冒頓是匈奴歷史上最傑出的一位單於,在他的統治之下,匈奴達到了鼎盛。
冒頓是頭曼單於的長子,而頭曼又是匈奴的第一位單於。
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同時,頭曼也將匈奴各部落統一到自己麾下,建立起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但那個時候的匈奴在頭曼手中遠沒有後來在兒子冒頓手中強大,當時匈奴東邊是東胡,西邊緊鄰著月氏,這兩個國家頭曼都不敢惹。
其實頭曼並不喜歡冒頓這個兒子,而是寵幸年輕閼氏《王後》與她生的幼子,並且還有讓這個幼子繼位的打算。
這就如同劉邦犯的是同一個毛病,劉邦差點就廢了太子劉盈而立戚夫人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頭曼為了傳位於幼子,隻能將冒頓除掉,於是他便玩了一招借刀殺人。
當時匈奴與月氏派遣人質的做法,這與戰國間互派人質的目的一樣,就是雙方和平相處的一個信物。
可是頭曼把兒子派到了月氏之後,又立刻對月氏發起了攻擊。
月氏發現頭曼單於不講信用,於是就要將冒頓殺掉。
冒頓這個人比較精明勇敢,他知道匈奴攻擊月氏意味著什麼,所以便偷了月氏一匹寶馬,一口氣逃回匈奴。
遊牧民族也崇尚英雄,頭曼見兒子大難不死,很是欽佩,於是便讓他統領一萬騎兵。
而冒頓漸漸知道了父親攻打月氏的用心之後,便對他產生了仇恨。
後來在一次圍獵時,冒頓指揮訓練有素的士卒將父親射殺。
之後,冒頓又將父親的閼氏及幼子,以及不原服從自己的大臣們統統殺掉,然後坐上單於的位置。
這件事情發生在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
冒頓是一位有作為的單於,且有勇有謀,他成為單於不久,便開始擴展匈奴的勢力范圍。
向東吞並了東胡,向西擊潰了月氏,向北征服了若幹弱小國家,向南則占據了河南地《河套平原一帶》,也就是曾經被秦將蒙恬驅離的那片土地。
這時候,中原正陷入秦末大起義及楚漢戰爭的混亂,所以也無暇顧及匈奴在西北的勢力擴張。
所以,等到漢朝建立,匈奴已經成為了草原霸主,而漢朝剛從戰爭中掙紮出來,國蔽民疲,還不具備同匈奴掄開膀子對打的力氣,這也是後來劉邦選擇用『和親』睦邊的根本原因。
因此,劉邦稱帝之後,也沒有對匈奴用兵的打算,而是采用積極防禦的策略。
這樣一來,就有了韓王信駐防馬邑,從而爆發了漢匈沖突的契機。
漢王信是劉邦封的『八大異姓諸侯』之一,最初建都於中原腹地穎川。
後來劉邦認為韓信王的封國並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反而對自己造成『臥榻之側』的威脅,所以他便讓韓王信到晉陽《今山西太原》建都。
晉陽毗鄰匈奴邊境,這樣一來,韓王信就發揮了防范匈奴的作用。
可是沒過多久,韓王信主動要求到馬邑建都。
馬邑是漢朝的邊關門戶,於匈奴更靠近了一步,對於韓王信此舉,劉邦是持歡喜態度的。
可是韓王信到達馬邑之後,冒頓單於便率兵來攻。
要說韓王信在秦末及楚漢戰爭中也是戰功顯赫的人物,但結果卻被匈奴打的毫無反手之力,隻能頻頻求合。
同時,還急匆匆向劉邦發求救信號。
對於劉邦來說,國內的局勢非常復雜,最為棘手的就是異姓諸侯問題,就在前不久,他剛把楚王韓信的封國搞到手,再往前就是燕王臧荼也被他解決掉了。
但是兩個異姓諸侯的覆滅,對於其他諸侯是一個警覺,所以劉邦存在被他們聯手圍毆的風險。
因此在這種局勢之下,劉邦更不希望諸如匈奴這樣的外部力量搗亂。
再就是,秦朝有蒙恬大敗匈奴的先例。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促使之下,劉邦不僅要發兵支援韓王信,而且動靜要搞到最大。
既起到震懾異姓諸侯的作用,也要大挫匈奴銳氣。
於是,劉邦一出手便是32萬大軍。
而正當劉邦準備率軍出征之時,韓王信卻投降了匈奴,這樣一來戰爭的性質就由救援變成了收復失地。
關於劉邦北征匈奴的戰爭過程,史書上都沒有詳細的記載,基本上都是一步跨到白登之圍,以劉邦被圍七天七夜結束。
但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要比司馬遷的《史記》略微詳細一些。
按《資治通鑒》的記載,冒頓單於派左右賢王率一萬多騎兵駐紮到了廣武,劉邦則一路北上,先在銅鞮縣擊敗韓王信的部隊,之後又到晉陽擊退匈奴左右賢王。
這時,劉邦聽說冒頓單於率主動駐紮在代谷,於便產生了前往一戰的沖動。
為什麼說劉邦是沖動呢?因為冒頓詭詐,故意示弱,用『透敵深入』之計引誘劉邦,而劉邦卻沒有識破。
而劉邦已經被之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所以帶領著先頭部隊殺向冒頓,30餘萬主力均被遠遠甩在了後方。
結果,就出現了被40萬匈奴圍困在白登山的一幕。
事後來看,當時劉邦根本不知道冒頓單於埋伏了那麼多兵馬等他上鉤,要不然力量如此懸殊之下,他怎麼可能輕易涉險,再說劉邦經歷那麼多的實戰考驗,不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關於劉邦脫險的經過,說是采用陳平之計,以大量金銀珠寶外加恐嚇《冒頓單於會喜歡上中原女子,令閼氏失寵》的方式,打動了冒頓單於的閼氏。
於是閼氏便向冒頓吹枕邊風,說漢朝皇帝受神靈保佑不是隨便能殺的,言外之意,殺了劉邦,冒頓會遭天譴。
另外,閼氏還說,即便殺了漢朝皇帝,也占領不了漢朝的土地。
冒頓聽後,同意放劉邦下山。
之後,雙方撤軍。
如果安當時的形勢,冒頓確實具體殺劉邦的條件,然後趁勢揮兵南下,滅了漢朝。
那麼,冒頓單於為什麼不那樣做呢?實際上,殺劉邦,滅漢朝,隻存在於理論之上,很難變為現實。
一、冒頓單於能不能吃掉劉邦,心裡沒底。
對於劉邦來說,冒頓以逸待勞,置強兵於暗處,所以他才被蒙蔽。
而對於冒頓來說,漢軍勞師遠征,早就暴露在了明處。
所以,冒頓是知道劉邦帶著32萬大軍來的,而且就在他不遠的身後,或者早就隱蔽了起來,專門趁他不備,發起攻擊,而劉邦不過是一個誘耳。
況且,之前與冒頓約定一起攻擊劉邦的韓王信部將王黃曼丘臣都沒有露面,這會不會是他們又已經歸順了漢朝,轉而聯手對付匈奴呢?因此,冒頓單於雖然圍住劉邦,但對下一步的行動又舉棋不定起來了,這可能就是他沒有動劉邦的原因。
二、冒頓與劉邦拼不起。
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物質及人口資源雙重匱乏,而漢朝方面並存在這方面的短板。
如果雙方決戰,漢軍折損一半,也在承受的范圍,而匈奴方面如果有一半士兵被滅,那將是他一個致命的打擊。
因為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全民皆兵,盡管『控弦之士』有40萬之眾,但那是冒頓的全部家當。
所以,冒頓贏起輸不起,不會輕易決戰。
漢文帝時期,投降匈奴的宦官中行說曾提醒匈奴單於說,匈奴全部人口都不抵漢朝一個郡多,打人口消耗戰,將是我們的滅頂之災。
另外,戰國時期,趙將李牧於雁門關全殲十萬匈奴騎兵,致使匈奴數十年不敢南下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冒頓率40萬大軍,意在向漢朝示威,並不是決戰,目的是讓漢朝心存忌憚,不敢輕易發難於匈奴。
三、冒頓打下漢朝,也占領不了漢朝的土地。
首先,冒頓根本滅不了漢朝,原因很簡單,他集結大軍的目的隻是在邊境立威,如果接下來實施滅漢朝的行動,純屬臨時起意,而不是蓄勢發力。
我們看一看金與宋朝及蒙古與南宋的戰爭就知道了,當時金國與蒙古的目的隻有一個,那說是吞並宋朝。
可是他們在做了充足準備之後,每次都是數路大軍齊頭並進,也沒有一舉打跨宋朝,反觀毫無準備的冒頓,他怎麼可能一口吃掉漢朝?所以,說冒頓滅漢朝,如同癡人說夢。
其次,正如閼氏所說,即便匈奴滅了漢朝之後,也不能占領漢朝的土地,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生活習性、語言風俗都與漢人不一樣,所以不用漢朝人驅趕他們,他們也在中原大地上生存不下去。
比後來的五胡十六國,鮮卑北魏等,要麼曇花一現,要麼脫胎換骨。
總之,冒頓單於是一個心思縝密、高瞻遠矚的戰略家,而不是一個隻知彎弓射大雕的莽夫。
所以他也不會如賭徒一樣孤註一擲,拿全部家當去和漢朝拼命,而是將戰略威懾運用到恰當好處。
因此,從漢匈第一次交鋒中,足可見識冒頓的精明,他也無愧於匈奴歷史上的第一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