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信,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員優秀的軍事將領,也是國之寶器。
他將王侯將相這四個職業都做了一遍,就差當皇帝了。
劉邦覺得韓信不可能不想做皇帝,從職業體驗的角度而言,他也應該想體驗一把,所以在他還沒這個想法的時候,就把他給殺了。
韓信一去,大漢就再也沒有能夠威脅到漢室的人了,這對劉氏皇族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中國而言並非好事,因為要找到像韓信這樣的戰略家是不容易的,韓信的死,是中國歷史的一大損失。
韓信的戰略主要是以謀定後動為中心的,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世很多軍事將領,後世也很少有能出其右的人物。
韓信因『謀反』被誅殺,不過對他的後代卻沒趕盡殺絕,那麼他的後代去哪裡了呢?
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後無情殺害,他家的三代親屬全部被推上了法場,他是不是就沒有後代了呢?
韓信的小兒子僥幸躲過一劫,韓信被加上謀反罪名的時候,他才隻有三歲,在門客那裡。
因為韓信養了很多門客,有人對他感情深重,知道他將遭遇不幸,就將他的小兒子藏起來了。
等這個事情過去後,門客將韓信的小兒子送到蕭何府邸,雖然有點冒險,但這是唯一能救他的法子。
蕭何曾經月下追韓信,如果不是他巧舌如簧,韓信就沒有後來的身首異處,而韓信對他的信任,也讓他愧疚不已。
所以他沒選擇殺掉這個孩子,而是把他救了下來。
不過放在他身邊畢竟不方便,他就寫信給南越王趙佗,讓他收養。
南越是中原鞭長莫及的地方,中原政權怎麼也不會想到去南越找人,所以韓信的兒子在那裡是最安全的,即使劉邦要去找,也得問問南越王同不同意,這事是很棘手的,而且南越太能打,中原不可能為了一個孩子,就出兵南越。
孩子送出去了,劉邦卻又懷疑了。
劉邦不知道哪根筋抽了,開始懷疑蕭何,就派人監視蕭何府邸,蕭何在整整兩年的時間內,都包圍在恐怖、壓抑的氛圍中,直到他去世,劉邦才放松了監視。
在劉邦手下做臣子,真是九死一生。
人們常說薄唇的男人薄情寡義,劉邦不知道是不是薄唇,但真的很薄情寡義,絲毫不念舊日的恩情。
蕭何,韓信哪個有好下場?就張良及時退了,才沒落得被殺的下場。
韓信的幼子得到趙佗的幫助,趙佗很同情韓信,跟蕭何關系也好,所以對幼子照顧有加,他一直居住在皇宮裡。
後來隨著越南歷史的變遷,韓信的後裔住在廣東一代,開枝散葉,繁衍下來。
明朝的一本名叫《樵書》的書記載到,廣東有韋土官,這些人就是韓信的後裔。
趙佗是一個亂世梟雄,但是跟劉邦不同的是,他非常重情義,後人也記載了這個故事,來紀念趙佗的重情重義,這個故事被刻在一個鼎上。
隋唐時期,中國再一次統一起來,廣東的韋氏開始被朝廷承認,朝廷讓韋氏後裔做了當地的刺史,也就相當於小諸侯。
韋氏的強盛說明他們有祖先韓信的血脈,確實有能力,也說明他們在廣東勢力之大,根基之牢固。
在唐朝,韋氏還差點遭遇一場滅頂之災,當時朝廷查抄了他們家族,抓了一些人,不過後來他們被證明是冤枉的,這才沒淪落到全家被殺的地步。
然後繼續開枝散葉,很快又繁衍起來。
宋朝時期,韋氏發展成一個豪族,他們牢記著自己的漢人的後裔,所以沒有裂土為王,而是主動將大片領土交給宋朝。
宋朝大悅,在這裡設置了州縣,當然長官還是韋氏族人。
韋氏在天下亂套的時候,曾經自立為王,說自己是中越王,不過那時中原很亂,人人都說自己是王,所以也就談不上叛亂。
當中國統一的時候,他們又是忠心耿耿的臣子。
後來他們由廣東遷徙到貴州,經過朝廷首肯在貴州也成為當地的士官。
在中國古代,遠離中原的地方大都靠本地的士族來維持,朝廷鞭長莫及,交通不方便,不像現在有飛機,有動車,還有手機通訊,古代傳達政令非常麻煩,這就導致偏遠地區政令不通,而像韋氏這樣的家族,就在那裡當個『土皇帝』。
明清時期,整個廣東、貴族、廣西都是韋氏的勢力范圍,他們的子孫後代太多了,多得難以計算,這是韓信沒想到的。
很多人將韋改為『韓』姓,他們說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豪,如果韓信在天有知,想必會感到欣慰。
話又說回來了,如果當時韓信急流勇退,到偏遠地方當個『土皇帝』,那也逍遙快活。
韓信的弱點是當斷不斷,太過牽扯,要麼就在此之前殺了劉邦自立為王,要麼就趕緊逃之夭夭,他舉棋不定,最終害了自己,想來十分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