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真的那也不錯,劉邦這種人是應該受受漢獻帝的苦,誰讓他幹盡缺德事呢?《網路歷史》

對於韓信是否叛變,歷史上說法很多,但大部分人認為韓信沒有反叛之心。

其實韓信的死並非不可預料,是他自己太自信了,低估了對手的智商,也低估了對手的狠毒,雖然開國皇帝絞殺功臣的事很多,但韓信總覺得,不會是他。

蒯通曾在兵敗韓信之時勸過韓信,讓他擺脫劉邦,自己出來單幹,韓信不聽,蒯通還用文種舉例子提醒韓信——自古忠臣無善終。

越王勾踐能擊敗吳王,可不僅僅靠西施,文種給予吳王最後一擊,然而他最終卻被賜死。

戰神白起也無法避免被賜死的命運。

其實韓信的終極目標隻是裂土封侯,頂多封王,封個『齊王』他也就滿意了,但在劉邦眼裡,這個有能力而無野心的韓信是他最大的威脅。

古人都知道『夫唯不爭』的道理,韓信越是不爭,劉邦越是緊張。

他覺得韓信的『不爭』是一種手段,一旦他有反心,劉氏江山會岌岌可危——找不到一個人比韓信更有威望,更能將兵的。

要知道由將領而奪取皇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那個時代軍功是能刷威望最直接的途徑,服從你命令的人越多,你離皇位就越近,如果皇帝不能操控大將,不能操控軍權,他的個人安全就沒有保證。

劉邦對韓信的芥蒂還是有的,而且還不小,在劉邦危急的時刻,韓信是幫了劉邦,但也要挾了他,韓信讓劉邦給他封地。

韓信和項羽一樣,都是六國貴族的想法,在六國時期就是列土封疆的,而秦始皇改為郡縣制,這個制度讓很多遺留的貴族十分反對,他們都想恢復『周制』。

韓信的想法可以理解,就是太急了,要知道郡縣制是大趨勢是不可逆的,歷史是無法倒退的,隻能更換新的經濟、政治體制,人不可能越活越回去,何況歷史。

郡縣制是大勢所趨,而分封制是被淘汰的,韓信此舉也說明了他思想僵化。

所以說韓信正好撞在刀尖上,還得罪了小心眼的劉邦。

韓信的自信是他認為劉邦沒勇氣殺他,而作為建國功臣,韓信的能力不用說,是有目共睹的,而韓信在楚漢爭霸之際,也起到了定鼎江山的作用——如果韓信為項羽所重用,劉邦死定了。

韓信也認為劉邦沒勇氣殺他,一是他功勞很大,二是現在殘餘勢力很多,劉邦離不了他,項羽的個人實力決定了他不可能是劉邦的『棄子』,起碼短時間內不可能。

韓信這個人瑕疵是有,但其人重情,而劉邦則無情無義,韓信以為他重情,劉邦必然也是這樣,其實的他低估了劉邦的狠心。

人性是不可以拿來賭的,你無法看穿一個人的『假仁義』,劉邦在禮賢下士上比韓信做得好,而韓信則倨傲,人緣不如劉邦。

可面面俱圓的人,也可能極度無情,他這麼做隻是為了鞏固政權罷了。

劉邦是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出身低微,能當上皇帝,你說他城府有多深?他不精明嗎?韓信也許自己都沒料到的事情,劉邦也能想到。

韓信即使有反心,他自己沒察覺的時候,劉邦也能察覺——這就是劉邦的可怕之處。

能將萬萬兵,不如操控萬萬人。

能洞察人心並且操控人性者——王。

民間對韓信的呼聲很高,覺得韓信蒙冤受辱,竟然死在女人手裡,太不值了,所以有人寫了韓信死後的事情,說得活靈活現。

在《三國志演義評話》中有講到,韓信、彭越和英佈這三名大將在地獄裡跟閻王傾訴自己的冤屈,閻王很同情他們,就讓他們轉世為曹操、劉備和孫權。

這三人平分漢朝的天下,也算是幫他們報了仇,至於劉邦轉世為漢獻帝,被韓信轉世的曹操挾持,顛沛流離,受盡苦楚。

如果是真的那也不錯,劉邦這種人是應該受受漢獻帝的苦,誰讓他幹盡缺德事呢?

這也說明百姓對韓信的同情和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