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兩個國家或者政權、家族等政治實體具有強烈政治目的的聯姻,都可以叫做和親。
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而將妹妹孫夫人嫁於劉備。
但在很多時候,和親更多的是指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政治婚姻。
歷史上,西漢、南北朝、唐朝、遼朝、金朝、元朝、清朝等眾多朝代都有過和親舉措,而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開創大漢四百年江山社稷的漢高祖劉邦。
公元前198年,劉邦采用謀臣婁敬計策,將一名宮女以皇女身份嫁給匈奴冒頓單於為妻《本來劉邦是準備將『真女兒』魯元公主送去和親,但後來還是舍不得女兒,最終讓一個『假女兒』去和親》,從此開西漢乃至隨後中原王朝和親之先河。
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更是與吐蕃、吐谷渾、突厥等眾多周邊政權進行和親,可謂將和親政策推向一個歷史高峰。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劉邦和李世民這兩位久經沙場、馳騁縱橫的『馬上皇帝』都選擇了和親的路線呢?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首先,他們在位時面對的外部威脅和復雜環境是和親政策的『外部推手』
漢朝建立伊始,內憂外患的形勢依然嚴峻,如果說內憂主要是韓信、彭越、英佈等這些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異姓王』,那麼外患就是以莫頓單於為首的手握『拉弦之士』數十萬之眾的匈奴,更何況這『內憂』和『外患』往往是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比如漢初『異姓王』之一的韓王信《不是『漢初三傑』的那個韓信》就和匈奴聯手對抗漢朝,於是劉邦禦駕親征,卻不料在白登孤城被匈奴大軍圍困七天七夜,最終才僥幸突圍。
而唐初的局面,比起漢初來是有過之無不及,漢朝面對的外部威脅主要是是匈奴,而唐朝周邊的勁敵更多,西面有兵強馬壯、驍勇善戰的的吐谷渾、吐蕃等國,東面則有硬抗隋煬帝百萬大軍三次征伐的高句麗,而北方更有『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北宋《資治通鑒》》的突厥,還曾一度進逼距離唐都長安咫尺之遙的渭水之畔,可謂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在外敵實力強大局面下,無論是劉邦還是李世民,如果一味的采用強硬軍事手段去對抗反擊明顯是不現實的,這也促成了他們在對外關系上不約而同的都采取了『和親』這相對較為柔和也較為『低成本』的外交政策。
上圖_ 漢高祖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其次,他們執政時相似的國力情況也是采取和親政策的『內在因素』
劉邦建立漢朝伊始,面臨著是一個幾乎是『爛攤子』的局面,秦朝頻繁的大規模用兵《北擊匈奴、南伐百越等》和各種『超級工程』《秦馳道、秦皇陵、萬裡長城、阿房宮等》對國力民力的損害,再加上秦末多年戰亂的嚴重創傷導致漢初的國力已經十分虛弱,對此《漢書·食貨志》也用 『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這樣栩栩如生的描寫如實刻畫了漢初的『窘境』。
這種情況下,使得西漢自劉邦開始直到漢武帝劉徹時都推行『休養生息』為主的基本國策,以恢復和振興國力經濟。
上圖_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漢初如此,唐初也不逞多讓,僅此拿重要的指標人口數量來看,隋朝隋文帝楊堅『開皇之治』時期,全國戶數達到870萬之多,人數在5500萬人以上,然而歷經隋煬帝三征高麗,開挖大運河等一系列『操作』,再加上隋末戰爭的殘酷摧殘,導致當時人口銳減一半以上,直到李世民逝世時也並未恢復,後歷經唐朝數代皇帝經營直到唐玄宗時期才恢復隋朝時的水平。
可見唐初的國力經濟形勢也是相當嚴峻。
從以上可以看出,劉邦和李世民接手的都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急需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進行經濟發展,而和親正是這種情況下的必然選擇。
上圖_ 隋唐大運河
最後,他們作為一代雄主,都將『和親』當作達成政治目的的策略和謀劃,並具有長遠意義
劉邦和李世民作為雄才大略的一代名君,其個人能力和深謀遠慮都是不容置疑的。
對於劉邦來說,在歷經被圍白登孤城的失敗之後,他並不是為了找回顏面不顧一切的再次對匈奴用兵《相比一而再再而三對高句麗用兵的隋煬帝楊廣》,而是能清醒認識到與匈奴的國力、軍力的差距,並且欣然接受了謀臣婁敬獻上的和親之策。
對於劉邦來說,能放下大國天子的尊嚴去和強大的仇敵匈奴聯姻,這也符合劉邦一貫能屈能伸的梟雄本色。
正可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自劉邦開始一直延續的和親政策,客觀上為西漢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外部環境和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匈奴人,最後為漢武帝時期北伐匈奴的輝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圖_ 松贊幹佈和文成公主
而具有鮮卑血統的李世民,其對於和親的態度要比劉邦更為積極。
對於胸懷四海,立志要做『天可汗』的他來說, 以和親的方式拉攏願意歸順唐朝的民族政權勢力,一方面可以施恩於四方,另一方面也可以達到分化瓦解對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比如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於吐蕃松贊幹佈,就將吐蕃這樣一個潛在的強大對手轉化為自己的盟友,從而避免在與突厥的戰爭中腹背受敵;而將定襄縣主《系唐太宗貴妃韋珪和其前夫李珉的女兒》嫁給突厥部族的阿史那·忠,也讓李世民得到了一員勇猛善戰、忠於大唐的名將。
綜上所述,劉邦和李世民雖然對『和親』的態度存在些許差別,但將其當成帝王謀略的一部分,最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點可以說是一致的。
上圖_ 西漢 匈奴版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劉邦和李世民在推行和親政策的時候,都一定的『欺瞞』性。
本來和親人選應該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實際操作起來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劉邦最終將一個未能留下姓名和來歷的宮女『冒充』公主的身份遠嫁匈奴《史上第一位和親的女主角竟然身份不詳》,而李世民的文成公主實際是一個宗室之女《當然李世民好歹選的是宗室之女,其地位上要高於劉邦的宮女》。
可見李世民和劉邦一樣,都是舍不得親生女兒遠嫁番邦,所以都用了魚目混珠的方法來應付。
這也可以看出兩位帝王對和親的真正態度,充滿了政治性、功利性的意味。
隻不過,於國於民都起到積極作用的和親政策,卻也無視和忽略了這些頂著『公主光環』,卻不得不跋山涉水遠赴異鄉的女性們的主觀意願,她們本人是否情願,去後是否幸福,更是不得而知了。
上圖_ 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
對此,漢武帝時期遠嫁烏孫國的『公主』劉細君《系藩王劉建之女,當然也不會是劉徹的女兒》曾做《悲愁歌》一首,其中有『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這樣『淒淒慘慘戚戚』的詩句,恐怕也是眾多和親女性們的真實心聲。
這當然也是那個『女人如衣服』,視女性為物件的封建時代的必然結果。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血腥的盛唐》 王覺仁 鳳凰出版社
[2]《史記》 西漢 司馬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