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秦莊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歲。
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
嬴政即位初期,大權被太後和呂不韋把持著。
但是,通過消滅嫪毐和呂不韋這兩位權臣,秦王嬴政得以奪回了大權。
在此基礎上,消滅六國成為嬴政的重要目標。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開始了一統六國的戰役。
這一年,秦國大軍消滅了韓國。
在戰國末期,韓國不管是疆域還是兵力,都已經嚴重縮水了,所以,秦國消滅韓國可謂非常順利。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又派出王翦攻打趙國。
雖然趙國擁有李牧這位名將,可是,在李牧被冤殺後,王翦還是在公元前228年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
到了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兒子王賁,率軍消滅了魏國。
在韓國、趙國、魏國相繼滅亡後,楚國成為秦王嬴政下一個進攻目標。
誠然,此時的楚國,已經不在巔峰了。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憑借著廣袤的疆域,依然是秦國十分棘手的對手。
一
具體來說,在正式出兵之前,秦王嬴政召集了文臣武將,以此來商討攻打楚國的對策。
對此,年輕的李信表示,自己隻需要20萬大軍,就能消滅楚國。
在李信回答之後,秦王嬴政又問王翦這位老將,後者表示,想要吞並楚國,至少需要60萬大軍。
在這兩種方案之間,秦王嬴政一開始選擇了李信。
不久之後,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
雖然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項燕這位名將的反擊下,李信還是吃到了敗仗,並逃回了秦國。
得知秦軍被擊敗的消息後,秦王嬴政親自來到王翦的家中,不僅表達了歉意,還將60萬大軍交給了他。
那麼,問題來了,秦王嬴政第一次派兵消滅楚國時,為何選擇李信而不是王翦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點。
一方面,李信是秦王一手提拔的年輕將領,可謂秦王嬴政的心腹了。
更為關鍵的是,在率軍攻打楚國之前,李信已經展現出自己的才能了。
公元前228年,在王翦攻打趙國的時候,李信則是率軍攻打趙國的北部,並成功和王翦一起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在趙國滅亡後,李信還率軍擊敗了燕國的太子丹,讓燕國損失慘重,這也為之後徹底消滅燕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此背景下,等到需要派兵消滅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自然仍然希望李信可以繼續立下戰功,以此避免王翦、王賁在秦國武將勢力中一家獨大。
二
前面已經說過,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不僅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王翦的兒子王賁,還率軍攻占了魏國的都城大梁。
誠然,王翦、王賁父子對秦國忠心耿耿,可是,秦始皇也不會將所有兵馬都交給他們來執掌。
在秦始皇之前,白起也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比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消滅了40多萬趙國大軍,促使山東六國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格。
但是,因為威望和戰功的與日俱增,白起已經對秦昭襄王構成了威脅,這成為白起最終被逼自盡的重要原因。
一定程度上,正是意識到秦始皇平衡武將的意圖,等到秦國一統六國後,王翦選擇急流勇退,放棄了繼續執掌兵馬的機會。
不然等到秦朝建立後,繼續掌握兵權的王翦、王賁父子,無疑會對秦始皇形成一定的威脅。
另一方面,在第一次派兵消滅楚國前,李信提出了只要20萬大軍,而王翦則表示必須要60萬大軍。
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王翦的方案,李信的方案具有較低的成本。
換而言之,秦王嬴政給李信20萬大軍進攻楚國,如果成功的話,可謂以較小的代價就實現了消滅楚國的目標。
如果失敗的話,也不會對秦國傷筋動骨,也即以秦國的實力,很快就能彌補20萬大軍的損失。
反之,如果是60萬大軍傾巢出動,秦國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彌補這一損失。
四
最後,對於王翦提出的60萬大軍,無疑需要調動秦國全部的主力了。
雖然秦王嬴政不是猜疑的君主,但是,貿然將60萬大軍交給王翦,自然會面臨巨大的風險,也即秦王嬴政不僅需要承擔王翦可能擁兵自立的風險,還需要接受60萬大軍被楚國擊敗的風險。
對於當時的秦王嬴政,這兩種風險都是不能承受的。
因此,在權衡利弊後,秦王嬴政選擇給李信20萬大軍,讓他發動了第一次滅楚之戰。
雖然李信以失敗而告終,不過,這並沒有讓秦國元氣大傷,還讓楚國的真實實力得到了暴露。
不久之後,秦王嬴政又讓王翦率60萬秦國大軍出征。
在這場戰役中,王翦沒有貿然和項燕決戰,而是主動和對方打起了消耗戰。
因為秦國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這導致項燕率領的大軍無法長期和對方僵持下去。
最終,王翦抓住了項燕一方的破綻,成功消滅了楚國大軍。
擊殺項羽的祖父項燕後,王翦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
而這,意味著楚國的廣袤疆域,基本上被秦國占據了。
在此之後,王翦急流勇退,而他的兒子王賁和李信、蒙恬等人,則繼續進攻燕國、齊國等諸侯國,從而幫助秦始皇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