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能持續七八百年,為何秦朝以後各王朝持續時間都很短?《網路歷史》

首先,這是一個好問題,是一個有深度的問題!

夏商周三代延續的時間都很長,夏:約前2070~前1600,共歷470年;商:約前1600年~前1046年,共歷554年;周:約前1046年~前256年,共歷790年。

但自秦以後的各王朝國運卻很短,基本上都走不出三百年的怪圈。

我個人從以下三點分析:

一、社會意識形態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話:『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也』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讓民眾吃飽喝足,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讓他們沒有心智沒有欲望,這樣他們就不會去想著當領導了,天下就太平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中國的社會就基本是這樣,那時基本還處於奴隸制社會,這時候的人類思想還未開化。

他們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能和生前一樣,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著,所以他們對氏族祖先非常崇拜;同時對種種自然界現象缺乏理解,以為有神靈在主宰,因而大肆修建祭壇,占卜術也應運而生。

所以,一旦出現天災,他們認為是神靈在懲罰他們,出現人禍就認為是祖先在怪罪他們,他們就會通過祭祀去祈求神靈和祖先的保有,通過占卜來得到神靈和祖先的指引,他們很少會去想統治階級的得失。

所以這時期的人民也相對安靜些。

秦統一六國後,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

經歷了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國文化出現了一次爆炸式的開花結果,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升華,心智得到了開啟,人民懂得了去反抗、去爭取。

所以秦末陳勝喊出了那句直抵心靈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項羽在看到秦始皇奢華的儀仗隊時也說了那句霸氣的『彼可取而代也』。

亂世大家會造反,太平年代也會造反。

比如安祿山,當他發現唐玄宗居然把兵權都交到自己手裡,也不管太平不太平,他的野心促成了他的背叛。

二、勞動生產力

有個不恰當的比喻『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

夏商周時期的生產力及其低下,社會新陳代謝緩慢,需較長時間才出現更迭飛躍,所以生產關系也就不會很快變革,因而時間較長。

當時人口又不是很多,可供耕種的土地很多,不夠了可以去開墾,再不夠再開墾,使得中原控出來大片土地。

當沒有可開墾的時候,就隻有從別人那裡搶了。

所以商周時期,出現了大規模四處征伐,但這些都是向外擴張,大批蠻族被屠殺或被驅趕。

到後來生產力發展了,需要的土地也越來越多,最後能開發的開發了,能搶奪的搶奪了,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特別是到了戰國時代,最肥沃的土地都掌握在了我們華夏族群手中後,如果想要獲得更多土地,那隻能搶自己人的了,故轉為內戰。

三、社會制度的轉變

夏商周時期是奴隸社會,實行的是分封分封諸侯,各自建國。

天子通常把一個國家分成若幹塊,然後分別由個個諸侯自己管理,王室不直接領導百姓,管理得好壞,都是各方諸侯的事。

部份地方治理得差,民眾也隻會找諸侯的麻煩。

那時候全國上下基本重禮,各階級劃分得十分嚴格,下面的諸侯想要爭取利益,隻需要諸侯之間互相攻取就可以,一般不會直接與王室開戰,就算有諸侯造反,天子也能一呼百應進行彈壓。

直到東周後期,禮崩樂壞,中央的勢力開始急劇衰落,造成了諸侯分爭的局面。

所以孔子畢生夢想就是恢復周禮。

秦統一六國後,結束了諸侯分爭局面。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發生,秦實行了郡縣制,這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而這個制度也被以後各王朝沿用。

權利是集中,但也帶來了個問題,就是直接把天子和民眾拉到了對立面。

天下太平,各自相安無事;一旦不太平,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們就會直接找皇帝的麻煩,就想著直接幹翻你,建立一個新的太平王朝。

綜上所述,夏商周延續時間要比後面的朝代延續的時間都要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