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敗仗,被敵軍連追3天3夜,20萬精兵全軍覆沒。《網路歷史》

文|格瓦拉同志

從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僅用了10年時間便陸續消滅山東六國,實現中國歷史上的首次大一統,其成就令後世矚目。

在此期間,秦國的虎狼之師幾乎每戰必捷,但在伐楚的一場戰事中卻遭遇慘敗,而這也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敗仗。

這場讓秦始皇刻骨難忘的戰役,便是城父之戰《註:城父位於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南》。

01 任用非人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滅山東六國的事業漸進最後關頭。

此時,韓《前229年》、趙《前228年》、魏《前225年》三國已經滅亡,燕國遭遇慘敗並退往遼東一隅《前226年》,僅有楚、齊、代三國尚未遭遇毀滅性打擊《註:代國是趙國滅亡後,由逃亡貴族趙嘉創建的國家》。

因此,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決定該進攻哪個國家。

秦滅六國形勢圖

在三國當中,齊是秦國最忠實的『走狗』,在其他諸侯國遭到攻擊時非但不施予援手,反而經常派遣使者祝賀秦國的軍事勝利;代國僻居山西北部,自保尚且不暇,根本無力對秦國發動進攻;唯有南方的楚國,不僅實力尚存,而且對秦國充滿刻骨仇恨,堪稱後者真正的強敵。

因此,志在盡快統一天下的秦王嬴政,決定集中優勢兵力發動滅楚之戰。

在軍事會議上,嬴政按照慣例首先向老將王翦征詢意見,讓他說出伐楚所需要的兵力和時間。

作為穩健派首領,身經百戰的王翦聲稱非60萬大軍不能成事,時間大約需要2-3年。

然而,當嬴政向少壯派將領們征詢意見時,先前在對趙、燕兩國作戰中有神勇發揮的李信,則大言炎炎地聲稱,只要給他20萬大軍,便可以在1年內踏平楚國。

秦始皇畫像

從現實來看,楚國雖然先前屢遭秦國的重擊,主力部隊和疆域損失大半,就連都城郢都被攻陷,但依舊占據著江東大片土地,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因此,王翦主張用重兵蠶食楚國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

然而,被先前一系列勝利沖昏頭腦的嬴政,此時卻認為王翦老邁膽怯、不堪大任,最終竟采納李信的建議,並任命他為伐楚主將,但事實很快便給予嬴政沉重一擊。

02 中計

前225年,以李信、蒙恬為正副統帥的20萬秦軍,從已被滅亡的魏國都城大梁南下,兵鋒直指楚國的新都城壽春。

鑒於秦楚邊境多為平原、無險可守的特點,李信認定楚軍必將集中兵力於汝河兩岸,利用河流來阻擋秦軍的進攻。

為此,李信果斷地決定將秦軍主力一分為二,由他和蒙恬分別統帥,沿著汝河兩岸進軍,希望能起到以鉗形攻勢包圍楚軍、聚而殲之的目標。

李信畫像

但出乎李信意料之外的是,楚軍主帥項燕並沒有在汝河兩岸組織強有力的防禦,一些小規模的楚軍部隊稍作抵抗,便朝著壽春的方向逃竄。

幾場戰事下來,李信頗有種『鐵拳打在棉花』上的失望感,他不清楚項燕的葫蘆中賣的什麼藥。

但盡管如此,李信還是率領秦兵渡過潁水繼續東進,不久便逼近壽春。

與此同時,由蒙恬率領的秦軍則攻陷寢城,並朝著城父的方向進軍。

李信的困惑很快就有了答案。

原來,秦軍在楚國境內『高歌猛進』之際,項燕派遣密使前往郢陳,以王位為誘餌,勸說在當地鎮守的秦國前丞相昌平君熊啟『反水』。

熊啟原本是楚國公子,雖然在秦國做高官但始終心向故國,加之近來屢遭嬴政的猜忌,因而爽快地答應項燕的勸降。

稍後,熊啟率領郢陳附近原楚、韓兩國的民眾發動大規模的反秦起義,並切斷李信、蒙恬兩路秦軍的歸路。

李信伐楚路線圖

後方叛亂的消息傳到前線,秦軍陣營人心浮動,將士們再也提不起戰鬥的意志。

在這種情況下,李信被迫率軍西撤,準備在城父與蒙恬會師,待平定後方的叛亂後,再掉頭進攻楚國。

然而,李信的部隊剛剛撤退,在壽春等待已久的項燕,便指揮以逸待勞的楚國主力部隊發起追擊。

03 慘敗及善後

經過3天3夜的奔襲,項燕最終在城父全殲秦軍。

經此一戰,秦國2座軍營被攻陷,7名都尉被殺,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唯有李信、蒙恬在幾名親信的拼死保護下才得以逃生《『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見《史記·卷七十三》》。

自發動滅亡山東六國的戰役以來,嬴政從未吃過敗仗,沒想到卻在城父遭此重創,堪稱他一生中最大的敗仗。

王翦畫像

秦軍在城父慘敗的消息傳至咸陽,嬴政暴跳如雷,但他並沒有處死喪師辱國的李信、蒙恬,而是將二人繼續派往前線戴罪立功。

與此同時,嬴政又放下身段,親自到頻陽迎請告老還鄉的王翦『出山』,命他率領60萬大軍伐楚。

王翦不辱使命,用了近兩年時間徹底擊潰楚國主力,攻破壽春、俘虜楚王,並迫使項燕自殺身亡。

至此,秦國在城父遭遇的恥辱性失敗,算是在某種程度上得以洗刷。

參考書目

司馬遷《西漢》:《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司馬光《宋》:《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