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中國古代『兵權謀家』的代表,為漢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被後世視為兵仙、神帥,歷朝歷代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很有趣的設想,如果韓信果斷擁兵自立,能打得過劉邦嗎?
事實上,韓信還真有過幾次自立的機會。
至於能不能成,那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第一次是在韓信、張耳東出井陘滅亡趙國之後,俘虜了一個奇人李左車。
他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素有謀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句話就是他說的。
韓信向李左車請教攻燕、伐齊之事,李左車說了自己的看法,韓信依計而行,燕國果然投降,齊國則被孤立。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李左車說這番話時,並不是將韓信當成劉邦的部將,而是把韓信當成單獨的一股勢力,站在韓信的角度為他謀算如何爭奪天下。
建議他按兵不動,留在趙地休整士卒、撫恤遺孤,再降服燕國和齊國,那麼『天下事皆可圖也』。
言下之意,是讓韓信不要再為劉邦賣命,以民風彪悍的趙國為基礎發展自己的勢力,過得一段時間,拿下燕、齊之後,就能夠與劉邦、項羽相抗衡了。
然而韓信隻聽從了對付燕、齊那部分,沒打算自己單幹,竟然請求劉邦立張耳為趙王,兩人又發兵去支援被項羽打得沒處跑的劉邦。
但是,他們沒想著背叛,劉邦卻已起了猜疑之心。
兩軍匯合時,劉邦帶著夏侯嬰跑到趙營,假稱是使者,趁韓信和張耳還在睡覺,偷入他們的臥室拿了印信兵符就跑,並迅速召集眾將,調動了大家的位置。
假設韓信此次自立,能成功嗎?很大概率不能。
原因不在劉邦身上,在於張耳。
陳勝、吳廣起義那個時期,張耳就進入了趙地,曾重建趙國,在趙地經營多年,頗有名望,因和趙國另一實權人物陳馀反目成仇,受到他的攻擊,這才轉投劉邦。
韓信要是自領趙國,張耳第一個就不答應。
也許韓信能打贏張耳,但這個過程中劉邦難道不會插手嗎?兩面一夾擊,韓信勝算很小。
估計韓信也是考慮到這個情況,才沒有同意。
要說他對劉邦有多忠心,那真不見得。
或者說,亂世中,忠誠是最不可信的。
秦末那些諸侯,今天投劉邦明天投項羽,都沒什麼節操。
第二次機會是滅亡齊國之後,韓信不但心動,還行動了。
他給劉邦上書,說齊國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又與楚國相鄰,形勢很復雜,如果不設置一個代理王來進行統治,齊國不會安定,因而為了大局著想,他請求當這個『假王』。
俗話說『鑼鼓聽聲,聽話聽音』,雖然韓信要求的隻是一個假王,但從假變真也很容易,齊國比趙國還要強,韓信若是當了齊王,地位就上升一層,隱隱和漢王劉邦平起平坐。
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聞訊氣得七竅生煙,當著眾將就大罵韓信不解自己之危,反想著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也認為韓信要叛了,但當務之急是穩住他。
便偷偷踩了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小話,讓他答應韓信的請求。
劉邦也是能屈能伸的漢子,立刻反應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假王有什麼意思,立韓信為齊王。
其實他要是不立,韓信那會兒說不定真給自己當老板了。
但他答應得這麼爽快,韓信反而沒了自立的借口,隻好依然歸於漢營,在劉邦許下高官厚祿之後,聽從劉邦的軍令,合力弄死了項羽。
這是韓信最有可能自立成功的一次,劉邦正在勢頹之時,韓信甚至不需要出兵攻打他,只要坐視不理,劉邦就得被項羽打死。
但是,劉邦要是死了,項羽的勢力必然進一步擴大,韓信的處境會很危險。
別的諸侯也許能降項羽,韓信是因在楚營無法出頭才投到漢營的,不可能再投回去。
若讓他單獨對抗項羽,結局會很慘。
因而韓信權衡利弊,再一次放棄了自立的機會。
漢朝建立之後,韓信再想反叛就很困難了,天下思安,不願再起戰火。
而這也是他最想反叛的時候,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外敵已除,為集中皇權,劉邦忍不住對開國元老們動手了。
韓信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因被人誣告而貶為淮陰侯。
他對劉邦的不滿越積越多,和被任命為鉅鹿郡守的老部下陳豨推心置腹地談了一番話,大意是如果陳豨起兵叛漢,他將在京中為內應。
後來陳豨真的反叛了,劉邦親自去鎮壓,韓信托病留在京城,打算趁機發動政變,不料保密工作做得不到家,被呂後早一步探知,設計斬殺,並誅三族。
所以,根據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來推斷,楚漢之爭時韓信若是擁兵自立,有可能成功,但他自己也得不著好,漢朝建立後則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