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沒得天下?看劉邦成功的原因就懂,他的三人團缺了一個半。《網路歷史》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這是在大漢帝國穩定以後,劉邦對群臣所說的話,道出了自己為何能夠完成從佈衣之身到開國皇帝的飛躍,主要原因便是自己得到了一個強大的『三人團』,張良擅長戰術謀略,蕭何擅長治理國家和供給後勤,而韓信則是擅長領軍打仗,可以在前線戰場上所向披靡。

劉邦本身的實力遠遠不如項羽,但是由於在謀劃、後勤、軍事三個方面,都有著當世最為傑出的人才幫助,他最終於公元前202年成功地登基稱帝,建立起了強大的大漢帝國。

後來漢朝走向崩潰,東漢末年的劉備雄心勃勃,年少時候就有著『我要乘坐天子羽車』的雄心壯志,盡管在社會上碰壁了很多次,但始終沒有放棄,他很顯然是以自己的先祖劉邦為榜樣的。

而當時的人們以及後世的史學家,在說起那段歷史的時候,也全都有意識地將劉備集團與劉邦集團相提並論。

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劉備的志向遠大,個性勇敢堅定,同時又心存仁厚,能夠清晰地分辨出人的能力與格局,將不同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簡直就是有著劉邦那樣的帝王風度與英雄氣概。

這是非常明顯的,將劉備比作了劉邦,而劉備自己本人當然不好意思這麼說,盡管他的行動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劉邦的影子,也是出身很薄弱,但是能夠建立起自己忠心耿耿的班底,哪怕歷經很多次失敗,依然在等待著最後的絕地反擊。

不過他下面的人可以進行類似含蓄的表達,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原本為一方諸侯的馬超因為被曹操打敗,而跑去投奔劉備,並且很快就幫助劉備奪取了成都城,由此得到劉備的信任與重用。

鎮守荊州的關羽聽說大哥劉備又收了一名小弟,並且這個新來的以前還很厲害,曾經差點打敗曹操,在江湖上的威望很高,大概是擔心自己的地位會受到影響,他就寫信給諸葛亮,問誰能夠與馬超的才能相比。

關羽雖然沒有明著將自己與馬超進行比較,但是諸葛亮那種人精怎麼可能聽不出其言外之意呢?心中透亮的諸葛亮很快就寫了回信,表示:『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這封回信很厲害,先是捧了馬超,說他文武雙全,雄傑的氣魄遠遠超過一般人,算得上是當世豪傑,是是黥佈、彭越那樣的存在,足以與張飛並立,這就又把張飛給捧上了,但最厲害的是後面那一句,不過他雖然厲害,但還是比不上關將軍您那樣絕無僅有的超世之才。

在這封回信中,諸葛亮將馬超、張飛比作了黥佈、彭越,黥佈與彭越是劉邦麾下極其厲害的將領,他們二人與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而韓信則是三大名將之首。

諸葛亮說關羽比相當於黥佈、彭越的馬超、張飛更厲害,那就很明顯是將他給比作了韓信。

既然劉備麾下有著韓信、黥佈、彭越這樣的人物,那麼諸葛亮將其當作劉邦的意思也就很明顯了,隻是劉邦在多次失敗後,最終在52歲成功登基稱帝,並且基本平定天下,而劉備則在60歲登基稱帝,至死隻是割據一方,為何他就沒有像劉邦那樣一統天下呢?

其實看劉邦成功的原因就懂,與之相比,他的三人團缺了一半,也就是說要少了一個半人,劉邦在軍事、謀略、後勤方面都有當世最為傑出的人幫助,劉備則並非如此。

在軍事方面,劉備有作為心腹將領的關羽,凡是棘手的大戰幾乎都會派關羽出馬,而關羽的軍事水平自然也不低,但是與韓信比起來顯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開國三人團』中隻能算是半個人,但關羽大概是收到諸葛亮的回信以後,就真的把自己當成了韓信,結果引發了蜀漢的由盛轉衰。

關羽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帶著荊州兵北伐,水淹於禁七軍,威鎮整個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恍惚間確實是有韓信的風采,然而沒多久就被東吳給抄了後路,最後極其淒涼地敗走麥城,失去了整個荊州。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傾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去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虧輸,蜀漢元氣大傷,最後諸葛亮勉強支撐而無力回天。

劉備的『開國三人團』應該是諸葛亮、法正、關羽,諸葛亮治理國家負責後勤的能力是最強的,軍事能力盡管也能夠壓司馬懿一頭,但在他所有的能力中並不突出,他的後勤能力絕對算得上是蕭何級別;法正的謀略也很強大,劉備之所以能夠成功入主益州,法正功不可沒,但是法正英年早逝,劉備在謀略方面失去了一個人,在軍事方面又隻有半個人,那他沒得天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