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張良為何用而不信?《網路歷史》

從寶雞去漢中,翻越五百裡秦嶺,半路上有座張良廟,這是當年張良的隱居處。

張良廟坐落在一條山谷裡,周圍山高林密,濃蔭如蓋。

古代從秦國到巴蜀去的金牛古道,就從張良廟大門口經過,古道遺址旁立有石碑。

張良廟迎門是一座磚砌牌樓,牌樓正中鑲有磚刻『漢張留侯祠』五個大字,清道光甲申年蔡文瑾所題。

張良廟歷經無數次重修,這幾個字不知道已是第幾次重修時的遺物。

留侯是張良的封號,張良廟也叫留侯祠。

留侯祠在留侯鎮,留侯鎮屬於留壩縣。

這些地名均因張良而得名。

其實留侯之『留』不在此地,在江蘇省。

劉邦與張良的關系比較微妙。

就從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這件事說起。

劉邦得了天下,論功封侯。

表面上看,劉邦對張良評價很高,封賞最重。

實際上,圍繞封侯這件事,劉邦與張良展開了心靈『過招』的第一回合。

劉邦對張良說,你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功,你可以『自擇齊三萬戶』,你想要齊國那一片土地都行,隨你挑吧。

出乎劉邦意料,張良的回答不是謝恩,而是謝絕,他不要。

在張良看來,劉邦封他齊地三萬戶,是深藏心計的。

張良是韓國人,祖上『五世相韓』。

秦滅韓,張良從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開始,落泊造反,為韓國『復國』作出了不懈努力。

張良的身世背景、平生心願,劉邦一清二楚。

但是,劉邦沒有將韓國故土封給張良,而是將他封到齊國的地面上,這絕不是劉邦的疏忽。

不是疏忽,就是有意。

究竟什麼用意呢?

齊國這片土地,兩年前已經封給了韓信,而且是張良親手經辦的。

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在東邊打下了齊國,不但不來增援,反而派人來向劉邦提出要求,希望同意他自立為『假齊王』。

劉邦大怒之下,想馬上派兵去攻打韓信這狗日的。

張良和陳平在桌子底下踩他的腳,附耳道,在這危急關頭,不如就同意韓信立為假齊王,穩住他,以防小不忍生大變。

劉邦立刻改口罵道,【請使用文明用語】,他韓信大丈夫南征北戰,出生**,要做就做個真王,哪有做假王之理,封他為齊王!立刻派張良帶上印信,前往齊國,封韓信為齊王。

張良此刻便想,劉邦今天封他『自擇齊三萬戶』,這是想用一籠鎖二虎。

把他和韓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無非是想在他們兩人之間制造一點不大不小的矛盾,達到『以張制韓』、『以韓制張』的目的。

這說明,劉邦不僅對韓信,骨子裡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

張良對此心明如鏡。

不過,張良覺得回絕得過於簡單了也不好,總得給劉邦留點面子。

他對劉邦說,我在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失敗,逃到下邳來避難,最早和你相識於留(『留』是江蘇省沛縣東南的一座小城),我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實在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

劉邦『乃封良為留侯』。

張良為什麼要向劉邦重提留城,願封留侯?

他是想借此提醒劉邦,希望在他們君臣之間保持一點起事之初的純樸記憶。

回想打天下之初,大家忙於殺伐征戰,縱橫捭闔,何曾斤斤計較於一得之功、一已私利?

可是一旦得了天下,為了爭奪各自利益,宮廷內外已是劍拔弩張。

圍繞『封功臣』這件事,宮廷內爆發了一場大風波。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而不決,未得行封』。

劉邦發現,文臣武將們每天都在宮道上三五成堆,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便問張良:『他們在商量什麼?

』張良回答說:『在商量謀反!』劉邦大驚,天下剛剛安定,為什麼要謀反?

張良直言道:陛下也是佈衣出身,他們這些人跟隨你出生**,現在你貴為天子,他們也希望論功封賞。

可是,目前得到封賞的人,都是蕭何、曹參的親信故舊。

而遭到誅殺的都是同陛下及蕭、曹們有怨仇的人。

他們都在擔心,自己不但得不到封賞,陛下反而對他們處處疑心,隨意誅殺,所以逼得他們聚在一起商量謀反。

劉邦急問:『奈何?

』張良問他,你平生最恨,而且群臣們都知道你最恨的人,是誰?

劉邦答,雍齒。

他說,這個人過去曾多次羞辱過他,他曾幾次想殺他,都因為念他立過不少戰功,沒有忍心下手。

張良說,那好,作為一項緊急措施,你趕快先封雍齒,好讓大家打消顧慮,先把人心安定下來,後面慢慢再做工作。

張良的這番分析和建議,可謂『一石二鳥』。

一方面,他巧妙地點了一下蕭何、曹參的名。

那意思,是說劉邦包庇慫恿蕭、曹也好,是說蕭、曹結黨營私也好,是說張良對此有些看法也好,你劉邦自己去理解吧。

另一方面,他也為劉邦解決這場風波獻出了關鍵的一著。

這等於告訴劉邦,你身為皇上,用小人之心度我君子之腹,我的肚量比你大,我在人格上決不會輸給你。

意見要向你提,為臣之責仍然要盡到,此乃堂堂君子之風。

然而,經過這場風波,張良畢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涼。

他看到朝廷內各個利益集團、各個門派之間的矛盾已暴露得異常尖銳。

自己在劉邦心目中僅僅是一位謀士而已,並非信可托國之重臣。

劉邦天下已經到手,再沒有多少危急大難需要有人為他出謀劃策了。

況且,自己身體也一直不太好,這個『臣』是不能再做下去了。

前思後想,他決心急流勇退,『淡出』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