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比司馬昭更理解劉邦重用韓信。《網路歷史》

沒有人比司馬昭更理解劉邦重用韓信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

劉邦曾經說過,統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

然而,這個人早期卻並沒有什麼高光的表現,開始隻不過是項羽屬下的一個持戟郎中。

到了劉邦集團,韓信開始做一個接待賓客的小官,經過夏侯嬰的推薦,也不過當了一個治粟校尉。

但是經過蕭何的推薦,劉邦卻一下子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如果拋開後期的戰績,劉邦的這項任命是難以理解的,也就是說,一個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人,劉邦怎麼就敢一下子任命他為大將軍呢?在這個問題上,恐怕沒有人比司馬昭理解的更為透徹了。

《司馬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說說劉邦為什麼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劉邦被封為漢王,很多人想念家鄉,都紛紛逃走了,光是將領就逃走了十幾個,劉邦對此事無可奈何。

劉邦也想打回去,但天下諸侯都是項羽封的,秦地又有三個王擋住了他的去路,東路的棧道又燒毀了,實在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曹參、樊噲、周勃等大將倒是還在,劉邦也是能指揮的動,但他們同樣沒有辦法。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

韓信對劉邦說,項王分封不公平,已經失去了天下人心,你現在和他爭天下,沒有人會幫助他,因此項羽是可以打敗的;項羽當年坑殺了二十萬秦卒,秦地的人誰不恨他?而他偏偏任命了原來帶這些兵的將領當秦地之王。

當年您在秦地約法三章,秦地的老百姓都盼著您回去吶,這個時候你要是出兵,很容易就能奪取關中之地。

占有了關中之地,再和項王相爭,還會再擔心不能取勝嗎?劉邦非常高興,不多久就出兵了。

在占領三秦到打到彭城這段時間,戰役進展的很順利,韓信發揮出了那些軍事才能,史書並沒有多少記載,所以我們也無從得知。

也就是說,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之前,韓信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多少表現,『紙上談兵』的故事當時已經有了,所以,劉邦用韓信,用的隻是他的知和勇,就是對天下的了解和勇氣。

除了說明劉邦有這個氣魄,還說明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這個知和勇。

再來看看司馬昭任命鐘會為伐蜀大將。

公元262年,司馬昭準備伐蜀,這不是一般的一場戰役,而是要進行一場滅國之戰。

司馬昭的目的很明確,要通過建立這樣一件蓋天之功來實現篡魏大業。

在他的規劃當中,蜀國是『藪爾小國』,劉禪昏庸無能,薑維避禍沓中,正處在一種半失權狀態,能用來抵抗魏國的軍隊不過五萬人,這時候出兵是有一定成功把握的。

但是,長期在西北作戰的征西將軍鄧艾以為不可行,並且這還是大多數人的意見。

隻有鐘會認為可行,還說了一些可行的理論。

於是,司馬昭就任命鐘會為鎮西將軍,率領十萬大軍伐蜀。

同時命令鄧艾率領三萬軍隊進攻薑維,諸葛緒率領三萬軍隊截斷薑維的退路。

不僅僅是伐蜀很多人認為不可行,對於這種任命也有人覺得不行,認為應該派其他人去。

就當是的情況來說,鄧艾的資歷要比鐘會更合適當這個伐蜀大將。

鄧艾在打敗東吳諸葛恪的戰役中立有大功,升任為兗州刺史、振威將軍,後來在平定諸葛誕和文欽叛亂中得力被任命為代理安西將軍,又因為打敗薑維解救王經有功得到了正式的任命,同時還有了假節待遇,兼任護東羌校尉職務。

從此以後,鄧艾常年與薑維對陣,多有勝仗,升任為鎮西將軍、征西將軍。

反觀鐘會,隻是在司馬氏所任的大將軍府中任記室一類的職務,雖多有建樹,但不過是『參同計策』,所立功勞也都是些『謀謨』之功。

或者說,鐘會並沒有實際帶兵作戰的經驗,對西北軍事也不如鄧艾熟悉。

那麼,司馬昭為什麼要做這樣一種任命呢?他在對人解釋時說:『如果人心預先膽怯,則智慧和勇敢都發揮不出來。

智慧和勇敢都沒有卻強迫他們出兵,那必然會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他還說,現如今眾人都說不能伐蜀,隻有鐘會和我的意見相同,所以我要用他,隻有用他,才能成功。

應該說,後世最懂得劉邦心思的要數司馬昭了,實踐也證明,鐘會出主意還行,打仗還真是不行。

伐蜀行動開始後,鐘會對於蜀國邊境兩座小城進行圍攻,要不是守城將領投降,還真不知道他要打到什麼時候。

實際上在這個時候,薑維已經撤離了邊塞之兵,隻留下這兩座小城。

劍閣是蜀地守衛漢中的重要關隘,鐘會沒有及時攻下,致使薑維擺脫諸葛緒以後,在這兒和成都趕來的軍隊會合,鐘會面對此局面束手無策;在劍閣前和薑維對壘,鐘會毫無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口糧食問題打算撤兵。

要不是鄧艾陰平偷渡成功,劉禪投降後又下令薑維投降,鐘會這次伐蜀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還真難說。

但司馬昭非常清楚,他當時能用的也隻有鐘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