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活著時,為何沒人敢造反,他死後卻突然叛亂不斷?《網路歷史》

任何不受到嚴密控制的權力,到最後都不會幹什麼好事情。

這是由人性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真理。

不過采取實話實說的態度,秦始皇的功勞還是非常巨大的,例如:統一了六國、搞了文字一統、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等等。

我們幾千年實行的秦制也是受到了秦始皇的影響,對於一個皇帝個人來說,秦始皇無疑是比較成功、比較厲害的。

實事求是地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秦始皇在世的時候,秦朝確實沒有什麼叛亂的。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也是在秦二世元年開始的,至於六國貴族以及劉邦、項羽的反抗活動,基本上都是在秦始皇死了以後才以燎原之勢開啟的。

很多人不理解一個事情: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的國家呢?其實本質的奧秘就在一次變法上面——商鞅變法。

這次變法的核心目標隻有一個:把秦國變成一個戰爭機器、把秦國的每一個群眾都變成這個機器中的一個零件。

商鞅變法中的幾乎所有內容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例如:獎勵耕戰、連坐模式、打破貴族分封變成郡縣制等等。

說白了商鞅模式就是: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搜刮一切可以搜刮的資源——為戰爭服務。

有人說,秦國當時實行的是『軍國 主義”,我認為這也基本是事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站在秦國先輩以及無數秦國群眾的肩膀和屍體上,率領著秦國無比強大的虎狼之師《以割對手人頭為最高追求》一舉統一了六國。

可是好景卻不長、秦國剛剛一統江湖才十幾年年,結果就二世就亡了。

每每想起這段歷史,真的讓人無語,歷經了幾百年的努力才一統江湖、結果屁股還沒有坐熱就拜拜再見了。

這樣的結局對秦始皇以及秦國的列祖列宗來說都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了。

秦朝為什麼會如此短命呢?其實本質原因也隻有兩條:一是,制度出了問題或者說推行制度的方式出了問題;第二個就是:秦二世實在是嚴重的不靠譜,他成為了壓死大秦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我們下面一起來分析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大秦朝還可以勉強維持呢?二是,為啥秦始皇死後僅僅隻有三年的時間,大秦朝就一命嗚呼了呢?

皇權模式之下,一個靠譜的皇帝比什麼都重要,秦始皇就是大秦朝的定海神針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幹了一系列的大事、要事,推動了一系列的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

秦始皇派蒙恬帶領了三十萬軍隊去北邊攻打匈奴;又同時派了趙佗率領50萬大軍南下出征嶺南(兩廣地區》,隻剩下了20萬軍隊來拱衛大秦的地方。

秦始皇除了派兵打仗以外,還幹了一系列的國家重點工程,例如:修長城、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等等。

當然了,秦始皇還改變了國家模式,把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郡縣制;這也導致六國的貴族們也是極度不爽的。

總之一句話,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其實秦朝群眾也活得是無比的痛苦、除了交各種繁重的稅負以外還要沒完沒了的的服役役。

當時秦國內部沒有多少兵力,民生也困苦、六國貴族也不爽,為啥依然沒有人造反呢?我們知道的陳勝吳廣起義也好、劉邦項羽也好,都是在秦始皇去世之後才發生的。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在的時候就沒有人、沒有勢力來挑戰秦朝的統治呢?

原因一:秦始皇過於生猛了,沒人敢出來戰鬥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一統江湖之人,其名聲一定是震徹寰宇的存在;秦始皇又是第一個皇帝,所以他的威嚴在當時那還是相當生猛的。

能夠一統六國、開創新制度的人一定不是一個無能之人了。

秦始皇早年做過質子、父親也不是很喜歡他、可是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後當上了秦國的王。

往後又經過不懈於常人的努力一統天下,建立了秦朝霸業。

試想一下:能做成這番事業的人,必定不會是常人,他自身的能力絕對是超凡的。

秦始皇本人治國還是比較勤勉的,據說他每天要看一百二十公斤的奏章《竹簡》、每天都會上朝處理政務。

同時我們也沒有聽過什麼秦始皇沉迷女色的報道,我想秦始皇治理國家還是有一套的。

總之一句話,秦始皇本人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外加上名聲在外,所以秦始皇在位就相當於大秦朝有了定海神針了。

原因二:百姓也不想打仗了、厭戰情緒還是很大的

春秋戰國時期持續了幾百年,這期間整個社會的核心任務就是——戰爭了。

這仗那是年年打、天天打、老百姓基本都是活在無窮無盡的戰爭陰雲之下的。

打仗意味著資源的消耗、意味著無數人要失去生命,老百姓是打怕了、也打煩了。

秦始皇當時統一六國,說句良心話也並不是什麼壞事情,起碼大范圍的戰爭狀態是宣佈結束了。

試問一下,哪個普通的老百姓不盼望和平的生活環境、不盼望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我認為這也是,秦始皇時期秦朝沒有大亂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因三:時間太短了,內部的巨大矛盾還沒有爆發出來

一件事情的爆發是需要時間沉淀的、矛盾的積累也是需要時間去沉淀的,造反那就更加需要時間的沉淀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滿打滿算也就隻當了十年左右的皇帝而已——公元前221年統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暴病而亡了。

試想一下,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群眾們的矛盾還沒有嚴重激化起來、六國貴族還沒有組織起來、各種嚴刑峻法以及浩大工程的副作用還沒有完全暴露。

於是乎,遍地的反叛大軍沒有出來也是正常的。

總之一句話,秦始皇還算靠譜、威嚴也很強大,外加上百姓不想戰爭以及時間比較短等等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大秦朝表面上還是沒有大問題的。

為啥秦始皇死後隻有短短的三年時間,大秦朝就一命嗚呼了呢?這個事情,秦二世要負主要領導責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廣宗縣西北》。

這件事情對於整個大秦朝來說無疑於——天塌了一般。

可是此時有兩個人、準確地說是三個人的內心深處在快速地打著小算盤。

其實這算盤的本質問題隻有一個:誰來繼承皇位,這可是一件比秦始皇死亡更大的事情了。

其實秦始皇在快要死的時候已經有明確指示了:叫長子扶蘇回來奔喪、回來繼承大位的。

可是秦始皇死得太快了,還沒等扶蘇回來就歸西了,由此可見提前把繼承人找好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於是乎,趙高、李斯、秦二世胡亥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高讓李斯偽造聖旨:宣佈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欽定的接班人、還假傳聖旨給扶蘇,讓扶蘇自盡了。

趙高和胡亥幹這件事那是都可以理解的,畢竟這二位平時關系好,胡亥即位的話,趙高就是最大的受益人了。

可李斯為啥要配合他們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扶蘇即位以後,蒙恬就會得勢,因為扶蘇和蒙恬的關系最靠譜。

這樣一來,李斯的宰相之位也就保不住了,說白了,李斯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權力而已,不過最終的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胡亥和趙高最終還是把李斯殺了,還滅了其族。

那麼為什麼胡亥即位隻有短短的三年時間,強大的秦朝就滅亡了呢?

前面說過了,秦二世胡亥是壓死大秦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首先來看看:壓死大秦朝的其他幾根稻草吧:

第一根稻草:秦朝的模式那是有嚴重的問題

前面分析過了,秦朝是靠著商鞅的模式才最終統一六國的。

可是商鞅的那一套嚴刑峻法、無限控制、無限搜刮的模式是適用於戰亂時期的。

戰亂時期由於有一個外部強大的威脅在,所有群眾們也就無所謂了,因為最大的威脅不是受剝削和壓迫,而是六國的軍隊打過來。

可是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了,商鞅那一套也就要改改了,要不然群眾們是扛不住的。

但是秦始皇仍然沿用了商鞅之法,這樣的高壓政策之下,群眾們自然就蠢蠢欲動了。

這也就是說,秦朝的群眾們早有不滿了,隻是等待一個機會而已。

第二根稻草:秦始皇的新政推進過快、步伐過大——扯著蛋了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迅速地推行了統一之策、實行了商鞅模式,例如:廢分封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

為了配合這種政策的推行、秦始皇采用了嚴刑峻法外加武力的措施。

這樣一來,六國的貴族們那是嚴重的不滿的。

當時有一句話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由此可見六國貴族是多麼的痛恨秦朝了。

說白了就是:當時統一的時間很短、大家還是不太適應、思想上還沒有徹底地轉過來。

當然了,秦始皇的國家重大工程搞得太多、搞得太浩大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陳勝吳廣就是在去修長城時出了問題,然後才起來戰鬥的。

我們重點來說一下:壓死大秦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以後,那可謂是:名也不正、言也不順,當然秦二世自己也是知道這個情況的。

秦二世後來采用了趙高的辦法來處理這個問題:殺掉一批官員、更換一批自己人上。

按照秦二世所想的是:把那些不聽話的、敢於議論的、心生不滿的官員全部殺掉,這樣他的地位也就穩了。

可惜的是:秦二世沒有歷史經驗、也不可能有歷史經驗。

他不知道秦制模式下官僚系統的重要性。

秦制模式下,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有三個原因:

1、底層群眾當被壓迫到無以生存的時候就會來一次改朝換代的大暴動。

例如:劉邦和朱元璋

2、當官僚內部出現崛起或者反對勢力的時候,又會出現改朝換代,例如:宋取代後周、清帝退位

3、當外部勢力崛起而取而代之,例如:清入關、元代宋。

秦二世當時算是徹底地把維護其統治或者說是:利益共同體的官僚集團給得罪了。

這樣一來,歷史的規律就起作用了,陳勝吳廣代表的底層群眾、官僚集團的不滿勢力外加上六國貴族的蠢蠢欲動,這三股勢力合在了一起了。

當這三股勢力合在一起的時候,秦二世就是有通天之能也無法挽救秦朝的命運了。

於是乎,年紀輕輕的大秦朝也就一命嗚呼了。

最後我來簡單地總結一下: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盡管秦朝內部也是有很多不滿、很多暗流湧動的。

可是秦始皇的威嚴在、治理國家的手段在外加上官僚集團也沒有分裂,所以還是能夠鎮得住場子的。

秦始皇死了以後,大秦朝的定海神針就沒有了,外加上胡亥實在是個不靠譜的主。

胡亥徹底地得罪了官僚集團,這樣大秦朝也就完全失去了統治基礎了,焉有不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