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秘不發喪,為何秦始皇死後政局動蕩,而朱棣死後能平穩交接。《網路歷史》

在古代,隨著老皇帝的逝去和新君的登基,皇位交替更迭一直都是『敏感時刻』,稍有不慎就會政局動蕩甚至天下大亂,歷史上此類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而在某些特殊情況特別是老皇帝死在遠離京城之地時,朝廷為了政局平穩,往往會選擇將皇帝的死訊隱瞞一段時間,待時機成熟後才會向天下公佈,而這種伴隨著風險的特殊處理情形,就是我們常說的『秘不發喪』。

秦始皇和明成祖,同樣秘不發喪後卻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上圖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提到秘不發喪,恐怕很多人第一個印象就是秦始皇嬴政。

這位『千古一帝』當然不是後世那些多年『蝸居』深宮大院的『宅男』皇帝可比,酷愛巡遊《先後多達五次》的他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跑遍了帝國的東南西北,而始料未及的是,正值50歲壯年的嬴政卻在第五次巡遊路上突然染病身亡,突如其來的噩耗卻讓趙高、李斯等野心家們『心花怒放』,他們篡改了遺詔,逼迫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嬴政的小兒子胡亥登基稱帝,從而完成了一次偷天換日的政變陰謀活動。

而這為日後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重重的伏筆。

而相比之下,明成祖朱棣卻幸運得多。

這位雄才大略、戰功卓著的『馬上皇帝』,對披堅持銳、統兵作戰情有獨鐘,歷經四年『靖難之役』逆襲上位後,他又對漠北蒙古諸部落禦駕親征,並先後達五次之多,並在第五次討伐漠北歸軍途中,不幸染病而亡。

然而,朱棣意外去世後,明朝卻並未發生變故動蕩,太子朱高熾順利接班繼位《明仁宗》,一切皆平穩順利。

同樣是秘不發喪,卻為何會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上圖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首先在於嬴政去世時身邊多是野心家,而朱棣去世時候身邊卻是忠臣良將

嬴政去世的時候,執掌大內的宦官趙高和統領朝堂的丞相李斯,都是極具話語權的政壇『大佬』,然而這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卻是利欲熏心,趙高和嬴政幼子胡亥一直交好,而李斯則唯恐自己的相位被和扶蘇關系不錯的蒙恬所取代,此二人一拍即合,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勾結,同流合污,合夥篡改了遺詔,逼死了長子扶蘇,另擁戴胡亥上臺。

可嘆嬴政『千古一帝』,寵信重用之人卻都是如此貨色,真不知其九泉之下會作何感想。

而雖然也面臨著野心勃勃的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試圖上位的威脅,但朱棣死後,身邊的隨從無論是英國公張輔,還是大學士楊榮、金幼孜,還有隨侍太監馬雲等,均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一方面秘不發喪,秩序井然的班師回京,另一方面迅速派人回京通報太子朱高熾,並協助其做好登基準備,從而實現了皇權的平穩交接。

上圖_ 朱高熾《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

其次是在皇儲繼承制度上,兩個朝代也是截然不同

帝位的傳承更替一直都是帝國的核心要務之一,除了少數特殊情況外《比如東漢一朝頻繁登基且短命的『娃娃皇帝』,以及明武宗朱厚照這樣到逝世都沒有子嗣的》,絕大多數時候,皇帝們都會早早明確太子的人選《一般以嫡長子為最佳》。

這樣不僅便於栽培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也是讓其他皇子們安分守己而不要再另有野心《當然從歷史來看,不少皇子們還是熱衷於『內卷』,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甘心於『躺平』》。

而如果遇上帝王們在征戰、巡遊等情況下離開京城,一般也都會選擇讓太子在京城『監國』,鎮守後方,這樣即使有特殊意外情況,也能從容應對。

上圖_ 靖難之役

朱棣在『靖難之役』時,自己在前方沖鋒陷陣,作為藩王世子的朱高熾就在北京留守後方。

朱棣上位稱帝後,朱高熾又被立為太子,並在朱棣五伐漠北之時,長期鎮守京城。

雖然次子朱高煦因其戰功卓著也一度受到朱棣的寵愛《據傳朱棣曾對朱高煦說 『勉之,世子多疾』,有另傳位於其的暗示》,但朱高熾地位,從燕王世子到成祖太子確是一直是不可動搖的。

朱棣死後,人在京城、身為太子的朱高熾作為『法定繼承人』,自然順理成章的繼位登基。

而朱高煦在此期間雖也有過小動作,但限於其藩王的身份,又遠離京城政治中心《當時其封地在山東一帶》,特別是又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和軍事資源做支撐,自然最後是無法再像其父皇一樣完成『逆襲』之舉。

上圖_ 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咸陽《今陜西咸陽市》人

而相比之下,秦始皇一朝在此方面則要混亂得多,嬴政直到逝世不僅未立過皇後,更是沒有立過太子。

這在古代王朝中算是頗為罕見的《也可以認為是秦朝做為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在制度方面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扶蘇雖然是嬴政的長子,但其愛好儒學、仁慈忠厚的性格卻不被嬴政所喜歡,於是命其和蒙恬等將領一起鎮守北部邊疆,此舉也可以看做是嬴政對其的一種培養,有意幫助扶蘇在軍隊中建立人脈和威信,畢竟這是『尚文』的扶蘇不可或缺的。

然而,嬴政大概也沒有料到,自己會在50歲壯年就在外一命嗚呼,長子扶蘇既不在自己的身旁,又不在帝都咸陽,更重要的是一直都沒有太子的正式名分。

因此也最終導致扶蘇無法上位反而被趙高等野心家設計害死的慘劇。

上圖_ 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

最後,兩位『接班人』的性格為人和應急處置方面也是截然不同

扶蘇雖然當時並沒有太子的身份,也不在京城,但他與蒙恬等將領長期在外鎮守邊疆,可謂手握重兵,也並非好捏的軟柿子,如果好好利用自己皇長子的身份,加上軍隊的支持,最後鹿死誰手還很難預料。

但很可惜,扶蘇是個過於忠厚老實,且用今天的話說是『愚孝』的人,輕而易舉的就相信了所謂的『遺詔』從而自盡身亡《蒙恬都對此懷疑並勸其不要輕信,可惜扶蘇沒有采納》,從而把勝利的果實拱手相讓。

上圖_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

而朱高熾雖然據說身體肥胖,健康狀況不佳《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稱之為『世子多疾』》,平時一副病懨懨的樣子,但在緊要關頭,卻展示了其迥然不同的另一面。

朱棣死後,面對外有漠北蒙古,內有漢王朱高煦等不穩定因素,他一方面,繼續和群臣進行『秘不發喪』的『表演』,另一方面面對精銳部隊遠在漠北而京師兵力空虛的情況,急調北伐的精銳騎兵日夜兼程急返京城佈防,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朱高熾甚至命親信將領集結軍隊坐鎮當時的陪都南京,此舉可以看出朱高熾實在深謀遠慮,甚至已經做好了『遷都』的『最壞打算』。

在朱高熾這一系列『操作』下,最終有驚無險的順利登基。

雖說成功離不開忠心耿耿的群臣和其太子的合法繼承人身份,但朱高熾在危機時刻展現出的沉著冷靜、周密謀劃、謹慎細微、有力決斷,也是其最後勝利的重要保證,而這一切都和扶蘇形成了鮮明對比。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西漢 司馬遷著 《史記》

〔2〕民國 孟森著 《明史講義》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