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劉邦、呂後以謀反的罪名誅殺於宮中,臨死之時,韓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其實,早在幾年前,韓信就已經被奪了兵權,從原先的齊王,被貶為淮陰侯,並且遷到長安,處於嚴密的監視之下。
當楚漢之爭臨近結束的時候,韓信還是手握幾十萬大軍,控制著北方廣大領土的大將,他的態度,對整個天下形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而那時韓信領兵在外,根本不受劉邦的控制,卻乖乖地協助劉邦擊敗項羽,成就了漢家四百年的基業。
如果韓信造反,劉邦肯定是打不過他的,這毫無疑問,除了上面的理由,在韓信的時代之中,軍事方面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本來唯有項羽可以一拼,因為項羽的部隊戰力最強,但是項羽又沒有韓信的智慧。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1000年才出現一個的軍事家,在他的時代,任何人都不具軍事方面的挑戰性
而劉邦根本稱不上軍事家,劉邦麾下在軍事上隻有韓信可以對抗項羽。
劉邦要倚重他來打天下給以重兵。
韓信也隨勢做大,後來劉邦奪韓信帥印親帥56萬盟軍被項羽3萬精兵擊敗後,妻兒家小都被俘虜,自己狼狽逃回滎陽,所以在軍事才能方面劉邦根本就不可能是韓信的對手,甚至都稱不上對手,劉邦是必敗無疑的。
假如韓信反叛劉邦,也會像項羽那樣無敵於天下,諸侯無不臣服,但各地仍然會反叛,韓信的謀士蒯通采用的分封制的方法和項羽的也是一樣的,即便後來劉邦采用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相結合的方法,各地仍然不斷有叛亂,所以對韓信來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很難。
韓信之所以沒有背漢自立,並且與劉邦協同作戰,在垓下殲滅了項羽最後的有生力量,還是因為根深蒂固的舊觀念作祟,韓信壓根兒不相信劉邦會真的對諸侯王下手。
所以,他覺得自己做了齊王,就功德圓滿了,奉劉邦為天下的共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因為在當時,天下封建割據的局面,由來已久,各諸侯國之間,相互侵伐,隻是共同遵奉一個共主而已。
至於韓信,他當然也難以例外,他絕不相信,劉邦會有那種削平四海、歸於一統的想法,就算有也不可能實現。
所以,他也覺得沒有必要造成事實上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只要保有自己齊王的名號和封地就足夠了。
韓信之所以不反叛劉邦,史書上對此的解釋是,韓信當初隻不過是一介佈衣,無權無勢,當官當不了、賺錢賺不成,投靠項羽又不受重視,是劉邦讓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如果那樣做的話他還不上劉邦的人情,會被天下人看不起,因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以衣衣之,以食食之,還為他搭建高臺,在三軍將士面前對他封臺拜將,所以韓信感戴劉邦的知遇之恩,覺得劉邦待他不薄,自己沒有理由背叛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