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蕭何的眼光還真挺賊,項羽和劉邦都沒看上韓信,他卻認為韓信是人才,還一定要讓劉邦封他為大將軍,搞得劉邦很是尷尬。
韓信是泗水郡淮陰縣人,他年輕的時候非常自負,性格放縱而不知禮節,因為他雖然飽讀詩書,但最終沒有選上官吏,加之他不怎麼會田間勞作,也沒有經商之才,所以連飯都吃不起,大家都很看不起他。
韓信的母親去世後,他便開始四處遊蕩,走到哪兒就去人家裡討飯吃,活得就像個乞丐一樣。
後來,南昌亭長覺得韓信不拘小節,不像是凡夫俗子,便接納他在家中居住,他連續吃了幾個月白食,結果亭長的老婆不開心了,便想著辦法趕他走,他就非常不高興,連一句謝謝都沒說就離開了。
韓信便繼續四處遊蕩,經常是餓得走路的力氣都沒有。
有一次,韓信在河邊釣魚,準備燉點魚湯喝,結果硬是一條魚沒釣到,後來他在河邊遇到了一個慈祥的漂母,漂母可憐他,就將自己的飯給他吃,他又連續吃了幾十天,一直吃到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這才決定離去。
韓信臨走前對漂母表達了感激,說以後發達了肯定會回來報答她,漂母卻發怒說,你一個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這太沒出息了,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的,不指望你報答。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從韓信的這段經歷來看,根本看不出他有什麼才能,連養活自己都難,但天才往往是與眾不同的,這從他遭受胯下之辱就看得出來。
有一天,韓信來到淮陰的一個集鎮上,有個年輕的屠夫見他瘦弱,還背著一把劍,就嘲諷他說,你雖然長得高,卻是個膽小鬼,你要是不怕死,就拿箭劍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胯下鉆過去!
韓信想都沒想,就從那個少年胯下鉆了過去,圍觀的人都在嘲笑他,但他不以為然,還面不改色地離開了。
大丈夫不拘小節,韓信之所以甘願從別人胯下爬過去,是因為他要幹的是大事業,是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將軍,他對這種與人逞能鬥狠的傻事根本不感興趣。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韓信決定從軍,他先是投靠了項梁,但項梁看不起他,隻是讓他留下來當個士兵;項梁去世後,韓信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擔任郎中,一個類似於侍從的官職,他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項羽都不采納。
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項羽之所以不重用韓信,倒不一定是韓信的計策不好,而是不適合項羽,因為項羽是那種驕傲自大之人,連親信的話他都不一定聽得進去,怎麼可能會認同韓信這個微末小吏的觀點呢?
再一個就是,韓信的計謀往往與眾不同,很難讓人理解,還特別容易讓人產生誤會,這一點從他後來成為劉邦的大將軍之後的所作所為就看得出來,就連心胸更加寬廣的劉邦都很難理解韓信,就更別提剛愎自用的項羽了。
劉邦被封為漢王入蜀之後,韓信認真分析天下大勢,認為項羽必敗無疑,於是偷偷逃離項羽的軍隊,轉而去到蜀地投到劉邦軍中,被任命為管理倉庫的小吏。
此時劉邦和蕭何根本就不認識韓信,而韓信也默默無聞,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他究竟有怎樣的才能。
在擔任倉庫管理員期間,韓信的心思根本不在管理糧食這種小事上面,所以他的同事犯錯了也沒有及時提醒,結果被牽連進去,就要被斬首了。
一同被問罪的有十四個人,前面十三個人已經被斬首了,就要輪到韓信了,恰在此時滕公夏侯嬰過來了,他便大呼道,漢王不是準備得到天下嗎,怎麼會殺我這種壯士呢?
大家可別小瞧了韓信這句話,可不是隨隨便便喊出來的,其實是很有水平的,因為那時候劉邦已經到蜀國就封了,沒幾個人知道他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但韓信卻將這件事給捅破了,這就讓夏侯嬰覺得韓信不一般,很有見識。
夏侯嬰見韓信一語道破天機,又見他身材高大,相貌還有幾分威武,便下令將韓信給釋放了,還帶他去見了劉邦。
雖然劉邦那時候正在四處招攬人才,但他潛意識裡不認為韓信這個微末小吏會是什麼大人才,隻不過看在夏侯嬰的面子上,就與韓信交談了一會兒。
在交談中,韓信為劉邦講解了天下大勢,並表達了自己獨特的觀點,這讓劉邦覺得他還是有點才幹的,但也沒有覺得韓信是什麼出類拔萃之人,隻是看在夏侯嬰的面子上,就封韓信為治粟都尉。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與語,大說之。
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我們讀歷史就會發現,歷史上不少人在遇到明主之後,通過一番交談,很快就被發現是人才,然後受到重用,那為什麼韓信這個有真才實學之人,卻沒有抓住跟劉邦見面的大好機會,從而成功推銷自己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韓信那時候還不確認劉邦就是明主,也不能肯定劉邦一定會欣賞自己的才華,所以他想要多了解一下劉邦,看看劉邦值不值得效力。
韓信被任命為治粟都尉之後,很高興地去上任了,那時候蕭何兼管糧餉,正是韓信的大領導,兩人因此有很多機會見面。
與蕭何的結識,對韓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因為千裡馬可是識伯樂,而蕭何就是個很好的伯樂,他的眼光很賊,他比劉邦更懂得發掘人才。
蕭何數次與韓信相處,覺得韓信跟常人不一般,他又經常找韓信聊天,逐漸了解了韓信的人生經歷,以及韓信肚子裡究竟裝著什麼。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這種像朋友一樣毫無壓力的相處,恰恰可以做到深入了解。
時間一長,蕭何認為韓信大概率是個有大智慧的將才,所以屢次向劉邦推薦韓信,但劉邦就是覺得韓信很一般,不願意重用他。
韓信知道這件事後,覺得劉邦肯定不會重用他,加上那時候很多將領離劉邦而去,韓信更是覺得劉邦不懂得識別人才,留不住人,也聽不進去別人的話,所以便在失望之餘趁著夜色偷偷逃走了。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了,他的第一反應不是韓信為何要逃走,而是更加認為韓信就是個真正的人才,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韓信已經是治粟都尉了,這個官職屬於什麼級別呢?類似於後勤部長,或者部長助理級別,已經不小了,要知道那時候很多功臣到漢朝建立了都還是都尉,隻不過他們頂著個侯爵的頭銜罷了。
韓信跟這些人相比,也就隻差個侯爵,只要他以後建功,封侯也並非不可能。
就拿靳歙來說吧,他入漢就被封為侯爵,後來立下無數功勞,到漢朝建立了還隻是個騎都尉而已;還有酈商,滅秦時他獨自平定了漢中、蜀、巴三地,到漢朝建立的時候也隻不過是個隴西都尉而已。
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而韓信沒有半點功勞,就因為跟劉邦交談了幾句,就被封為治粟都尉,所以不能就此肯定是劉邦不重用他,隻不過劉邦給的官職沒有達到韓信的預期罷了。
如果換成是一般人,成為治粟都尉之後還會逃走嗎?當然不會了,治粟都尉也算是個高官了,以後只要努力工作,肯定還會更上一層樓,這樣難道不香嗎?
但韓信卻看不上治粟都尉這個官職,他寧願當逃兵也要離開,這隻能說明要麼是他的腦子出問題了,要麼是他確實有真才實學,擔任治粟都尉是大材小用,他想去其他地方尋找更好的機會。
那麼,如何確定韓信究竟是腦子有問題,還是確實有真才實學呢?
這就需要蕭何賭一把了,但通過跟韓信的相處讓他更傾向於相信後者,哪怕最後證明自己是錯的,也值得去賭一把,因為如果真的放走了一個人才,那就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蕭何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因為時間緊迫來不及請示劉邦,他便私自騎著馬離開了,朝著韓信逃跑的方向奔去。
蕭何離開軍營後,就有人報告劉邦說,丞相蕭何逃走了,劉邦感覺很憤怒,同時又覺得自己喪失了左右手,因此很失落。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從劉邦的反應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時候漢國的狀況確實不好,由於很多人逃走,導致連蕭何離開軍營,都被認為是逃走,大家都已經到了神經敏感的程度了,也難怪韓信會做出劉邦不值得效力的判斷。
蕭何去追趕韓信,還真被他追上了,也不知道他對韓信承諾了什麼,反正韓信最後跟著他一起回來了,不過那時候已經過去兩天了。
蕭何見到劉邦之後,劉邦很生氣地問他為何逃走,他說自己不是逃走,而是去追韓信。
劉邦又對蕭何說,逃跑的人那麼多,你不去追,為什麼偏偏去追韓信?
蕭何說,其他逃跑的都是普通人,容易再得到;但韓信不一樣,他走了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如果你隻想做漢王,那麼可以不用韓信;但如果你想做皇帝,除了韓信之外就沒有人可以給你出謀劃策了!
何曰:『諸將易得耳。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顧王策安所決耳』
從蕭何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他已經認定韓信就是萬中無一的人才了,他的這個判斷大概率源自於他追上韓信之後,兩人進行的深入交談,因為這是雙方最後的機會,必須要把話都挑明了。
接著講,劉邦聽完蕭何的話又說,我當然想要成為皇帝了,那看在你的面子上,就封他做個將軍吧!
蕭何說,如果隻是讓韓信做個將軍,他還是要逃走!劉邦大吃一驚,就說,那麼就封他為大將軍吧,統領三軍!
到這個時候,蕭何已經把韓信吹上天了,劉邦被逼得沒辦法,隻得說封韓信為大將,但他其實也不完全確定韓信真有大將之才。
蕭何之所以如此逼迫劉邦,也是出於無奈,因為他沒有時間給劉邦解釋了,不想辦法先留住韓信,韓信就又要逃走了。
就這樣,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在舉行完儀式之後,蕭何就帶著韓信去劉邦了,他的用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韓信給劉邦講解定國安邦的大策,讓劉邦明白為何一定要拜韓信為大將軍。
到這個時候,韓信已經沒必要再保留什麼了,所以他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項羽看起來很強大,其實他弱點很多,比如說他是匹夫之勇,有婦人之仁,而且他毫無道義可言,沒有大局觀,對部下十分苛刻,不懂得團結人心,支持他的百姓也很少,等等。
第二,劉邦看起來很弱小,但很講信義,懂得體恤百姓,知道如何收攏人心,對待部下也是非常不錯的,只要反其道而行之《指得是項羽》,任用賢能,舍得封賞土地,對項羽的部下進行策反,消滅項羽隻是時間問題。
第三,韓信還提出了大戰略,先攻三秦之地,再收拾各諸侯王斷項羽羽翼,最後與項羽進行大決戰,等等。
總而言之,韓信一番話道出了劉邦與項羽真實實力的對比,增強了劉邦的信心;並且韓信還提出了具體的戰略,讓劉邦有了主心骨。
而劉邦聽完韓信的話之後,認為非常有道理,他不但悔恨自己得到韓信太晚了,還馬上按照韓信的謀劃進行部署。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至此,韓信不但成為大將軍,還完全取得了劉邦的信任,可謂是皆大歡喜,而這一切的功勞還得歸屬於蕭何,所謂成也蕭何就是這麼來的。
現在回過頭來說,蕭何之所以確定韓信有將帥之才,也不是草率之下做的決定,他通過與韓信的交流和相處,以及韓信的種種異常表現,這才確定韓信是有真才實學的,於是冒著極大風險向劉邦舉薦韓信成為大將軍。
對於韓信而言,他在沒有確定劉邦值得效力之前,其實一直都是有所保留的,要不是蕭何將他給追回來,讓他對劉邦重拾信任《蕭何堅持讓劉邦舉行大型儀式,正式拜韓信為大將軍,也就是登壇拜將,以示誠意和尊重,而不是簡單下一道命令》,他還真就離劉邦而去了。
所以說,還是蕭何的眼光獨到,他能識別韓信這個千裡馬,並且他還有好的人才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得到的意識,所以才向劉邦極力推薦韓信的,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恐怕很難統一天下,並最終登上皇位。
至於說韓信後來的所作所為,以及敗於蕭何的原因,那都是後話了,至少當時劉邦得到韓信,是他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