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作為失敗者,歷代對項羽的評價和喜愛總高於劉邦?《網路歷史》

作為一個失敗者,秉承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想,為什麼項羽這個純粹的失敗者,卻總是能讓後世對他的評價這麼高呢?是來自史記中的誤解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到底項羽是怎麼贏得的廣大中國人喜愛。

史記的影響力比較大,司馬遷對項羽褒揚過剩,對劉邦貶損有餘,主觀色彩太濃。

實際上,看兩人入關中,一個約法三章,一個燒殺搶掠,就能看得出誰能贏了,單論人品劉邦確實不咋的,但是實際上項羽人品更不行,屠城坑殺幹得多了。

一個項羽劉邦,一個李廣衛青霍去病。

別的記錄不敢說,但這兩組對比,真的就是司馬遷以筆泄私憤了,項羽殘暴的很,屠城,喜歡把人煮了,秦王子嬰都投降了,把他當眾殺了,那些投降的秦國大臣,全部砍頭,頭砍下來,給人傳看,項羽還好沒有當皇帝,要不老百姓更慘。

我們今天對劉邦項羽的事跡了解也不是來自史記,照樣喜歡項羽的遠勝劉邦。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都喜歡悲劇英雄,日本人也喜歡豐臣秀吉,真田幸村,討厭德川家康,從政治家角度,德川家康近乎完美了。

漢書的角度又不一樣了,史記畢竟是私史,拋開細節人們也更喜歡貴族出身,拔山舉鼎的項羽。

其實劉邦也是開掛戶,本來沛縣反了,找他來做出頭鳥,誰能想到一路這麼順呢,,義帝為了制衡項氏,拉攏他先是封侯然後做了殤郡長,派宋義和項羽去了趙地。

章邯主動投降後項羽坑殺20萬秦軍,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安然無事,項羽入關後背約將其滅族。

相比沛公,面對項羽不願投降是可以理解的,背約跟玩兒一樣。

司馬遷喜歡李廣是真的,但是也沒有黑劉邦、衛霍,溢美項羽。

你看史記和漢書的對比就可以發現,漢書對劉邦、項羽、衛霍的記載大多翻版史記,可見官史也覺得司馬遷記載的沒有問題。

後人對於前人的了解,除了史料還能有什麼?而後續的史書,大抵又參照了史記的內容和態度。

所以史記對項羽褒揚過度,影響了後續幾乎所有史書對項羽的態度。

而當絕大多數史書的記述又影響了後人的評價。

你嘴裡所謂的悲劇英雄,其實也是史記的產物——如果不帶主觀色彩的記述,別春秋筆法淡化項羽的暴行,甚至重點描繪下被他屠戮的百姓的慘狀,他是什麼樣的悲劇英雄,不就是個人渣統治者嗎?

一場巨鹿之戰,足矣君不見巨鹿之前,章邯對於一個又一個反抗勢力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秦的形勢可以說大好,但是項羽強行逆天改命打崩了王離的長城軍,間接導致秦內部開始猜忌,才有後面章邯投降這些事,由於形勢大變,劉邦才有機會一路招降進入關中,是的!真正的歷史中,劉邦滅秦並沒有太大的戰功 劉邦作為開國帝皇當然地位不低,但是項羽的功勞同樣不比劉邦低,要了解就最好深入一點,就不會覺得這個厲害那個弱了那麼片面了。

項羽的騷操作太多了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哪像是個君王該說的話。

因為這個世界失敗者是大多數,所以對那些歷史的失敗者更容易產生代入感,加上有文學作品加成,也更多的寄托了失敗者自身的感情,比如項羽,諸葛亮,關羽,嶽飛等等,失敗的腦補空間越大,名氣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