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劉邦出身貧寒,卻憑借著個人魅力,讓諸多能人異士為他效力;項羽出身貴族,自幼通讀兵書、苦練武藝,力拔蓋世可霸王巨鼎、勇猛無雙可以一敵百。
這兩人爭雄的故事也讓後人大呼過癮,最終這場紛爭以霸王自刎烏江落幕,劉邦笑到了最後,建立大漢王朝。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就寫詩為項羽惋惜,稱他『生為人傑、死為鬼雄』,卻因不肯過江東而慘淡收場。
很多人覺得在鴻門宴上,如果項羽肯聽范增所言,不顧一切將劉邦誅殺,那麼這場爭霸的結局或許就會改寫,但其實項羽能殺劉邦的機會不單隻有鴻門宴一次。
細算下來,足足有七次之多,如最早雙方因為『先破秦入咸陽者為王』而反目,兩軍駐紮在霸下劍拔弩張,項羽放棄了以40萬大軍,立即進攻劉邦10萬大軍的機會;其次在鴻門宴前後,項羽無視掉了范增三次對劉邦下手的暗示,當時都可謂是絕佳的機會,項羽卻熟視無睹。
最後,樊噲來救劉邦或者他逃跑時,項羽都可以借『僭越』、『刺殺』等借口,直接派重兵將劉邦等人一網打盡,可他依舊無動於衷。
種種可殺劉邦的機會均被項羽放棄,這個中究竟有何原因?
首先,項羽自視甚高、傲氣過人。
項羽是少年英才,自幼學習『萬人敵』,曾遠遠望見秦始皇出行的儀仗時,初生牛犢不怕虎道:『秦始皇可取代之』。
隨後秦二世繼位後天下大亂,項羽跟叔父項梁揭竿起義,在後者犧牲後扛過了起義軍的大旗,憑借一身本事打下了『西楚霸王』的稱號。
項羽帶領著起義軍可謂是無人可擋,就連秦軍幾十萬的主力軍,都被他帶領幾萬人掀翻,在這種極度自信的情況下,項羽覺得劉邦不過是跳梁小醜,自己想打敗他易如反掌,根本沒必要名不正言不順的先殺掉他,哪怕劉邦反抗,自己也能很快鎮壓下來,所以項羽遲遲未對劉邦起殺心。
其次,劉邦占據道義,所以項羽找不到殺他的理由。
各路諸侯間曾有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而劉邦正是率領破秦入主咸陽之人,按理說他因此封王也合乎情理,但他不但沒有這麼做,反而將咸陽拱手讓給項羽,並對他百般示好。
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劉邦如此念及『道義』,項羽自然找不到殺他的理由,若一意孤行,免不了要被其他諸侯指責,所以項羽也遲遲未對劉邦下死手。
最後,劉邦深諳『韜光養晦』之道,他在將咸陽讓給項羽之後,後者將混亂的『關中』分封給劉邦,後者也默默接受,沒有任何多言。
這讓項羽覺得劉邦非常聽話,自己不用武力都可以將他征服,根本沒必要一定將其殺掉。
正是由於這三點,項羽放棄了七次能殺劉邦的機會,但命運才是最好的編劇,誰曾想劉邦厚積薄發,直接將項羽逼上了絕路,成為笑到最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