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可謂是在中國歷史上起著非常關鍵作用的一名非常偉大的帝皇。
秦始皇一生為後世遺留下了數不盡的豐功偉績,並且一統了中國,進行了非常多的跨時代性質的改革,把中國社會推進到了封建社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率領大軍橫掃天下,在滅掉齊國之後,自公元前230年開始,歷時10年,終於一統天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正式迎來。
登基稱帝後,秦始皇並不滿足於此,他要成為功蓋三皇五帝的傳奇人物。
於是乎,秦始皇開始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廢除分封制,利用商鞅變法來推動了土地私有,讓人民都有田可種;建立了郡縣官僚制,把全國的領土分為46個郡,以咸陽為首都;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廢除貴族世襲。
一時間國內一片欣欣向榮,煥然一新。
秦始皇仍然不滿足,於是他大興土木,作為他最龐大的國家必須要有能夠與之配得上的巧奪天工的建築物。
於是萬裡長城拔地起,秦始皇陵在今日仍然能夠感受到它的輝煌與壯闊,令人感慨萬千。
但是,秦始皇還是沒有得到滿足,於是他把目光放在了國家的名字之上。
中國是中國沿用了非常久的一個稱呼,在古中國的轄區四周有著東夷、西番、南蠻、北狄四大野蠻區域,古語有言『天子有道,守在四方』,中即天下中心,中國就是處於天下中心的國家,這也說明了中國古時的強大之處。
而在商周以前,中國卻是有著『華夏』一詞的稱呼。
古代華夏族發源於黃河南北,幾經輾轉後在殘酷的大自然裡建立夏朝,自稱華夏。
『華』代表著華麗興旺,在古時候特指穿著華貴,而當時的我們穿著就是現在的漢服的前身。
『夏』則特指行周禮的國度,『華夏』寓意著衣著華貴的禮儀之邦,充分的表現了我們中國特色的禮儀文化。
於是乎,不滿與此的秦始皇,決心稱呼他的國土為中華大陸,取自『中國』與『華夏』,有著既是禮儀之邦又是屹立在世界最中心的美好期望,而當時的秦國憑借雄厚的國力,確實在世界上是十分頂尖的存在。
中國是個擁有多個民族的國家,在秦始皇大一統的時候,也非常大的促進了當時的民族融合。
為了先進的繁榮昌盛奠下了基礎,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在進行文化交流的時候是非常容易產生沖突的。
而在對於『中華』這一個國家的新稱呼的時候,各個民族都出人意料的保持了一致的看法。
中華,中華,中華民族的人生長在中華大陸上,這就是最最適合自己的國家名字,不論從民族傳統還是文化方面,中華都得到了一致的認可。
其實『中華』這個詞語並不是獨創於秦始皇之手的,遠在古老的先秦時期就已經有文字記載了,隻不過秦始皇賦予了這個詞語一個專屬的崇高內涵,並且讓它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從而一直流傳下去。
1902年,梁啟超先生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擁有著56個不同民族的中國終將迎來大團結,這是讓各民族兄弟姐妹們相親相愛的有著遠大歷史意義的一塊裡程碑。
在1912年的時候,『中華』二字的崇高意義終於得到了徹頭徹尾的印證。
盡管『中華』在封建的歷史裡有著極其廣闊浩瀚的包容意義,並且受到帝王們的認可,但並未成為一國之名,獲得屬於它的榮耀。
1949年後,『中華』再一次響徹了整個世界。
『中華』走進了世界舞臺,他也變成了全體華人公認的代名詞。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記載到,古時候人們把黃河流域稱作中華,而黃河流域也就是漢族的發源地。
『中華』已經順利的從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以全新的身份和姿態展示在現代的舞臺裡,褪下了古代的軀殼。
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強盛,科技發達,經濟發展迅速。
盡管我們曾經積弱,也曾經有過灰色的過去,但身為『中華』的我們終究還是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