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了茅焦勸諫,令秦王嬴政沒有落下一個不孝的惡名,也讓嬴政的母後趙姬順利在嫪毐之亂風波中脫身上岸。
這次,咱們再說說沒能脫身上岸的呂不韋。
呂不韋本是衛國人,跑到趙國做生意。
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之時,結識了當時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贏異人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
呂氏認為『奇貨可居』,開始著力培養,不僅全力為這位當時還隻是人質的贏異人鉆營,比如將贏異人引薦給秦國權傾一時的華陽夫人,還把日後成為嬴政生母的趙姬送與贏異人,最後居然令贏異人成為秦國的太子。
華陽夫人權傾一時
要說這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秦孝文王當了一年秦王便卒了,贏異人順利成為秦王,史稱秦莊襄王。
贏異人自然知恩圖報,公元前249年拜呂氏為相,自此呂不韋開始了自己如夢似幻的宦海生涯。
看官您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呂不韋就是一個運氣爆棚的政治投機客?
要是這麼認為就錯了。
呂氏拜相後頗有建樹,做了很多於秦國而言改變國運的事情。
諸如討伐三晉之地《韓趙魏》,分割東方六國為南北部分,為統一打下良好基礎;廣納門客,為秦國招攬了大量的傑出人才,最有名的便是李斯《好吧,我承認還有嫪毐》;興修水利工程,促進秦國農業大發展;令門客撰寫呂氏春秋,為秦國的軟實力添磚加瓦。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一項不朽功績
嬴政即位之後因年齡尚小《當時隻有十三歲》,對呂氏也是言聽計從,更是尊呂不韋為『仲父』,這也是莫大的榮光了。
按說呂氏也是權傾一時,風頭一時無倆
呂氏能夠上位跟嬴政生母趙姬有莫大的關系,而且二人之間也有私情。
呂不韋何等精明,早就看出這件事隱隱地潛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
於是想出了一個脫身之計,他把自己的門客嫪毐介紹給了趙姬,自己全身而退,認為自己總算是脫身了。
可萬萬沒想到嫪毐這廝就是一根『攪屎棍子』,不僅同趙姬生了兩個孩子,最後居然還發動了一場『政變』。
這場『政變』雖然被鎮壓,可終究還是找到了呂不韋頭上。
嬴政對呂不韋是既愛且恨的
嬴政在徹查嫪毐之亂的過程中,錯愕地發現追根溯源原來是呂不韋的『根』,激憤之餘本想將呂氏處死,但是求情的人『踢破門檻子』,嬴政雖然暴烈,但是卻有相當精明的政治頭腦。
他深刻地意識到現在還沒到鏟除這個心腹大患的節點。
於是隻將呂氏放逐到分封的領地《今河南洛陽》。
呂不韋最終機關算盡
呂氏雖遭放逐,但依然名聲顯赫,結交天下各國豪客,各路豪強爭相拜見,門庭若市,這不過這加速了他的滅亡。
公元前235年,嬴政賜下了一封敕書給呂不韋,大意是說『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給了你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你與秦有什麼親緣,稱你為仲父;你與家屬都遷徙到蜀地去吧。
《《史記·呂不韋列傳》:君何功於秦。
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
君何親於秦。
號稱仲父。
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氏到此時意識到自己已經走投無路,覺得就算是到蜀地,恐怕也是逃不過一死,於是在路上服毒自盡,最後被自己的食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邙山。
至此,呂不韋算是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我心中呂不韋的形象
看到這裡是不是大家都有些唏噓,覺得呂氏要不是因為嫪毐這廝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其實不然。
偶然之中存在著必然,就算是沒有嫪毐這號人,呂不韋的下場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
首先,呂不韋是政治投機客,他起家的『原罪』恐怕就不能令他有個好下場。
為了籠絡贏異人,爽快地把自己的寵妾趙姬雙手奉上《趙姬是不是呂不韋的侍妾史上有爭議》,在嬴政時期已經有些風言風語,說嬴政可能是呂不韋的孩子,您想想嬴政能放過呂不韋麼?
呂不韋飲下毒酒時便是這麼想的吧
其二,秦王嬴政的治國思想偏於法家理論,而身為宰相的呂不韋卻是妥妥的儒家信徒,雙方在治國理念上便有不可調和的分歧,必須分出個高下才行;
其三,也是歷史上最常見的問題,功高蓋主。
嬴政始終認為呂不韋是心腹之患,不鏟除勢必影響自己的統治。
這恐怕也是最重要的理由,為什麼在嫪毐之亂三年後才開始對呂氏進行清算,就是怕早動手會有過高的政治風險,待到呂氏已經沒有過高的政治影響力的時候才動手,也是嬴政在政治上的慎重選擇。
說一千,道一萬,呂不韋最後沒得到善終,恐怕就是自己過於精明,謀略用得過多,計謀層出不窮,卻忘記了萬物之始,大道至簡。
正可謂: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