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中,韓信為什麼鐵了心要幫劉邦,其中發生了什麼?《網路歷史》

楚漢戰爭中,韓信確實猶豫過是否繼續幫助劉邦。

他的猶豫,也確實延緩了劉邦取勝的進程。

然而,最終,他依然選擇了幫助劉邦。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停下來』的韓信

前203年十一月,韓信在濰水之戰中全殲龍且軍團。

此時,漢軍已經形成了對楚軍的夾擊之勢。

當初,韓信曾提出宏偉大略:增兵三萬給我,我攻滅燕、趙、齊,絕楚糧道,與大王會於滎陽。

正是采納此策,劉邦才增兵給韓信,讓其開辟北方戰場。

如今,『北舉燕、趙,東擊齊』都已實現,下一步就是『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了』!

正在成皋與項羽對峙的劉邦』旦暮望若來佐我『,急切地期待韓信行動。

然而,韓信卻停了下來。

這一停,就是一年!

要知道,此前,劉邦的指令,韓信無不立即執行,效率極高。

如今,韓信停了下來。

顯然,對於何去何從,韓信產生了猶豫。

已能自成一勢的韓信

此時的韓信,已經完全可以成為項羽、劉邦之外的『第三勢力』了。

韓信受劉邦重用,率漢軍東征西站,然而,很長時間內,韓信的兵將,全部是劉邦所派。

此時的情勢已不同了。

半年前,劉邦闖入大營,將韓信的部隊全部帶走,用以反擊項羽的進攻。

隨即,韓信征集趙地未入伍的兵員,經過2個月的征集、訓練,自成一軍,並平定了齊。

此時的部隊,除曹參、灌嬰帶來的部分精銳騎兵外,大部為韓信自己一手組建的,可謂『兵為將有』。

在先後擊破田氏、龍且後,韓信又迅速平定了三齊之地,共得70餘城,地盤、財物都又了。

自己的兵,自己的地,自己的錢,韓信,已事實上可以自成一勢了。

然而,韓信與劉邦之間,也出現了利益沖突。

此前,韓信攻下魏、趙等地,劉邦或設郡直轄,或委托張耳留守,沒有韓信的份。

半年前,劉邦直接把他的部隊全部調走,要韓信自己再去建軍。

沒有劉邦的提攜,就沒有韓信的今天。

然而,今天韓信已經得到的一切,當然不希望被劉邦再像以前一樣奪去的。

由此,劉邦與韓信之間,出現了利益上的沖突。

『穩住』韓信

韓信這次很直接,派人去找劉邦,表示:齊偽詐多變,反復之國也,不暫立假齊王,不能安定,請立我為假齊王。

當時的劉邦,正遭受項羽的猛攻,急切期待韓信的配合,見信憤怒:這個時候要當王,什麼意思?

張良、陳平立刻表示:這個時候不能拒絕!『不然,變生』!

『不然,變生』,說明張良、陳平認識到:這個時候不滿足韓信的訴求,韓信的立場一定會發生變化!

劉邦不得已,立刻改口:『大丈夫作什麼假王?

要作就作真齊王』!遂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張良、陳平的警惕是正確的。

果然,項羽也看出了劉邦與韓信之間的微妙關系,遂派武涉遊說。

武涉單刀直入,指出了韓信與劉邦的微妙關系:劉邦欲吞天下,必然容不下你!現在不對你動手,是因為項羽還在!如今你『左投則漢王勝,右投則楚王勝』,應該與楚連和,『三分天下王之』。

武涉的話,道出了本質:滅魏、趙、代後,劉邦都沒有新立王,而是設置郡縣《張耳當時還沒有封趙王》,『欲吞天下』,不會允許你韓信作齊王。

你韓信要想保全自己,隻有與項羽聯合,咱們『三分天下』。

也就是說,武涉並非讓韓信投靠項羽,而是策動韓信獨立,讓韓信與劉邦、項羽同為王。

如果劉邦拒絕韓信為王,項羽的條件顯然是極有有活力的。

然而,劉邦已立韓信為齊王,韓信的訴求得到滿足,因此拒絕了項羽的條件。

然而,韓信仍在猶豫。

猶豫

隨即,韓信的謀士蒯徹又兩次勸告韓信,指出:你現在已經有了震主之威,你歸漢也好,歸楚也好,劉邦、項羽都容不下你!不如『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蒯徹的建議,與武涉的說詞基本接近,唯一區別在於:韓信不需連楚,而是保持中立,維持現狀,鼎足而立。

韓信表示『士為知己者死』,留戀劉邦對自己的恩情,並認為劉邦不會加害自己,以此拒絕了蒯徹。

韓信的表態是真誠的,但他在行動上卻仍然很猶豫。

一方面,他繼續留在劉邦陣營,另一方面,他仍然按兵不動。

韓信的猶豫,對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重大影響

前203年十月,項羽的大將曹咎部被殲,十一月,龍且部被殲。

當時,楚軍已經陷入戰略包圍,後方不穩,軍食困難,士氣低落,已經支撐不下去了。

然而,他依然繼續與劉邦在成皋相持了十個月!

這是因為,在韓信的『帶頭』下,劉邦集團內部的微妙關系復雜了起來。

當時,彭越也在梁地作戰,對楚軍的補給線影響極大。

然而,在奪取梁地的大片地盤後,彭越也『學習』韓信,停了下來,企圖討價還價,索取王位。

英佈因封地仍在楚軍之手,作戰積極,但是,由於韓信、彭越的『停滯』,天下形勢仍未見分曉,因此,英佈仍遭受激烈抵抗,一時無法取得大進展。

一時間,楚漢之間的形勢僵了下來。

可以說,在諸人之中,韓信的實力最強,影響最大,如果他立刻進軍,彭越不可能仍然『坐觀』,英佈也能很快打開局面,所以,韓信的動向對其餘諸將起著支配作用。

大局危機

韓信等人的持續猶豫,不但使局面僵了下來,甚至使局勢出現了反復。

前203年八月《秦歷法,以每年『冬十月』為第一個月,依次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項羽主動議和,請求罷兵。

次月,項羽引兵東歸。

劉邦采納張良、陳平之策,發起戰略追擊,決心一舉殲滅項羽。

劉邦一面自率大軍追擊,一面下令韓信、彭越會合,並讓劉賈協助英佈,打開局面後立刻來會合。

然而,韓信、彭越等人依然態度消極,沒有如期會師!英佈、劉賈也沒有打開局面,無法北進。

如此,劉邦成了一支孤軍。

項羽迅速發起反擊,大敗劉邦,劉邦隻好堅壁自守。

如果不是劉邦軍的素質有了提高,及時堅壁自守,及時『止損』,固陵之戰,有可能像幾年前的彭城之戰一樣,使全局發生逆轉!

打破僵局

劉邦堅壁自守,被項羽壓制,唯一的希望就是韓信、彭越、英佈來會合。

劉邦問計張良:怎麼才能讓韓信、彭越出兵?

張良表示:韓信被立為齊王,但他知道那不是您本意,『信亦不自堅』,仍在猶豫···

如今,把從陳到東傅海之地給韓信,擴大其封地,以此堅定韓信出兵的決心。

張良還特別點出:韓信老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

顯然,張良看出了韓信的猶豫,也看出了韓信的渴望。

劉邦采納此計,以此條件聯系韓信,韓信立即答應!

韓信出兵後,局勢豁然開朗。

項羽的後方空虛,根本抵擋不了韓信,韓信迅速攻占鵬程,又一路西進,與劉邦會師。

韓信的出兵,對楚軍帶來了致命打擊,楚人心動搖,守壽春的楚大司馬周殷投漢,英佈、劉賈由此打開局面,攻占要害後立刻與劉邦會師。

與韓信一樣得到劉邦封賞的彭越也行動起來,也來會合。

由此,劉邦與諸王的雲集,形成了決定性優勢!

垓下之戰,漢軍總兵力五六十萬人,光韓信一部就30萬,而項羽約10萬!

在韓信的指揮下,占據絕對兵力優勢的漢軍擊敗項羽,定天下!

作為一個『士』,韓信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

正是劉邦的知遇之恩,韓信才能一展雄才,建功立業。

因此,韓信在情感上是感恩劉邦的,始終留在劉邦陣營,不願背叛。

在建功立業,實力雄厚之後,韓信自然也是有其利益訴求的。

因此,韓信在滅齊後,『停』了下來,尋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如果不能解決利益上的矛盾,即便情感仍在,彼此仍很可能分道揚鑣,這在古今中外都是極其常見的。

在張良、陳平的輔佐下,劉邦洞悉了韓信的訴求,並盡量滿足了韓信的利益。

最終,在感情和利益的雙重驅使下,韓信選擇了繼續為劉邦而戰。

遺憾的是,劉邦確實有自己的想法,他給韓信的承諾從頭到尾都是假的。

垓下之戰一結束,劉邦故技重施,奪了韓信的兵。

將韓信改封為楚王···

最終,韓信還是被『兔死狗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