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會放過那個長得和自己很像的起義兄弟嗎。《網路歷史》

劉邦會放過那個長得和自己很像的起義兄弟嗎

劉邦死前最後一年,平息了英佈陳豨等叛亂,天下基本穩定下來,異性諸侯王隻剩下盧綰和吳芮兩個。

這時候,有人告發說,代國相陳豨謀反的時候,盧綰曾經派人到代國和陳豨互通情報,商議策劃。

劉邦於是派人召盧綰進京,盧綰稱病推脫不去。

劉邦又派了辟陽侯審食其,禦史大夫趙堯前去燕國,一方面說是迎接盧綰,另一方面卻在查問盧綰的部下臣子。

盧綰更加害怕,閉門躲避不出,對自己的親信說:『不是劉姓而被封王的,隻有我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了。

去年春天,淮陰侯韓信被滿門抄斬,夏天又殺掉了彭越,這都是呂後的計謀。

現在皇帝重病在身,把國事全部交給了呂後,而呂後總是想找借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於是繼續推脫有病,拒絕進京。

審食其回到京城以後,把這些情況報告給了劉邦,劉邦認為盧綰真的造反了,派出樊噲攻打燕國。

盧綰撤到邊境地區長城下,說是等待皇帝好了以後,親自進京謝罪。

結果劉邦不久去世,盧綰逃到了匈奴,被封為東盧王。

因為常常被匈奴人欺凌掠奪,盧綰鬱鬱不得志,一年後在匈奴死去。

《盧綰 圖片來源於百度》

按照盧綰的說法,假如劉邦晚一點死,盧綰能保住燕王的地位和性命嗎?

盧綰和劉邦關系非同一般,這是他賴以保命的希望所在。

但是,劉邦的國策已經確立,盧姓燕國絕不容許繼續存在下去。

盧綰和劉邦同一天出生,兩人從小要好,兩家關系也是十分密切。

劉邦起義後,盧綰一直跟隨在劉邦身邊,相當於中軍這樣一個角色。

由於私人情誼深厚,無論是當漢王還是當皇帝以後,劉邦都有意抬舉盧綰,當皇帝後劉邦所封的唯一一個異姓王就是盧綰。

但是,劉邦是政治家,是皇帝,已經不是沛縣的那個泗水亭長,甚至已經不是剛剛打敗項羽時的那個還沒有形成治國理念的劉邦。

他首先考慮的是政權的長遠和劉氏天下的根本利益,其次才是個人關系的親疏遠近。

鑒於秦朝立國短時間就天下大亂,項羽推翻秦朝後采取的是復辟政策,即各諸侯國劃地理政,他為霸王統轄諸王。

這完全是戰國時的舊秩序舊格局,根本就行不通。

《劉邦 圖片來源於百度》

劉邦爭奪天下的對手是項羽,他是聯合一些項羽所封諸侯王和項羽爭戰的,所以他在打敗項羽後不得不繼續保留著這些諸侯王。

在楚漢相爭時,為了早一天打敗項羽,劉邦不得不封了兩個手下將領韓信和彭越為王。

打敗項羽後,劉邦當上了皇帝,但他同時保留了諸侯王。

就是說,這是一種中央集權和分封共存的政權體制,即有別於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又有別於項羽的分封制。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燕王臧荼造反,平定後盧綰得以封王。

鑒於戰國時期各國各自為政導致的戰亂不斷,項羽分封諸侯以後天下很快又亂,以及劉邦當皇帝後臨江王共尉、燕王臧荼、穎川侯利幾也很快叛亂這個事實,劉邦覺得,異姓王的存在,並不會利於大漢帝國的統治和鞏固,於是,他不但再也沒有封異姓為王,而且還有計劃地鏟除異姓王。

第一個目標就是韓信。

韓信功勞大、威望高、軍事才能出眾,因而也就是劉邦最大的心病。

盧綰能夠封王,那麼,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甚至樊噲這些功勞都比盧綰大得多的人怎麼辦?

不封王,對這些人不好交代,都封王,天下不僅沒有那麼多的土地,同時,那自己不又是一個項羽第二嗎?

或者說,即便劉邦活著不會有人造反,那劉邦死了呢?

他的兒子有哪個能是這些人的對手?

於是,當有人告發韓信造反,劉邦借口巡遊的機會誘捕了韓信,並把他降為淮陰侯。

韓信這等功勞的人僅僅才封了一個侯爵,其他人就好辦多了,這時候劉邦開始大規模的分封功臣,但最高的也就是侯爵。

當然倒出來的地盤,都封給了他的劉姓子侄。

至此,劉邦的基本國策已經確立,那就是非劉氏不得封王。

但是,劉姓王國和最初的異姓王國還是有區別的,劉姓王國行政權歸中央,而異姓王國的權力難以受到制約。

這樣的諸侯國是獨立王國,他們還是有可能對中央政權、對劉氏天下形成威脅,劉邦是不會容許他們存在的。

漢七年《前200》,也就是劉邦當皇帝的第三年,降韓信為淮陰侯的第二年,劉邦攻打韓王信。

八年《前199》,韓王信殘部掃清,韓國不復存在。

九年《前198》,趙王張敖被廢,因為張敖是劉邦的女婿,被降為宣平侯。

十一年《前196》,梁王彭越被廢,王國為劉姓所有。

十二年《前195》,淮南王英佈被打敗,後被殺,劉邦的兒子劉長成為淮南王。

至此,異姓王隻剩下盧綰和長沙王吳芮兩人。

吳芮被封為長沙王,長沙城就是此人所建,說明他的王國是個不發達地區。

吳芮主張建立中央集權,他曾經把自己的土地劃給劉姓王,對王位看得不重。

最主要的是,長沙以南被稱為百越地區,吳芮在百越各部非常有威信,有這樣一個王國存在,可以屏障漢朝,對劉邦和漢朝有利無害,劉邦沒有理由廢除。

燕國有這個條件嗎?

盧綰看不到這些,何況他在劉邦征討陳豨時首鼠兩端,劉邦怎能饒過他呢?

劉邦即便一時心軟繞過盧綰,呂後也不會放過他。

盧綰看重的是他和劉邦的私人友誼,這讓他能夠成為沛縣老弟兄當中唯一封王的人。

盧綰因此而幻想,只要見到劉邦,當面說清楚,劉邦是會饒過他一命的。

同時他也知道,即便是劉邦能夠饒了他,呂後也饒不了他。

漢十一年《前196》春天,還是劉邦在征討陳豨叛亂前線的時候,住在京城裡的淮陰侯韓信有異動跡象,呂後未經請示就將韓信逮捕,並立即處死,同時滅族。

劉邦回到京城後,聽說韓信被殺,他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到了夏天,劉邦逮捕了梁王彭越,審理後,劉邦予以赦免,將其流放到蜀地。

在西行的路上,彭越遇見了呂後。

彭越向呂後告白分辨,說自己無罪,並希望回到自己的老家去。

呂後答應了,把彭越帶到洛陽。

見到劉邦,呂後說:『彭越是豪壯勇敢之人,留下他,就是給自己留下後患,不如殺掉他』於是讓人再次告發彭越。

劉邦批準,殺了彭越,滅其家族。

《呂後 圖片來源於百度》

盧綰隻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呂後可以殺諸侯王,而沒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這是劉邦希望得到的結果。

殺韓信,劉邦第一反應是喜,並沒有追究呂後的擅權之罪。

殺彭越,最終是劉邦批準的。

所以,廢除燕國,是大漢帝國政治上的需要,鏟除異姓諸侯王,是劉氏天下穩固的需要。

也就是說,是劉邦讓他死,不是呂後讓他死。

否則,為什麼在討伐陳豨時沒有提出他盧綰通敵謀反,而在所有該滅的異姓諸侯王都滅了的時候,才有人告發其造反了呢?

盧綰聲援陳豨,深深刺疼了劉邦,劉邦不可能讓他再活著。

說到底,是劉邦要鏟除異姓王,而不是他人。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將這個兒時的夥伴置於死地呢?

根本的原因,還是盧綰有異心。

陳豨造反,皇帝親征,這仗一打兩年,討伐所有的反王都沒有這麼艱難。

英佈,從陳勝反秦時就舉兵起義,巨鹿之戰的先鋒大將,推翻秦朝時就被項羽封王,自己擁有獨立的王國,征討這樣的人劉邦都沒有耗費這多時日,為什麼一個代國國相陳豨竟然這等難纏呢?

隻因為陳豨背後有匈奴,沒有後顧之憂,側翼有盧綰的燕國,可以無所顧忌專心對付正面之敵劉邦。

也正是這一點深深地刺疼了劉邦,等他騰出手來,還能不收拾這個盧綰嗎?

何況他已經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他還會留著這個有異心的燕國嗎?

盧綰叛國投敵,讓他身敗名裂,更得不到任何一絲的同情。

從劉邦來說,燕國必除。

但是,如果劉邦第一次派出使者召盧綰進京,盧綰能夠及時前來,盧綰或許還真能活命。

因為劉邦要的是燕國,不一定非要盧綰的命。

還有一點,盧綰是劉邦當皇帝後封的唯一一個異姓王,人家老老實實來了,再把人殺了,這讓人感覺劉邦有點兒打自己嘴巴的味道。

但是,盧綰曾經心懷異端,這時候做賊心虛,他不敢奉召前往。

當第二次派出重量級的使者審食其前去宣召盧綰還是不來的時候,劉邦終於大怒,下令樊噲領兵剿滅燕國。

這時的盧綰,形單影隻,沒有任何人可以借重予以支援,隻好逃跑。

可是這個盧綰逃跑不是躲藏,而是跑到了匈奴,並被匈奴人封為東胡盧王,並最終死在了匈奴。

盧綰在劉邦陣營中沒有突出貢獻,這讓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誰,看到他封王時甚至都不知道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後來叛國投敵死在異邦更是身敗名裂。

如果說,韓信、彭越、英佈這些人的死多多少少還能得到人們一絲同情的話,那盧綰之死則是咎由自取,死有餘辜,得不到人們一絲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