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能在中華大地支離破碎之際一統整個中國,這等功績的確可以讓他傲吟此生,但對於秦始皇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存在著褒貶不一的評價,而在貶謫他是一代暴君時所用到的事例便有 “焚書坑儒”這一事件。
在秦始皇統禦中華大地的時代裡,他到底焚的是什麼書?
坑的是什麼儒?
而這兩件事秦始皇做的到底是對還是錯?
秦朝需要統一的聲音,而不是百家爭鳴
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統一大業,終於完成了自己做夢都想實現的抱負,他自己也清楚這成就絕對能夠載入史冊,於是自己便將此等功績論斷為功過三皇,勛高五帝,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為自己的稱號,史稱秦始皇。
但我們更應該清醒的看到,此時的中華大地是剛剛從七國戰亂之中走出,對於原本屬於七個國家的子民而言,他們一時間不能接受由統一的王朝進行管理,也不願默默的忘掉自己當初的國家。
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存在聞名於世的百家爭鳴這一文壇盛世,那個時候文學鼎盛,學派爭鳴,自然而言也就讓文人學子保留下了敢於討論,敢於爭辯的傳統,而這一傳統恰恰不能被秦始皇所締造的帝國所容納。
秦朝剛建,當下所需要的是統一,而不是分裂。
秦始皇所想要的是一個聲音,而不是百家爭鳴。
於是便有一股腥風血雨即將在秦朝國內的文壇中展開。
果不其然,秦君發佈第一項政策便是焚書,若論起這件事,它起源於一次宴會,而宴會的主題便是在秦朝是否要施行分封制?
對於這一問題秦朝的兩位丞相則有兩種不同的聲音,王綰主張延續舊制,實行分封;而丞相李斯則主張秦朝疆域遼闊,應推行郡縣制。
通過歷史的記載,我們發現在這場爭論當中最終李斯獲得勝利,郡縣制被秦始皇所采納。
而李斯獲得勝利便意味著在地方將要實行郡縣制,另外李斯也深刻的意識到如果想要成功推行郡縣制,那麼必須要統一思想,統一聲音,此時持有不同意見的王綰等人便要作為這項制度成功推行的犧牲品,於是李斯向秦始皇建議”焚書”。
在被焚的書當中有秦朝前六國的史籍,私人收藏的儒家經典、諸子學說等,同時李斯還建議頒佈嚴苛政令禁止百姓談論古代經典,禁止”以古否今”。
一朝長生不老夢碎,坑殺方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焚書”餘波未散,”坑儒”風波又起。
曾有史料記載,秦始皇坑儒所坑殺的是方士而非儒士,那何為方士?
迷戀仙道,以追求長生不老之道者為方士。
作為當代的我們,早已知曉長生不老隻可能是鏡中花、水中月,註定求而不得,但秦始皇卻不這樣想,出於對至高權力的迷戀,讓他做起了追逐長生不老,統領秦朝萬萬年的美夢,於是也便有了一群方士的投其所好,為他煉丹,為他尋求仙藥。
一開始方士得重金,獲高位,享權勢,不過夢終究是夢,泡沫也終有破碎的一天,而謊言被戳穿那天,秦始皇勃然大怒,認為方士欺君罔上,褻瀆皇權。
失敗的尋仙之道讓秦始皇無法接受沒有長生不老之術的現實情況,這等不甘心也會遷怒在方士的身上,而這群前期得榮華富貴後期惴惴不安的方士們等待來的結果就是,被坑殺!
或許會有人問秦始皇為何要做此等不利於自己名聲的事情?
為何要焚書?
為何要坑儒?
他這不是糊塗了嗎。
但我們翻閱典籍,站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方位,站在一代皇帝的角度去進行思考時,便不難發現,秦始皇所實施的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在圍繞著一個詞進行,不過為”集權”而已。
順者昌,逆者亡,這本就是封建專制主義的本質。
在封建時代,皇權至上,龍威不容褻瀆,百姓如同草芥,生殺大權隻有皇帝定,無以民主,更無以自由。
雖皇權至高無上,百姓不在廟堂,但浩浩長河裡,誰為皓月,誰為熒光?
秦始皇一生也沒能明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若不傾聽百姓心聲,不追求百花齊放,隻一意孤行”焚書坑儒”之事。
洪水終有漫過堤岸的一天,那個時候還如何能堵得住?
秦朝由秦始皇開創,而秦這短命王朝的稱號也是秦始皇一手造就,真可謂是”竹帛煙銷帝業虛”,到頭來,糊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