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擊敗淮南王英佈,返回長安途中,舊傷發作,一病不起。
回到長安後,得知燕王盧綰反叛,於是派出樊噲以相國身份,前往平定盧綰叛亂。
樊噲剛走沒多久,就有人在劉邦跟前說,樊噲與呂後串通,要在劉邦死後圖謀不軌。
聽到這話後,劉邦決定臨陣換將,除掉樊噲,與陳平商議之後,派陳平和周勃,前往樊噲軍中,將樊噲拿下,盡快取下樊噲人頭,獻於禦前。
劉邦安排陳平去殺樊噲,絕不是因為老糊塗了,這個佈局堪稱漢初最精妙的一個政治佈局。
劉邦對呂後的幹預朝政,早已不滿,不得不考慮身後的安排
平定英佈叛亂後,劉邦病重,自知不久於人世,但是面對強大的呂氏集團,劉邦已經沒有精力去解決了,但是為了劉氏江山,他必須要作出安排。
劉邦很清楚,呂後敢在朝中肆無忌憚地幹預朝政,一方面是依靠自己皇後的地位,另一方面就是呂雉身後的外戚集團。
呂氏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就是兩個,一個是呂雉的兄長呂澤,另一個就是呂雉的妹夫樊噲。
漢高祖八年,周呂侯呂澤去世,因此高祖十二年,劉邦病重,對他來說,呂氏集團,最令他頭疼的隻有樊噲了。
在西漢開國功臣中,樊噲也是僅次於蕭何、曹參、周勃。
因此如果樊噲背叛劉氏,對漢朝將是巨大的災難。
正是由於這種能力和身份的雙重因素,劉邦對樊噲也是又愛又恨,對他又放心又擔憂。
當有人說樊噲與呂雉勾結,準備在了劉邦死後圖謀不軌的時候,劉邦就開始不得不采取行動了。
劉邦與陳平商量除掉樊噲,他的目的真的是樊噲的人頭嗎?
恐怕並不是,如果就是為了殺死樊噲,恐怕其他人比陳平更合適吧。
第一層意思,以陳平換樊噲,斷去呂氏的一臂
樊噲對於呂氏的作用,比任何人都重要,除去樊噲之後,呂氏將再沒有人能夠控制軍隊。
即使呂雉授予呂氏子弟再高的地位,也隻是空中樓閣,一推即倒。
所以劉邦采納了陳平的建議,派陳平去誅殺樊噲。
如果陳平成功殺死樊噲,那麼劉邦的初步目的是達到了。
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陳平,最差的結果就是陳平結怨呂後,被呂雉殺死。
雖然損失陳平很可惜,但是這個代價對大漢朝的大局是可以承擔的。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結果,劉邦與陳平秘密商議的,恐怕並不是怎麼殺死樊噲。
而是殺死樊噲後怎麼收場,因此對陳平肯定還有其他的安排來保全性命,大不了就是去吳國、楚國等,呂後不敢惹得諸侯國躲避一段時間。
第二層意思,名為殺死樊噲,其實就是警告樊噲
樊噲這個人,表面上是屠狗的出身,勇猛有餘,而智謀不足,但是樊噲卻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而且格局很大的人。
有兩個故事就能說明,樊噲不僅僅有勇武,更有很不錯的眼光。
劉邦率軍進入關中後,被秦宮的富麗堂皇迷住了眼睛。
劉邦就想留在秦宮好好享受一番,但是樊噲敏銳地察覺到了劉邦面臨的危機,力勸劉邦撤出咸陽,駐軍霸上。
起初劉邦根本聽不進去,樊噲反復勸諫,最後張良也勸說劉邦。
劉邦采納了樊噲和張良的勸諫,退出咸陽,封閉秦國府庫,駐軍霸上。
淮南王英佈造反時,劉邦率軍討伐,在路上劉邦病重了,不願意見人。
周勃、灌嬰等人都不敢入內覲見,隻有樊噲忍不住,帶著眾臣闖入劉邦賬內。
痛哭流涕地對劉邦說,他們跟隨劉邦從沛縣起兵,平定天下,多麼威武雄壯,現在天下平定了,怎麼反倒開始懈怠了,不召見大臣,反而親近一個宦官,難道忘了秦朝因為趙高而滅亡嗎?
如此縝密而令人信服的勸說,怎麼可能是一個魯莽而沒有智謀的人說出來的話呢?
可見樊噲的膽識和眼光是非常高明的。
這也是劉邦為什麼要派陳平去殺樊噲的原因,有些人一點就通,有些人腦袋掉了也不明白。
樊噲肯定是前者,幾十年的兄弟,劉邦也很了解他,派陳平去名義上是殺樊噲,其實就是為了警告樊噲。
現在,你大哥的劉氏江山,走到了關鍵的時候,你老小子,可得擦亮眼睛了,別搞不清楚狀況,給擁護劉氏的老兄弟惹麻煩,劉邦相信樊噲能明白這個道理。
第三層意思,劉邦和陳平等人合謀演的一場戲,為陳平施恩於呂氏
劉邦臨終前,已經知道呂氏幹政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劉盈柔弱,大臣也畏懼呂後,沒人能夠阻止呂雉把持朝政。
因此在劉邦臨死前,對人事的安排上,就又以王陵、陳平為左右丞相輔政,以周勃為太尉,『安劉者勃也』,將來要靠周勃來安定劉氏江山。
但是周勃一個人恐怕難以完成誅殺諸呂,安定劉氏江山的大業,必須要安排其他人一起來完成。
王陵生性耿直,恐怕很難在呂雉手下任職,而陳平足智多謀,但是生性趨利避害,如果王陵離開,陳平恐怕扛不住,要被呂雉收拾了。
因而他們就安排了一出,誅殺樊噲的戲碼,讓陳平和周勃配合演一出保護樊噲的好戲。
令呂後眾人感激陳平,這樣就能確保陳平在朝中的地位。
劉邦曾對呂雉說過,陳平、周勃之後的事情,不是呂雉能知道的。
其意非常明確,就是要讓陳平、周勃解決掉呂氏的威脅。
所以,誅殺樊噲這一舉措的真相,很有可能就是要讓陳平等人跟呂氏結個善緣,避免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劉邦一生看人極準,陳平這個老小子,生性就是趨利避害,殺樊噲這種事,安排他去做,劉邦擺明就是沒想著殺樊噲,否則隨便換個人,都比陳平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