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誅韓信,蕭何和張良出了一身冷汗。《網路歷史》

劉邦建立漢朝,功勞最大的就是所謂的漢初三傑,也就是蕭何、張良和韓信。

蕭何負責後方管理,供應後勤,張良負責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韓信負責帶兵打仗,指揮作戰。

這是劉邦自己欽定的三個建立漢朝貢獻最大的人。

但是,這三個人的情況又是各不相同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加入劉邦陣營的時間不同。

蕭何是和劉邦一起在沛縣起兵的元從功臣,也就是所謂的碭泗元從,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是劉邦入關之前加入的魏韓慕從,韓信加入最晚,是劉邦受封為漢王之後才從項羽陣營叛投過來的,比劉邦接收的秦國降兵降將還要晚。

劉邦建立漢朝就是靠這三個時期加入陣營的功臣們,這個順序也是劉邦集團從裡到外的功臣,最核心的是碭泗元從,中間是魏韓慕從,最外面才是秦楚降將。

劉邦對各個集團的信任也是逐步減弱的,最信任的是碭泗元從,信任程度最低的是秦楚降將,處在中間的是魏韓慕從這一部分人。

那麼很自然的,漢初三傑裡,劉邦最信任的是蕭何,其次是張良,最不信任的就是韓信。

劉邦對韓信的不滿是比較早就已經開始了,甚至可以說第一次在漢中召見韓信談話的時候,就很不愉快,才導致韓信準備出走,離開劉邦陣營,蕭何知道之後,『月下追韓信』,才又把韓信找回來的,並且說服了劉邦,讓劉邦拜築臺拜將,重用韓信,之後韓信率兵先後平定趙地和齊地,最後和劉邦合力,在垓下之戰中擊敗了項羽。

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多次拉胯,被項羽擊敗,而韓信則從出兵進攻趙地開始,一直比較順利,先攻占趙地,然後平定齊地。

在平定齊地之後,韓信派人向劉邦求封齊王,劉邦當時就很生氣,覺得韓信這是要挾他。

也是因為張良發現了劉邦不願意,趕緊提醒他,他才同意給韓信封王,並且不是封假齊王,而是封真齊王。

但在這個過程中,劉邦本身是不願意的。

因為這時候劉邦手下其他人都沒有封王的先例,和劉邦並肩抗楚的已經封王的人,都是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就復國的六國貴族,也不是劉邦封的,還有的是在項羽調整封地的時候封的,劉邦自己手下的功臣還沒有人封王,而韓信這時候就提出來要封王,劉邦覺得這是坐地起價,所以很不願意。

作為一個創業期的老板來說,一個員工仗著自己掌握公司的核心技術,工作能力強,不斷地坐地起價,老板一時之間找不到人替代,隻好忍住心頭怒火,暫時接受了。

一旦他需要你做的工作都做完了,那麼自然要秋後算賬,新仇舊恨一起算。

所以,項羽剛一被消滅,韓信就先被劉邦從齊王改封楚王,實際上已經降了一級,之後又幹脆降為淮陰侯,更加降了一級。

這也說明,劉邦從一開始就不喜歡韓信,也不想重用韓信,隻是為了對抗項羽,自己手下也沒有比韓信能力更強的大將,所以才暫時重用韓信,但他內心對韓信始終是不信任也不滿意的。

無論是韓信企圖逃走,還是在大戰之際突然坐地起價,都讓劉邦非常不滿,等到最大的對手項羽被消滅了,韓信自然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了。

從韓信求封齊王的時候,張良就知道劉邦對他不滿。

但那時候劉邦大業未成,正在用人之際,韓信也還有可用之處,兩個人可以各取所需,相互利用,張良勸說劉邦能夠成功,是建立在相互之間還有利用價值的基礎上的。

等到項羽已經被消滅了,劉邦認為韓信也沒有利用價值了,要報復韓信,張良再去勸說,這就不太現實了。

而且,從張良的角度來說,第一是他和韓信沒什麼交情,犯不著自己為了給韓信求情,而得罪劉邦;第二,他也知道自己對劉邦來說,信任也是非常有限的,他和蕭何的地位是不能比的,他自己的其實利用價值也已經差不多結束了,處境跟韓信差不多,劉邦能對韓信下手,也會對張良下手。

所以,這時候他如果求情,結果不但不能救韓信,而且可能會導致劉邦直接對他起殺心。

所以,劉邦不斷降低韓信的爵位的時候,張良沒有為韓信說過一句話,當初保舉韓信的蕭何也沒有幫韓信說過話。

不僅如此,在韓信被殺之後,張良也感到自己處境其實比韓信強不了多少,所以開始功成身退,歸隱山林,不問世事。

蕭何也有一段時間不得不故意收受賄賂以自保,才讓劉邦逐步打消了對他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