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官渡之戰期間,張郃率兵投降曹操,不僅扭轉袁紹曹操雙方的態勢,打破官渡之戰的僵持;還改變投降將士的命運,掀起自己人生新篇章。
官渡之戰,是張郃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
張郃投降曹操後,不僅讓曹操十分高興,連自己都受到曹操高度重視,極其重用。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記載:
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
張郃降曹後,張郃的為人一下子被文采非凡的曹操喻為『仁者微子』、『謀者韓信』;張郃的行為一時間被英明神武的曹操喻指『拋殷降周』、『離楚歸漢』。
素來目光如炬且向來不贊人的曹操竟將張郃比作微子及韓信,這對曹操而言,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先例。
就因曹操短短數語,讓背袁投曹的張郃之流,在曹操陣營瞬間變得棄暗投明,正大光明;反令鄙曹追袁的忠袁之輩,在對陣敵方頓時墜入明珠暗投,心懷叵測。
不管是陣前倒戈,還是戰中背叛,反正張郃倍受曹操重視及重用。
原因如下。
其一,理由正當。
有個成語:名正言順。
張郃帶兵投降曹操的理由十分正當:袁紹內部,不僅文武官員不團結,相互傾紮;還攻救意見不統一,相互排斥;甚至出現問題不糾正,相互推諉。
張郃盡管沒有讒諂他人,可是被他人構陷,極可能被袁紹所殺,最有希望被推出承擔失敗的責任。
為此,張郃不容於袁紹集團,隻得另謀他路。
基於這樣得當的理由,張郃的棄袁奔曹行為,不光變得光明磊落,還能取得曹操的信任。
其二,時機正好。
有句話說:機不可失。
在袁紹大帳內,作為官渡之戰的統帥,未能在第一時間做出軍事反應,而是坐看謀士和將軍互相扯皮,以致白白浪費時間,從而導致軍隊內未能令行禁止。
待袁紹最終決定即救援烏巢,又攻打曹營,雙方兼顧,兩全取美時,卻又做出異乎尋常的部署,竟派郭圖率輕騎去救援烏巢,反遣張郃帶重兵去攻擊曹營。
袁紹這樣的拍板讓張郃置於兩難境地:攻下曹營,說明自己傻瓜,無遠見;克不下曹營,反視自己廢物,無能力。
所以張郃就消極怠工,甚至出工不出力,竟以壓倒性優勢也取不了曹洪留守的大營,最後竟或是趁勢陣前投降,或是借機相向倒戈。
其三,主公正對。
在官渡戰場中,袁紹在謀略方面出現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在為人方面呈現刻薄寡恩,廢耳任目;在統兵方面表現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在指揮方面相互扯皮,將驕而政令不一。
反觀曹操,在智謀方面遊刃有餘,膽識過人;在做人方面赤誠相待,知人善任;在領兵方面虛懷若谷,兵少且指揮通暢;在領導方面齊心協力,將謙且法令統一。
因此,烏巢之戰後,袁紹及其陣營已經跟張郃不相對路,而曹操及其集團開始與張郃逐漸對上眼。
故張郃隻好隻能良禽擇好樹,重新選擇新的主公來效力,才會出現背袁投曹這類陣前反水的現象,才能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評價。
烏巢之戰是改變官渡之戰的態勢,袁紹和曹操兩方軍力正處在此消彼長的階段。
張郃棄袁奔曹,卻成為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徹底扭轉官渡之戰的形勢,讓戰爭的勝利天平完全傾向曹操。
張郃,自己的人生也恰好開啟新的篇章。
筆者按:棄舊圖新,指拋棄舊的,謀求新的。
多指由壞的轉向好的,離開錯誤的道路走向正確的道路。
張郃,本是袁紹麾下將領,在官渡之戰期間,特別是在戰爭相持階段,卻棄袁《紹》投曹《操》,不僅扭轉官渡之戰的局勢,還開啟自己人生的新篇。
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