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邦討伐項羽的過程之中先是出了漢中,隨後則是平定了關中,另外還發生了彭城之戰。
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整個過程當中都缺少了一個人物的存在,那就是大將軍韓信到底是在做什麼?
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也給出過一個看法,那就是韓信雖然沒有參與到前期的戰役當中,但是卻在跟隨出漢中的戰役裡,從子午谷出漢中,並且去了魏趙等地,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劉邦彭城戰敗之後,韓信能夠盡收兵馬,重振劉邦的原因。
韓信
至於韓信的第一次大放異彩,則是和滅魏有關。
在這之前魏王豹是支持劉邦的,可是魏王豹是個見風使舵的人物,在彭城戰敗之後,魏王豹直接是改換門庭,投靠了項羽。
此時的劉邦逃難到了滎陽,這時候滎陽以東的局面都特別的不穩定,再加上這一期間劉邦面臨的是多方的挑戰,主力軍隊的潰敗,諸侯之間的叛變等等,都使得劉邦的處境很危險。
安邑之戰
此時魏國處於關中的上方,也就是黃河以北的地區,這裡時刻都威脅著關中運輸路線,以及劉邦的關中大本營地區。
當時劉邦的兵力不足以去分兵對付魏國,因此打算采取和解的方式,重新拉攏魏王豹。
誰知魏王豹卻是態度決絕,拒絕了使者酈食其。
於是在漢二年八月的時候,劉邦派遣韓信攻打魏國。
魏王豹
韓信
所以韓信采取的措施是先進兵抵達臨晉一帶,佯裝渡河,這時候的魏王豹以為韓信即將從此地渡河,所以就派遣軍隊前來堵截。
也正是因為魏王豹調動了主力前來臨晉關,因此在魏國的側翼沒有太多的防守。
韓信抓住了這一機會,帶著主力部隊前往了黃河上遊的夏陽,在缺少船隻的情況下利用木柙縛罌缶的方式渡過了黃河,這麼一來魏國也就陷入了兩面夾擊的情況。
魏王豹得知側翼的東張被韓信擊敗,又調動主力從臨晉離開前往東張,就這樣來回的奔波。
隨後臨晉的軍隊也成功渡河,形成了包圍形勢。
最終魏軍戰敗,安邑被韓信拿下。
緊接著魏王豹前往東垣,再次被漢軍所殲滅,就這樣魏國戰敗。
韓信
這一場戰役是韓信的首次亮相,也是韓信出色的一次軍事部署,但是關於韓信的取勝關鍵,靠著木柙縛罌缶的方式卻受到了懷疑。
按照明朝的茅元儀所給出的解釋是『木罌者,縛甕缶以為筏;甕缶受二石力,勝一人。
甕間容五寸,下以繩勾聯,編槍其上,形長而方,前置筏頭後置稍,左右置棹』這裡的意思是說木罌就是看一種類似甕的容器,而且隻能容納一個人。
也正是因為這種神奇的渡河方式,清代的曾國藩就提出了質疑,一個小小的甕是如何渡過黃河的?
何況還是處於黃河的上遊,水的沖擊力和容量都不足以和船隻相媲美。
韓信劇照
另外用了多少的罌缶才能使得韓信攻克東張呢?
按照史料所描述的記載,一個甕隻能承載一個人渡河,那麼人少了則沒有辦法攻克城池,要是多了那麼也就起不到出乎意料的目的。
但在很多的史料當中都不止一處記載了關於罌缶渡河的事情。
比如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裡有個記載『以將軍定魏太原,破井陘,屬淮陰侯,以缻度軍擊籍』另外還有一則記載說的是『以上郡守擊定西魏地,功侯』
其中上郡在夏陽附近,而這個記載說的是上郡太守同樣用渡河的方式過了黃河進行作戰,並且在之後形成夾擊形勢對魏國包圍。
所以有了這兩個記載就能解釋很多問題了,第一韓信並不隻是在夏陽一處渡河,而且還不是在同一個時間段,也就是韓信正式渡河前先是有著上郡太守的嘗試,然後不斷渡河確定了這一策略的可行性。
第二則是在嘗試後確定了渡河的最佳地點,選擇在夏陽。
至於兵力不足的問題,則也解釋了,因為時間段不同,已經渡過了很多批次的士兵,並且還是多點渡河並非韓信一處,這也就使得這一說法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