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自污自保,劉邦和呂後為什麼不殺張良?
劉邦能打天下,關鍵在於他得到了大量人才並且量才為用。
其中,以漢初三傑的使用最出名:韓信能打,所以劉邦登臺拜將。
蕭何善長內政,所以征糧、征兵的後勤工作就給了他。
張良善於運籌帷幄,所以劉邦就帶在身邊當軍師。
但是打下天下後,劉邦擔心江山不穩,就開始剪除異姓王,韓信、彭越、英佈慘死,韓王信、盧綰被逼反到匈奴。
張耳死後,趙王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呢,也被找個理由貶成侯。
懷疑蕭何的忠誠,嚇得蕭何通過自污來自保。
劉邦這一套,後來的帝王們大多學去了。
但是劉邦和呂後唯獨沒有對張良起過殺心,原因又是什麼呢?
一、張良懂得『退』,劉邦和呂後很放心
張良本是韓國貴族,韓國被滅亡後,一直想復國,還策劃了著名的博浪沙刺秦王的事件。
失敗後在下邳隱居,後來在留縣遇到劉邦,發現劉邦是個明主,就跟了劉邦打天下了。
張良幫助劉邦不僅打到咸陽,還在楚漢戰爭中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最後劉邦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
劉邦當了皇帝後,手下的那幫功臣們開始居功自傲了。
不僅爭軍功爭得厲害,而且還爭利益。
讓劉邦很頭疼。
這個時候張良卻主動後退。
本來劉邦讓張良在齊地擇三萬戶給自己吃飯,但是張良卻拒絕了,他說自己是在留縣遇到劉邦的,就把留縣封給他吧,所以張良又叫留侯。
張良不僅不居功,而且漢朝建立後,也不願意在朝中做官,而是到山裡去修道,一副世外高人的樣子,後來幹脆不知所蹤。
因為張良懂得退,不居功,所以劉邦和呂後對張良很放心。
既然放心,那麼當然就不會起殺心。
韓信呢,項羽還沒死呢,就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捏著鼻子答應他,這才出兵垓下。
讓劉邦心裡很不舒服。
彭越也是如此。
所以劉邦和呂後在奪得天下後,就要收拾他們。
這是他們隻知進,不知退的結果。
二、張良沒有自己的勢力,劉邦和呂後更放心
劉邦和呂後對張良更放心的是,張良沒有自己的勢力。
劉邦打下天下後,漢朝逐步形成了三大政治集團,即功臣集團、外戚集團和劉姓皇族集團。
劉邦對功臣集團非常忌憚,對外戚集團也不放心,總是擔心功臣和外戚奪了劉家的天下。
所以,劉邦臨死前,和功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其實就是堵住異姓封王的路。
既是打壓功臣集團,也是打壓外戚集團。
劉邦為了打消功臣和外戚對劉氏皇族的危害,運用起了帝王平衡術。
讓功臣集團和外戚集團互相制衡。
功臣們因為打天下九死一生,打下天下後,就開始壯大自己的勢力。
蕭何之所以讓劉邦忌憚,主要是因為蕭何的勢力太大。
張良與蕭何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一直沒有發展自己的勢力。
既不和蕭何走得太近,也不與異姓王們有交集,一直是個孤臣角色。
沒有自己的勢力,個人能力再突出,隻能為皇家服務,不會謀取也謀取不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劉邦、呂後特別放心。
三、張良救過劉邦和呂後,這兩口子感恩張良
對於張良,劉邦和呂後其實都有感恩之心的,因為張良救過劉邦和呂後。
張良救劉邦主要是在鴻門宴上,張良面對劉邦的必死之局,臨危不懼,和劉邦一起出席鴻門宴,並在宴上力挽狂瀾,最後救得劉邦脫難而歸。
這個劉邦是記在心裡的,也更加堅信的張良的忠誠。
但是劉邦安定天下後,由於寵幸戚夫人,更喜歡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就起廢太子劉盈的心事,並且公開說了出來,雖然朝臣們一致反對廢太子,但劉邦無動於衷。
關鍵時刻,呂後 去找張良,張良讓呂後派人請出了商山四皓,讓這四皓起了太子劉盈的門客。
結果劉邦一看到商山四皓追隨太子,立即打消了廢太子的心事。
呂後這才化險為夷。
因為有救命之恩,劉邦和呂後對張良自然就有感恩之心,因此也就不會起殺心。
張良最終能全身而退,主要還是自己的智慧比韓信之流要高一籌,並且不我僅知進,而且知退,高情商讓他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