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的後代因為犯罪而失去封號的有四世,每次斷絕時當權者總是再次尋找蕭何的後代,繼續續封為侯,歷代功臣中蕭何是唯一有這種待遇的。
這對蕭何來說也許?
是最大的安慰。
公元前202年6月,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時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是劉邦在總結奪得天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有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的幫助。
劉邦打天下時最有能力的文人武將幾乎都為他所用。
即便這樣,蕭何仍是所有人裡功臣第一,足見蕭何的過人之處。
隻因蕭何在治國方面的能力太過耀眼,所以世人忽略了他在戰略方面的表現。
其實在這方面他完全不輸張良,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典型的復合型人才。
目光長遠 深謀遠慮
劉邦西進占領咸陽後,很多將領都奔著錢去了,唯獨蕭何把地圖、戶籍檔案等重要資料保存起來。
漢王劉邦之所以能夠詳盡了解天下大勢、各方面強弱等細節情況,都是蕭何的功勞。
在利益面前,蕭何考慮的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整體的利益。
相比於那些目光短淺的將領,蕭何更看重未來的發展。
因為他的高瞻遠矚,使劉邦在後來的局勢中占得先機,為劉邦得天下創造了條件。
韓信過來投奔劉邦,被無視後當了逃兵。
韓信連夜把人追回來,然後向劉邦力薦韓信,並以人格擔保。
蕭何問劉邦:『大王是想做漢中王還是爭天下?
如果隻做漢中王,有我輔佐大王就足夠了;如果大王想和項羽爭天下,隻有韓信能做到』劉邦這才重用韓信。
蕭何隻是和韓信交談了幾次就能判斷韓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份洞察力非常人可比。
不僅如此,他還能站在劉邦的角度,在戰略層面對未來企業發展做了一定的規劃。
未雨綢繆,大膽啟用韓信,他的深謀遠慮和魄力已經在劉邦之上了。
這方面唯一可以與之一較高下的是項羽陣營的范增。
他在劉邦先聲奪人拿下關中以後就看出出劉邦的野心,他一定是項羽未來稱霸天下的最大障礙。
所以強烈要求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
可惜項羽跟范增差了幾個境界,無視范增的建議。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范增知道項羽將來必輸無疑。
深諳人性 替領導分憂
鴻門宴以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被死對頭項羽流放到蜀地,心裡很氣憤,揚言要找項羽拼命,張良等人勸阻也無濟於事。
這時蕭何對劉邦說:『雖然項羽霸道,我們啞巴吃黃連,但是我們至少還活著,大王去找他算帳那就是有去無回啊,沖動是魔鬼啊!這才息事寧人』
漢王怒,欲攻項羽,蕭何諫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
蕭何性格冷靜,遇事沉著,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對於劉邦,他就像安全帶一樣在關鍵時刻護他周全。
他有著像張良一樣的謀略,深諳領導心理,看透了劉邦的心思。
劉邦被流放漢中巴蜀,身邊的很多部下都是有怨言的。
本來想著跟你一起造反,大家共同富裕。
結果不但好處沒撈著,還被安排到這麼荒涼的地。
《巴蜀地區是秦時專門流放犯人的,可見項羽的『良苦用心』》特別是離家這麼遠,這就屬於創業失敗了,所以下面的人走的走、逃的逃,都打算散夥了。
劉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動腦子的事他可不擅長。
最後還是蕭何看準時機提議演一場戲給下面人看。
這樣領導既做出了表率,也起到了安撫人心的作用。
這才有了劉邦作死蕭何阻止的戲碼。
劉邦自己幾斤幾兩心裡是有數的,自己10萬敢去打項羽40萬,除非他瘋了。
蕭何不但能猜出領導想什麼,還能替領導分憂,就像夏天裡的空調,冬天裡的暖氣,簡直太貼心了。
重視人才 沒有私心
一個優秀的人才有時候會左右國家的走向。
漢文帝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但是一開始文帝腦子裡壓根沒有這個概念。
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官張釋之建議反思秦亡漢興的問題,才被文帝重視,將對方破格提拔。
這才會有了之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治國方針。
這就是文景之治的前奏。
張釋之忠心為國固然值得敬佩,但是如果沒有領導的認可一切都是空談。
漢文帝的虛心納諫、廣開言路、重視人才的使用才更值得借鑒。
無獨有偶,韓信也是這樣進入蕭何視線的。
蕭何是非常識貨的,幾次秉燭夜談就看出韓信是座金礦。
俗話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在項羽帳下許久都沒被發現,卻被蕭何慧眼識珠,足以說明范增也被蕭何壓過一頭。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悉的部分,韓信為了擇木而棲不辭而別,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向劉邦力薦千裡馬,韓信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大將軍。
真是成也蕭何啊!
蕭何寧願冒著得罪領導的風險也要推薦一個非親非故的人,這就看出蕭何的高明之處了。
首先向領導展示了自己是沒有私心的,對事不對人。
這就不涉及任人唯親的情況。
既體現了自己的公正、公平,做事有原則,領導自然也就放心了。
其次說明蕭何不是以打工的心態做事,而是股東的心態做決定,試問這種主人翁的精神哪個領導不喜歡?
蕭何得知人善用同時也詮釋了他的過人之處。
能發現人才不算本事,能把人才用的恰到好處,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個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蕭何在劉邦面前不但成全了韓信,也成全了自己。
大局觀強烈公私分明 成熟的戰略家
客觀地說,蕭何成就了韓信,也親手結束了韓信。
漢帝國建立之初,高祖劉邦為了國家安全一再打壓韓信,最後降為淮陰侯。
因被人舉報反叛,韓信被蕭何詐擒,入皇宮後被殺。
真是敗也蕭何啊!
在大義面前,蕭何選擇放棄了韓信。
在當時的情形下,狡兔死走狗烹是大勢所趨,客觀的講這確實是最合理的決定。
作為一個成熟的戰略家,蕭何是有跨越式思維的人,他能站在國家的角度看問題。
他能透過事物表面看到更本質的東西。
這種整體觀使他雖身居高位卻能屢屢化險為夷。
呂後在位十五年,劉家政權被外戚幹政太久了,大家早就不滿呂後的專權,這邊呂後剛駕崩馬上就發動政變。
灌嬰被任命平叛,到了滎陽就按兵不動了,分析利弊後決定反過來協助誅殺諸呂,很快結束了諸呂的統治。
灌嬰違背了上級的命令,不是一個合格的下屬,但是能跳出局勢之外看問題,準確判斷局勢,順勢而為,是一個優秀的戰略家。
如果不是從整體出發是不可能做出這種決定的。
對症下藥,恰到好處地處理和領導關系
從歷史經驗看,沒有一個帝王是不多疑的,時刻伴隨著『總有刁民想害朕』的危機感。
伴君如伴虎,這時候怎麼處理和領導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劉邦對蕭何的第一次懷疑是在漢三年,劉邦和項羽在京索對峙,這時蕭何在大後方關中看家。
蕭何是怎麼打消劉邦的疑慮的呢?
他把自己的家族中能打仗的都送去前線當兵,劉邦看到了蕭何的誠意,也就放心了。
劉邦對蕭何的第二次懷疑是在漢十一年誅殺韓信以後,劉邦擔心引發連鎖反應,就大肆封賞蕭何,實際是看蕭何如何應對。
這次蕭何能怎麼辦呢?
他推辭了劉邦的封賜,並把所有的家產都捐給軍隊了,我身無分文兩袖清風,你總該放心吧?
又一次化險為夷。
劉邦對蕭何的第三次懷疑是在漢十三年,英佈造反,劉邦去平叛。
期間不斷問蕭何在幹什麼。
這最後一次蕭何做的也最絕,他故意強買強賣農民的土地,敗壞自己的名聲。
本來已經成功使劉邦放下了戒心,但是因為他節外生枝為民請命導致入獄。
面對劉邦制造的三次信任危機,可以說蕭何用教科書式的解決了領導的懷疑。
尤其是第三次,蕭何之所以做出反常的舉動是因為他太得民心了,老百姓都擁戴他。
影響力太大了,這是一種更高級形式的功高蓋主。
這恰恰是他當政期間能力和人品的最好證明。
蕭何每次都能化險為夷除了敏銳的洞察力以外,最主要還是他的換位思考能力。
他能站在劉邦的角度去分析對方的想法,去揣摩劉邦的動機和目的,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既然有蕭何恰到好處的處理方式,自然也有不那麼恰當的方式,比如說韓信。
要說劉邦的漢室江山有將近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大家應該沒什麼疑義。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看看多霸氣。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這是韓信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
劉邦肯定在每個失眠的夜晚仰天長嘆,你韓信既然能幫我打江山,自然也能打掉我的江山。
你讓我怎麼辦?
人痛苦的不是一無所有,最痛苦的是得到了又失去。
劉邦就像得到最喜愛玩具的小朋友一樣,緊緊抱在懷裡生怕別人搶去。
所以說韓信的悲劇結局從他當上大將軍的時候就註定了。
領導的心思捉摸不透,韓信唯一能做的就是從自己身上下功夫。
結果他做什麼了,他什麼都沒做。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韓信是以做生意的心態來處理和領導的關系的,做生意的核心是等價交換。
他覺得我功勞最大,根據等價交換原則於情於理我的下場也不會太差吧!
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換位思考的惡果。
韓信打仗是把好手,在權謀政治方面蕭何明顯能甩他幾條街。
所以蕭何能善終,而韓信隻能慘死。
寫在最後
蕭何的後代因為犯罪而失去封號的有四世,每次斷絕時當權者總是再次尋找蕭何的後代,繼續續封為侯,歷代功臣中蕭何是唯一有這種待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