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作為秦末起義軍中的一支,短短七年時間,就第一個打進咸陽滅亡秦朝,同時又擊敗了歷史上千年一出的戰神項羽,成功地統一天了建立了漢朝,之後,劉邦所建立的漢朝承襲了秦朝幾乎所有的制度,當然也包括軍功爵位制,不過又有所不同。
劉邦在統一天下後,為了籠絡功臣,穩定統治,以及實現當初有福共享的諾言,一口氣封了143個列侯和8個異姓王,同時劉邦將所有列侯按功勞大小進行了一個排名,143位列侯中排名第1是蕭何,排名第2的是曹參,排名第3的是張敖,排名第4的是周勃,排名第五的是樊噲,排名第21的是韓信,排名第62的是張良。
以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認知來看,劉邦手下的功臣第一的應該是韓信啊,韓信一個人率領一支軍隊,就為劉邦滅亡代國、魏國、趙國、齊國四個諸侯國,消滅及俘虜的敵人不計其數,按軍功來算韓信才應該是第一啊,為什麼蕭何第一?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另外,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按劉邦的話說,這三人對他成功的功勞是最大的,劉邦說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
劉邦說蕭何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軍糧。
劉邦說韓信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為什麼三人中的排名差距如此之大?
排名到底是按什麼依據排的?
漢承秦制,漢朝建立之初的論功行賞參考的標準就是秦朝的二十等軍功爵位制,軍功爵位制的核心就是以軍功來獲取爵位和官職,其中普通士兵與將領的軍功記錄是不一樣的,普通士兵以斬殺敵軍首級的數量來計算軍功,而軍官則以整個戰爭斬殺敵軍首級數量和攻城數來計算,但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計算斬殺敵軍首級數量都要減去自己一方的損失數,結果為正數才有軍功,結果為負數是沒有軍功的。
蕭何
如果以這樣的計算標準來看的話,其實曹參的軍功是排名第一的,根據漢書的記載,曹參的功勞包括:
《漢書 蕭何曹參傳》:參功:凡下二國,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囂、郡守、司馬、侯、禦史各一人。
翻譯過來就是:曹參的功績:一共攻取二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
俘虜王爵二人,相國級別三人,將軍六人,大莫囂、郡守、司馬、候、禦史各一人。
曹參是軍官,這就是按軍官的級別來計算的戰功,曹參的這個戰功在143位列侯中排名第一,但在功臣表中卻排名第二,根本原因就是劉邦人為地把蕭何拉到第一,把曹參擠下了一位,劉邦為什麼要這麼做?
曹參
根本原因還是劉邦為了打壓軍功集團,143位列侯中絕大多數都是以軍功被封侯的,這些人誰也不服誰,而且容易以功臣而自傲,有一個小故事說明了封功臣的煩惱,就是劉邦有一天看到功臣聚在一起議論,於是問身邊的張良,他們在議論什麼,張良說他們想謀反,把劉邦嚇了一跳,問張良他們為什麼要謀反?
張良說現在功臣都要求分封,有些人是你的親信,有些人是從敵陣投降過來的,擔心你不分封他們,於是聚集在一起謀反,然後張良就建議劉邦分封自己最痛恨的人,於是劉邦就分封幾次差點害死他並且跟他有仇的雍齒為侯,其他人看到跟劉邦有仇的雍齒都被封侯,那說明劉邦封侯就不會受到親信關系而影響,所有人都會因功封侯了。
劉邦把蕭何抬到功臣表第一,也是為了打壓功臣,一邊分封一邊打壓,恩威並濟,這是劉邦管人的手段,並且劉邦提出一個著名的功人和功狗理論,強行把蕭何抬為第一,蕭何確實是有功勞,但蕭何的功勞沒法量化計算啊,同時蕭何是丞相,如果不把蕭何列為第一,如何管理百官?
張良
如果以食邑來計算的話,蕭何最終被封了一萬戶,與曹參相差並不多,曹參被封了一萬六百三百戶,在戶數上顯示了曹參軍功第一,那張良為什麼排到第62位呢?
事實上,張良的功勞比任何人都大,隻是因為張良低調。
張良在反秦起義中一路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第一個從武關攻進咸陽就是張良的計策,在鴻門宴之前,張良根據項伯送來的情報建議劉邦向項羽示弱,並因此救了劉邦的命,這個功勞夠大吧,要不是張良,劉邦早就被項羽消滅了。
項羽分封天下後,被封在了漢中,封地原本隻有巴郡和蜀郡,還是後來張良受賄項伯,向項羽要來了漢中,劉邦才被封為漢中王,這也是張良的功勞,張良幫劉邦要拿來了漢中這麼大一個郡,功勞夠大吧?
在劉邦進入漢中前,張良建立劉邦燒毀棧道,以消除項羽疑心,這是後來劉邦能成功還定三秦的重要原因。
劉邦
除此之外,張良還有下邑之謀、鴻溝之謀、垓下之謀,為劉邦定天下的大功就是張良,劉邦也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拿出齊國三萬戶讓張良自己挑,這個實際獎賞是不是比蕭何、曹參等人都要高,這足以說明張良的功勞才是西漢建國功臣中最大的。
但是張良為人低調,又信奉黃老學說,曾經還是韓國的貴族,他所追求的並非是功名利?
,最初張良散盡家財也要報仇,他追求的是仇恨,後來張良的想法慢慢有所轉變,尤其是在下邑之謀時勸劉邦廢除分封,到劉邦統一天下後,張良也沒有在劉邦的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張良追求是功成名退,修身養性。
所以當劉邦給齊地三萬戶讓張良選擇時,張良隻選擇了與劉邦當初相遇的留地,最終張良的食邑是一萬戶,與排名第一的蕭何是一樣多的,而蕭何、曹參、張良是西漢所有功臣中的三個萬戶侯,除此之外就沒有萬戶侯了,食邑才是最實惠的獎賞,而功臣表排名的高低隻是虛名。
劉邦與張良
張良是西漢所有功臣中唯一一個看淡名利的人,他並不在乎自己排到多少名,他甚至都沒有在朝廷擔任職務,而功臣表排名的大概標準就是軍功,以軍功來說的話,張良給劉邦的貢獻都是戰略層面的,根本沒法量化軍功,再加上張良也不在乎,所以就把排名弄到62位了,就算是弄成最後一位,估計張良也不會計較的吧。
甚至不排除張良有意降低自己的排名,因為排在前面就會受到功臣的嫉妒,有嫉妒就會產生怨恨和麻煩,比如蕭何,被劉邦強行排到第一,很多功臣就不服,但蕭何與劉邦的關系過於親密,功臣們也不敢說什麼,如果把張良弄到前幾名,那肯定有很多人不服,而張良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能看透這一切,所以不排除張良故意要把自己的排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