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又盛起了一股討論韓信的潮流:『韓信到底有沒有造反?
』、『如果韓信不造反會不會被殺』諸如此類的問題。
其實筆者認為單純的討論這些似乎沒有意義,如果結合大環境的時代背景來說的話,韓信造反不造反都必須死,他隻是時代的一個可憐犧牲品而已。
韓信
從戰國到漢朝,雖然起起落落,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從戰國到漢朝代的更迭,其實更多的是兩種制度不斷的拉扯造成的結果。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對抗。
秦統一六國以來,國制就成為了第一個首要解決的問題,秦始皇將這個問題拋給文武百官的時候,99.9%的人認為應該仿效周天子,更是以丞相王綰的言論為代表
各國初滅,路途遙遠,如不封土建國,恐怕彈壓不住
在所有人都認為這種國制是合理的情況下,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他就是李斯,而後,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又設縣,並按統一標準征收稅賦,得到了秦始皇的贊同
李斯
這或許就是這兩種制度的開端,伴隨著這兩種制度的你爭我奪,血與火也隨之而來。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了陳勝吳廣的野心,更是希望建立類似秦朝的皇帝制度,而不是分封制。
但是比較可悲的是:
他的部將武臣攻占趙國,自立為趙王。
武臣的部將韓廣進入燕國,受到燕國遺老的熱烈歡迎,被尊奉為燕王
原齊國貴族之後田儋,殺死狄縣縣令,自立為齊王
部下周市也在魏地擁立公子魏咎為王。
六國復活,分封制再一次占領了上方。
而分封制度似乎在大多數人心中,這才是真正的道統。
於是乎,項羽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推翻了秦朝統治。
項羽
那麼問題來了,這跟韓信有什麼關系?
劉邦為了取得天下,大肆分封諸王,也是靠著分封制的體系進行起義的,並最終建立了大漢。
可能當時的人們會這麼想:『又要回到過去了。
從今以後,漢國為漢王朝的宗主國,其他各國則皆為諸侯。
縱橫家又可以合縱連橫了,諸子百家又可以遊歷各國了。
還是這樣好啊!』
但是人們忘記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劉邦是稱皇帝,而不是大周朝的天子,兩字之差,結果截然不同。
在劉邦準備讓四海之內隻有一個皇帝之際,韓信等諸王,還在為自己的分封沾沾自喜。
劉邦
其實到這裡,大家都發現了,韓信其實無論造反與不造反,最終都會被殺,因為劉邦不允許自己的領土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王。
何為分封的諸王?
這些異姓諸王,有軍隊,有將相,有使節,有征收稅負的權力,也有發佈政策的權力,他們與劉邦一樣,也是一國君主。
韓信是否真有過謀反的舉動,其實並不重要。
事實上,韓信、彭越、張敖三位諸侯,都是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被謀反』也就是說,只要韓信還是異姓王,那麼,他就天然的站到了劉邦的對立面,站到了皇權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