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劍走偏鋒:3萬士兵大敗趙國20萬大軍,後人無人敢用。《網路歷史》

《孫子兵法》有言:”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正所謂兵不厭詐,當面對強敵或處於下風時,如果能夠出其不意,就會有很大的幾率逆風翻盤。

”兵家四聖”之一的韓信,在敵我力量差距懸殊巨大的情況下,僅僅用三萬士兵,就全殲了趙國二十萬大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井陘之戰。

韓信在這場戰爭中所使用的戰術,至今幾乎無人敢復制,因為難度和風險都非常大,稍有偏差就會全軍覆沒。

漢軍為孤立楚軍,討伐中立諸侯國

很多人都聽過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不得不說,他所表現出的能屈能伸的性格非常令人佩服,這可能也是他後來能夠成功的原因。

韓信曾在項羽軍中做事,但是多次獻計卻不被采納,後來又投身於劉邦軍中,依舊沒能得到賞識。

如果韓信是一個自尊心較強的人,多年懷才不遇,恐怕會隱退或者不再為自己爭取了,但是他過去不知道遭到多少次冷落,早已習慣了。

在蕭何的幫助下,劉邦終於發現了自己軍中被遮住光芒的金子,他立刻任命韓信為大將。

不過被賞識固然是好,但是若想令眾人信服還需要經歷重重的考驗。

韓信向劉邦進言獻策,他認為漢軍已得天下百姓之心,卻仍留在漢中沒能入關中為王,如果與項羽爭一爭,是非常有希望奪得天下的。

劉邦大喜,隨後將重任交與他,開始了東征之路。

公元前206年,韓信率領軍隊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初步勝利。

原本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看到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占據有利條件,準備倒戈,但是沒想到漢軍一年後卻在彭城敗給楚軍,於是幹脆保持中立,這對劉邦非常不利。

漢軍沒有繼續正面和楚軍對抗,而是決定先解決掉這些”墻頭草”,這樣一來,項羽一方就會陷入孤立狀態,到那時楚軍就很容易對付了。

韓信在成功平定魏地、滅掉代國後,準備繼續進攻趙國。

韓信帶兵攻打趙國遇阻,敵軍陣營輕敵判斷失誤

趙王聞訊後,立即同主將集結了二十萬軍隊趕到了井陘口。

趙國選擇在此地防守是有原因的,這裡地形復雜,易守難攻,西邊有長達幾十公裡的狹窄驛道,非常不利於軍隊作戰。

雖然漢軍來勢洶洶,但是趙國準備充分,又占據著最有利的地形,隨時可以迎戰,看起來想輸都難,可惜趙軍偏偏有一位自以為是的主帥陳餘。

陳餘手下一位很有頭腦的指揮官李左車認為,韓信的軍隊接連拿下魏地、代國,士兵們氣勢大漲,如果漢軍一鼓作氣強攻井陘口,也還是有幾分勝利的把握。

他勸誡陳餘要小心應對,萬不可大意,並且還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

李左車看到了漢軍的薄弱之處,兩軍即將交戰的地方交通不便,漢軍的糧草可能無法及時運進來,一旦補給中斷,漢軍就會很容易被攻破。

他請求帶領三萬的軍隊,繞後切斷漢軍的糧食補給路線,讓陳餘帶兵守在井陘口,韓信隻有區區三萬人,如果再沒有充足的物資,根本無法和趙國的十幾萬大軍對抗,這樣一來不出十天趙軍就會大獲全勝。

李左車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作戰計劃也十分穩妥,無懈可擊,然而陳餘根本沒有聽他的話。

在陳餘看來,漢軍剛剛經歷過幾場大戰,士兵們的體力和戰鬥力都處於較弱的狀態,根本無需費這麼大的勁,直接正面開戰就可以了。

陳餘的表現和判斷力讓我們看到,擁有一個好的將領是多麼重要,他太過大意並且剛愎自用,以為漢軍不堪一擊,隨之做出錯誤的決策。

局勢扭轉:劍走偏鋒,背水一戰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想要戰勝對手,就必須先了解對方,這樣才能制定相應的戰略計劃。

雖然戰場千變萬化,但堅持原則是絕對不會出錯的。

韓信向來心思縝密,這一點是絕對不會忘記的。

當他打聽到陳餘輕敵並且急於求成的消息後,很快便想出一計來。

韓信帶領部隊即將抵達井陘口時,並沒有急著出兵,而是在距離地方三十裡的地方駐紮下來。

隨後他從軍隊中抽調出兩千人的小隊,悄悄地繞路趕到趙軍大營附近的山上埋伏起來,並且讓他們每個人都帶上漢軍的小旗。

趙軍根本沒有察覺到周圍埋伏的漢軍,這一小部分人將成為最關鍵的棋子。

然後他又調出一萬的軍隊,抵達井陘口附近的綿蔓水,並且將軍隊排佈在河水東岸,也就是背水的一邊。

熟悉兵法的人應該都知道,”右倍山陵,前左水澤”才是最佳的戰略位置,然而韓信卻將軍隊安排在背水的地方,如果戰況不妙,到時候連撤離的機會都沒有。

可韓信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首先是為了加重陳餘的輕敵之意,讓他誤以為韓信不懂兵法,連最基本的排兵佈陣都不知道。

其次斷了士兵們的退路,更有利於激發他們的鬥志。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韓信率領著軍隊到達井陘口,主動發起進攻,陳餘立刻出兵應戰。

韓信佯裝不敵趙軍,退回到綿蔓水,趙軍眼看著就要取勝,怎麼肯就此放手,於是一路追到了綿蔓水。

漢軍將士一看,前有趙軍的窮追猛打,後有河水擋路,根本沒有退路,於是奮起抵抗,沒想到居然暫時抵擋住了十幾萬大軍。

趙軍見無法攻下漢軍,準備撤軍。

就在這時,埋伏在敵軍大營的漢軍發起突襲,占領了敵人的陣地,並且將自己手中的旗幟插在趙軍的營地。

從綿蔓水返回的趙軍剛抵達家門口,就看到了大營被插滿了漢軍的旗幟,全軍上下亂作一團,士兵們四處逃竄,根本無心戰鬥。

這時韓信隨即帶領軍隊進行反攻,將二十萬大軍全部殲滅,並俘虜了趙王和李左車。

井陘之戰,最終以漢軍大獲全勝、趙軍全線潰敗而告終。

戰爭沒開始之前,大部分人都認為韓信用三萬軍隊,去對抗二十萬大軍,等同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是如果連敵軍都如此認為,那就非常危險了,趙軍陳餘就是因為太過輕敵,才會失敗。

韓信兵行險招,主動切斷自己的後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確非常厲害。

但是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想必沒有多少人願意拿士兵們的性命當賭註,這也是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沒有人敢再用此招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