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的深刻原因,並不是你想的那樣。《網路歷史》

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一直是一個有模糊但統一看法的問題:體制僵化、橫征暴斂、殘暴專制等等。

但是,對任何一個宏大的歷史事件的解讀,僅限於教條一樣的分析,都往往是偏頗、狹隘和沒有實際意義的。

從深入的經濟文化動因去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可能並不是通常你想的那樣。

一個首要的問題是: 秦自商鞅變法以後,一直是山東諸國眼中的虎狼之國,何以積攢六世之財富和武德,一掃六合統一華夏?

這顯然不符合常識和規律。

要知道商紂王自己殘暴沒到頭就沒了,隋煬帝的殘暴也是現世報,而且都出現了國內烽煙四起,軍隊一戰即潰的現象。

而秦朝歷代國君治下,對山東六國大都是碾壓級的獲勝。

秦朝自商鞅變法到滅亡,其核心的權力體系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因此,殘暴專制這些表層問題,對分析秦朝滅亡是基本沒有什麼用處的。

如果我們分析秦國崛起的經濟原因,大概可以得到這麼幾個結論:首先是秦國徹底進行了封建制變革,土地的分配以軍功為核心,並且招徠山東流民,大規模興修水利,占據巴蜀夯實了經濟基礎。

這一系列變革和行動,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資源的外部掠奪,秦國的基本生產力水平其實和其他國家並沒有什麼差距。

當其他國家的生產關系相對松散時,秦國的變革就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競爭力;當外部存在可以掠奪的資源時,這個競爭力就有足夠的外部擴張空間。

而秦國統一六國之後,這兩個優勢競爭力幾乎一夜之間就成了消弱國家統治的力量。

首先,秦國席卷六國的方式快速而暴烈,其按軍功爵位分配土地的制度,統一之後就成為一個邏輯的死胡同,下層民眾斷絕了向上爬升的空間,天下一統,以後跟誰打,哪裡的土地還可以分配給你?

東亞地區核心經濟區域已經統一,幻視周邊,東是大海,西是戈壁,北是草原,南是叢林,哪一塊是你想要的?

何況你要背井離鄉,這種分配是獎勵還是流放?

從這裡看得出,秦朝是典型的目標導向的戰爭機器,當目標未完成時會形成強大的戰鬥力,但目標完成就應該解散退出。

但是秦始皇並未將國家方向轉為仁治和經濟建設,反而順著戰爭機器的強大慣性開始嘗試新一輪的擴張《例如征服百越,雖然現在看來是一件好事》,從根本上說,這已經脫離了上至百官貴族下到黎民黔首的願望,在看似統一的體制之下,早已人心渙散。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六國舊貴族和官吏階層都踴躍加入了倒秦都隊伍《項羽是楚國貴族,劉邦蕭何是基層官吏》,這個國家已經喪失了存在的階級基礎。

不得不說的一個問題是郡縣制,郡縣制一直都是一個先進的制度,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個制度的實行的確是需要時間的。

漢朝建立後,也以郡國並行制保障了一部分世襲權力,雖然漢武帝時候將封國清肅得名存實亡,但是東漢魏晉時候,又興起了豪門地主的地方特權階級。

可以說,直到清朝,這部分實力也沒有消失。

根本上,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通訊交通水平下,將全國搞成鐵板一塊是不現實的,部分地區必然要形成區域的資源集中和世代傳承,而秦朝作為開創者,鎖遭受到逆向沖擊力也是最大的。

或者說,郡縣制是一種未來的光明的制度,同時也是一種奢侈的消費,當不具備條件的時候硬上,確實起到了反向的不良效果。

在文明進程角度來講,秦朝之於六國,除了武力,它的確沒有可以輸出的東西。

秦國沒有向山東地區輸出先進生產方式的能力,也沒有輸出先進文化的能力。

戰國時期的文化成就,絕大部分都是齊魯魏趙這些傳統中原國家創造的,六國人對秦朝隻有恐懼而沒有仰慕。

如果不是秦朝脫胎於周並且早已是華夏的一部分,它在角色上就會更像是契丹、蒙古這樣的外來侵略者《當然,現在這個時代這就不能是這個看法》。

秦律所秉承的法家思想,宗旨是集中力量向外,而沒有一個增加百姓幸福感和內向賦予自由和創造力的理念。

並且,對於秦朝來說,雖然匈奴的力量日漸強大,但是卻沒有形成一個全民族抵抗的整體認知,因此這種外部力量沒有轉變為內部統一的機遇。

漢朝以後,歷代中央政府向北對遊牧民族的打擊,都逐漸強化了華夏的農耕民族的整體認知。

這一點上說,秦朝所屬的時代和環境,是幸運,也是不幸。

分析秦國的興亡,對當代中華的崛起是很有意義的。

當下網絡上充斥著兩種不良的思想:一是文明和意識形態有著偏執的好惡,而不知道從整體和歷史的角度去看待。

比如說,羅馬時期凱撒的集中專制代替公民民主就是先進的,二戰後新興國家的崛起內核都是國家權力的集中。

從這個角度來說,議會民主實施的基礎是資本控制權力,而大多數非發達國家強行上西方議會民族除了制造分裂和內耗之外不會有任何好處。

二是鼓吹軍事和武力輸出,打著『雖遠必誅』的旗號招罵。

須知國家的穩定疆域近期看大炮射程,遠期看文字使用范圍、經濟一體性和文明認同。

秦國的崛起源於選擇的正確,滅亡則是源於沒有應變和順應環境變化。

當然,秦朝一統中國並且在文字和度量衡方面對古代中國進行一次強行格式化,其歷史功績的確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