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7年,蕭何幹了件事成劉邦獲勝關鍵,細節定成敗項羽輸得不冤。《網路歷史》

分封到敗亡,楚漢戰爭背後的經濟學,看似單純的項羽其實機關算盡

楚漢之爭過去千年以後,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為了緬懷心中的英雄,曾經寫下一首氣勢十足的《夏日絕句》。

這首詩,一改婉約風,反而多了肅殺之氣和英雄末路的感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短短四句,道出項羽的一生終點。

一個年僅30出頭,正待綻放的英雄豪傑,卻在人生最好年華,落幕烏江邊,用短暫而傳奇的一生,留下史書中無盡的回憶。

《李清照》

這回憶。

有人生問道時的豪邁,學萬人敵。

有巨鹿之戰時的果決,破釜沉舟。

有彭城決戰時的英武,反敗為勝。

有痛失虞姬時的悲情,流傳千古。

隨後這一切,在垓下突圍的豪邁和悲壯後,讓項羽成了一個神話式的人物。

項羽敗亡,讓人扼腕痛惜,也讓後世人思考,為什麼從占盡優勢到一敗塗地。

在無數評價後,歷史變得豐滿而又多角度。

有人說他有勇無謀,有人說他沐猴而冠,

有人說他情商缺失,有人說他暴力無德。

《項羽的多面性》

貌似都有道理,可真如此嗎?

這一切或許是因由,但卻少了關於經濟角度的論述,我們漏掉的或許才是關鍵。

因為經濟決定政治。

這一生,就從項羽主導諸侯,成就霸主之後的分封天下開始說起吧。

秦末風雲的最高潮無疑是項羽、劉邦雙雙叩關,讓秦帝國徹底瓦解。

這徹底敗亡背後,是五百年秦國終局,也是諸侯齊聚關中讓三秦大地變廢墟,更讓當時中國最大,也最讓人厭惡的強權成了過去時!

這共同目標覆滅,也讓曾經的戰友們失去了賭博的標底,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

這新時代是什麼?

答案是,參與滅秦的所有人,瓜分勝利果實而已。

坐地分贓,就是當時所有人的核心訴求。

凡是認為自己有功勞的,紛紛在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

這個時候,功勞最大,兵力最強,威望最高的項羽,就成了眾人的主心骨。

那麼面對這樣的一群人,項羽有可能延續秦始皇的中央集權方式建立政權嗎?

答案是不可能!

因為所有的人,都尋思,自己功勞卓越,需要裂土封侯。

《事情不好辦》

這就讓事情難辦了!

尋思如何辦時,不少等待分封的諸侯,將人性的陰暗面,盡情釋放,用大肆劫掠,不斷搜刮關中三秦大地的方式,讓自己在分封之前就收獲不少。

這一切為何會發生,跟項羽的無力控制,甚至有心縱容,脫不開關系。

因為那一刻的項羽,除了這兩個選擇之外,別無他選!

簡言之,如果項羽強化控制,諸侯就有可能反抗他,與其如此不如縱容。

因為這群看似乖巧的人,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等待瓜分利益的大小軍閥,都是坐擁一方的實權派,真要一個處理不當,讓人找到了群起而攻的機會,項羽再如何悍勇,也無法抵擋這天下的反戈一擊。

就如劉邦一樣,鴻門宴的屈辱過後,他低調無比,但如果有報仇的機會,你認為他會不行動嗎?

這樣的環境,讓所有的志在天下,成了偽命題,分封成了不可替代的方案。

於是,才有了一個實用主義政治家,精明的手腕出現。

既然必須要分封,那麼借助這分封權力,為後續的統一天下埋下伏筆,讓原本有可能一統的天下,再一次四分五裂,最後自己成為新秦始皇也不是不可以啊?

基於這樣考量,才有項羽分封舉措出現。

曾經的天下,七國爭雄,鬥爭了這麼多年,都是因為地盤不小,實力不俗,才有互相制衡。

除了這個考量之外,項羽還存了一個心思,那就是在分封中埋釘子,弄制衡。

《項羽分封》

如果真要仔細研究,就能發現項羽分封,從多視角看,都讓人尋味。

首先:看分封人數,足足18個諸侯王,一口氣將天下切割成碎片,但凡有點功勞的,就給你一個王帽子戴著,敢情這王帽子不值錢啊?

其次:看分封中的制衡,所有受封賞的諸侯,因為各自利益不同,不少都有難以調和的矛盾,有很多原本的上下級關系,反而成了相同的王爵,這點上燕王韓廣、燕將臧荼,趙王趙歇和趙相張耳就是明證,上下級關系,在分封後變成了同級關系。

最後:在一統胡亂分封,制造君臣同級和利益矛盾局面後,基於人性的本質,這群人會和諧共處,會合並從屬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

這三重因果疊加後,矛盾就出來了,猜忌就出來了,無休止的內耗也就出來了。

項羽分封中的謀篇佈局,是整個戰略的第一步,用行使大義和看似公正的方式,讓天下重又有了紛亂的影子,這佈局之精妙,足見項羽的算計。

《項羽》

說有勇無謀,是小瞧這人傑了。

埋下分封伏筆後的項羽,也見到了自己意料中的事情,無數諸侯因為利益爭奪,在分封結束沒多久,就重燃烽煙,弄得天下沸沸揚揚。

這結果,成了史書詬病項羽的因由!

說他分封不公,才讓天下戰亂,但換個角度看,何嘗不是貪欲無法遏制後的因果,在項羽刻意為之後,成了必定咧?

這必定的背後。

第一層,是項羽的野心和政治訴求,他希望用分封天下,引發亂戰方式,在日後有重振河山當秦始皇的可能,讓天下復歸一統。

第二層,是無奈和權宜之計,所謂的公平從來沒有絕對之說,每個人的預期和現實都會有落差,就拿劉邦來說,去了蜀地因禍得福的他,難道就不想念豐沛之地的富庶?

與其尋思滿足所有人,不如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占盡優勢就夠了。

這就是項羽的政治野心和政治謀略,訴求統一天下,你們越亂越好。

由此可見,項羽從不是沉不住氣,容易沖動的人,這也有他曾經的做派作為佐證。

《章邯》

巨鹿之戰後,秦軍大敗虧輸,王離大軍被項羽全殲,但章邯依舊實力不俗。

真要說的話,章邯兵力,比項羽還多,士卒訓練有素,軍心雖然不穩,但真要決死對戰,項羽也不容易拿下,最後誰勝誰敗,猶未可知。

章邯之所以選擇投降,原因不在戰場交鋒,而在後方不穩。

趙高的亂政才是章邯投降的關鍵。

贏了不一定有好果子吃,還有性命風險,我拼命幹嘛?

不如用這兵力當晉升之道,成就自己的裂土封王。

這就是章邯的算計,用最低風險,換來自己的榮華,將爭鋒相對變成把酒言歡。

他唯一沒有算到的隻有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狠辣的項羽,居然將章邯手下20萬秦軍坑殺了。

這狠辣的手腕,不符合道義,不符合人倫,也讓章邯從此成了光桿司令。

《秦軍》

那麼項羽為何要這麼做?

楚軍缺糧是其一,這是一個經濟問題。

秦軍彪悍是其二,這是一個軍事問題。

章邯威脅是其三,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經濟上,項羽大軍養不活這20萬俘虜。

軍事上,項羽真要顧及影響,將20萬秦軍全放了,大概率會成為自己彪悍的敵人。

政治上,項羽如果不放又不殺,讓章邯繼續帶兵,無論剩下多少人,自己對於章邯的控制力都會下降

這三重因果,決定了項羽的做派。

殺掉,殺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成本核算後,才有項羽坑殺20萬人出現。

同樣,基於成本核算,才有項羽放過了殺自己叔父項梁的兇手章邯。

原因無他,報仇或許是心願,但和天下比並不重要。

叔叔的循循善誘雖然歷歷在目,但這教導的最終目標,不就是讓自己復現楚國輝煌,創出一片天下嗎?

在一個偉大的命題下,私人恩怨不重要。

《楚軍攻城》

因為留著章邯,能讓自己收獲更多,這收獲也有因有果。

第一:基於政治信用和政治威望考慮,留下章邯能讓聯軍更好地滅秦,讓秦國容易接受投降的結局。

第二:章邯利用價值高,他個人的投降,意味著天下大勢已定,這個秦國最後名將,還能成為自己防備秦國的棋子,讓他鎮守關中,抵禦跟自己勢不兩立的秦國人,無疑是好的選擇,因為20萬秦軍因他而死,不管是否是他殺的,老秦人都會將賬算在他頭上,也就沒了背叛可能。

第三:章邯沒有選擇,隻能成為項羽的鐵盟友,要不然他個人無路可走。

於是,章邯就這樣被項羽決定了命運。

在一個戰爭潛力被破壞殆盡的關中,成了幫助項羽壓制劉邦的棋子,為了讓章邯不生異心,他還將跟隨投降的司馬欣、董翳都安置在了關中,讓他們三角制衡。

如此處心積慮算計,讓項羽在分封之後,有了安然回去的資本,我都留下這麼多後手了,劉邦啊,劉邦,你攪得起浪花嗎?

項羽就這樣用分封這個手段,從政治局勢還有謀略角度,讓自己占盡了優勢,也有了在後續,成就霸業的可能。

《霸王不蠢》

但他為何最後依舊落敗了?

根源就在兩點,而且環環相扣!

第一點,就是他的定都非常有問題。

將西楚都城定在彭城是絕對的失誤,就算項羽擁有戰略考量在內,依舊是錯誤。

彭城是哪裡,看地圖找徐州就知道了。

這地方,在三國時代多次易主,成了不少戰端的導火索,這是後世歷史上的事,卻凸顯了彭城的位置,是絕對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著名的動亂之源。

為何會如此,因為彭城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之地。

不僅如此,他還是中國南北區域劃線過度的重要節點,是通往北方的鑰匙,也是通往南方的門戶。

南北交界的地理位置,讓彭城和彭城所在的徐州,成了交通要道。

除了是交通要道之外,徐州也是中原富庶的州,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發展經濟。

交通要道,經濟發達,意味著什麼,答案是經濟樞紐,南北方貿易的中心。

這都是好的方面,也是彭城的優勢,但有了優勢,當然有弊端。

《四省之地》

用好了優勢,無往不利,放大了弊端,成失敗根源。

交通的便利,讓彭城無論出征集結兵力,籌備物資,都擁有轉運優勢,可面臨戰爭的時候,也讓敵人能長驅直入,因為彭城的周邊,無險可守,一個不小心,就會成為靶子。

敵人可以借助便利的地理條件,讓四戰之地的彭城,四面受敵。

那周邊可都是項羽核心地盤,也都是項羽經濟命脈,無險可守讓項羽所有的經濟區域,都能直接被敵對方輻射打擊。

就算不正面對決,弄遊擊戰也能讓項羽疲於奔命。

這點上,不斷騷擾項羽的彭越遊擊軍團就是明證,他們打一槍換個地方,用遊擊戰不斷侵襲項羽,影響了項羽西楚的經濟發展,也讓項羽軍隊在被無盡騷擾之後,漸陷入頹勢,失去了經濟基礎的項羽軍,哪還有戰鬥力?

從這角度看,沒有天然屏障的徐州是絕對不能當作首都的,要麼成為戰略要地,要麼幹脆當戰略緩沖。

《南北匯通之地》

不當大後方,就是大前方,這就是徐州地理位置決定的。

那麼項羽原本算盤到底如何?

個人認為,項羽的想法是用彭城作為自己的經濟產出地,通過休養生息後,在不斷蠶食吞並諸侯領土,打出一片天下。

這也是項羽志在天下的體現,如果尋求的是偏安穩守,彭城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過於冒進做派,還有冒險定都,以及分封後天下形勢巨變,讓項羽算計落空了。

先是田榮定三齊,讓齊國成為一體,後是劉邦定三秦,讓原本的秦國幾乎重現。

齊國和秦國,都是當年的戰國大國,他們的統一,讓西楚時刻處於危險之中。

如此嚴峻形勢,還有快速變化的局面,讓項羽無論願不願意,都隻能加快自己的步伐,選擇討伐齊國參與戰爭。

這時局,讓項羽的算盤落空,讓指望用彭城徐州富庶經濟,恢復壯大實力的楚軍遭遇了噩夢。

這也是隨後戰爭中,項羽軍一直處於後勤困難的根源。

沒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

雖然軍事實力依舊強悍,但打仗還是打的經濟啊?

無奈的項羽,隻能在征討田榮時,選擇劫掠平民,讓自己背負道義上的譴責渡過後勤難關。

但即便做了這一切,在長期的消耗戰中,項羽依舊撐不住了,曾經分封時占據的經濟優勢,在消耗戰,經濟戰後消失殆盡。

隨後時間來到了濰水之戰,項羽最信任的龍且遭遇了韓信的重創,也讓項羽局勢急轉直下,從還能維持,變的無力挽回敗局,最後在垓下之戰失敗後,徹底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反而成全了劉邦。

《韓信之謀》

那麼讓劉邦成就天下人主因是啥?

歷史的巧合之處就在於,你的糊塗,成就了自己的對手。

成就劉邦的,恰好就是蕭何的遠見,還有全國經濟形勢了然於胸的信息源。

無數人都知道,劉邦進咸陽比項羽早。

進咸陽後的劉邦,縱情聲色,很是快活了一番,如果他不改惡習,或許就沒有漢家天下了。

幸而,劉邦有酈食其和蕭何。

在看見劉邦縱情聲色傲慢無禮的時候,高陽酒徒酈食其一見劉邦就訓斥說:

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

且欲率諸侯破秦也?

這不明所以的話語,讓劉邦憤怒的說:

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

酈食其聽完,振振有詞的說

: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

這話終點醒劉邦,志在天下的人,如何能如此倨傲,也讓劉邦開始思索未來的路。

同樣的,就在劉邦尋思時,劉邦的大掌櫃蕭何,直撲秦皇宮,將秦帝國所有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收入囊中。

這珍貴的資料,隻有蕭何知道價值。

因為蕭何,是真正擁有天下觀的人,劉邦也在高陽酒徒的訓斥之後,有了這概念。

《劉邦和蕭何》

反觀項羽是咋做的?

在進入秦皇宮之後,他幹的事情隻有一個,那就是破壞劫掠。

劫掠走所有能劫走的,燒掉所有能燒掉的

: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這史記話語背後,是一個擁有良好教養的人,泄私憤舉動,也是天下觀缺失詮釋。

天下觀,觀天下。

唯有明白天下,才知道什麼地方是霸王之地。

看過秦政府所有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的蕭何,明白天下虛實也懂巴蜀漢中重要性。

反而是不懂這一切的項羽,將最有霸王根基的巴蜀漢中領土,拱手讓人。

這預估不足,還有認知不足,讓項羽以為,巴蜀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既然是流放犯人的窮山惡水,當然適合劉邦去啊?

誰曾想,這巴蜀所在的四川盆地,才是秦國糧倉,天府之地,就連看似封閉的環境,也成了劉邦的戰略要地,讓劉邦在分封之後,擁有了經濟優勢和安全環境。

機關算盡的項羽,雖然用分封獲得了戰略優勢,可認知的匱乏,信息的缺失,讓他犯下了致命錯誤。

從這個角度不難看出。

剛愎自用不是失敗根源。

有勇無謀不是失敗根源。

左右勝負的除了人心之外,更多的是地理條件延申出的經濟條件和戰略環境。

項羽輸就輸在定都彭城,自己將自己送進四戰之地,反而將最大的對手,送到了天府之國。

《楚漢之爭》

劉邦也在秦政府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的指引下,不斷尋思,哪裡才是好的經濟產區,哪裡才有最優的地理位置。

一步步穩紮穩打,即便失敗也能依靠天府之國,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反敗為勝。

這背後關鍵,就在蕭何的遠見卓識啊。

不明白這一切的項羽,隻能帶著疑惑,還有不甘隨風而逝。

人生最後的思索,或許是我到底敗在哪。

楚漢之爭給後世最大的歷史教訓應該是。

這情報,有軍事,有地理,有經濟,甚至社會生活,民眾信仰等方方面面。

唯有在這些情報上,做到事無巨細,全部通曉,才能做出最準確的戰略決策。

從這個角度再看最近的世界沖突,我們就懂了,為何大國舉步維艱,戰況不利了。

因為信息缺失和有誤讀啊。

《霸王之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