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邦、朱元璋殺功臣,而劉秀、李世民不殺?有三點重要原因。《網路歷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歷代開國皇帝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們順應歷史大勢而生,身邊總有一群賢臣武將伴其左右,建立一番功業。

在打天下時,君王和賢臣是以好兄弟相稱,為天下大業同甘共苦。

坐天下時,君王和開國功臣如何相處?

可以共患難,可不可以共富貴呢?

這些故事看似復雜,但仔細推敲,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種,劉邦、朱元璋等人,屠殺功臣比較多。

劉邦建立大漢後,先後將韓信、英佈、彭越等人除掉,留下了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典故,嚇得張良告老還鄉。

劉邦

朱元璋登基後,更是大力的加強專制獨裁,廢丞相權分六部,除掉藍玉、胡惟庸、楊憲等人,劉伯溫想歸隱?

不可能。

第二種,如李世民、劉秀、趙匡胤等人,就沒有屠殺功臣的事。

李世民登基後,手下武將程咬金、徐茂公、尉遲恭、秦叔寶等人都得到善終。

趙匡胤更是以『杯酒釋兵權』的經典典故,讓自己放心,讓武將安心。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畢竟都是從創業時期一起摸排滾打過來的,為何不能共富貴呢?

劉邦和朱元璋身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貧農出身,越是這種出身相對比較低,比較貧困的人,猜忌心越重,他上臺以後,他大殺功臣的可能性就越大。

劉邦和朱元璋稱帝後,他們必須在所有人面前裝出一個很神聖的樣子,他們是上天的代表,是有天命的神人,所以他們會編造出很多故事來,比如爸媽生他的時候,一條龍在他們家房頂出現,或者他們家紅光照耀,鄰居以為著火了,拿著水桶來,原來他媽生孩子,不編這個他嚇唬不了人。

劉邦原來是小混混出身,你老說他當年的糗事,劉三是個臭流氓的事情,你非死不可你知道嗎?

不要知道太多的事情。

李世民、趙匡胤、劉秀沒有什麼大殺功臣的事,因為他們是貴族出身。

他們身上的貴族氣質,容易得到肱骨之臣容易信任,可以共富貴。

劉邦

因為出身不同,導致他們將來的格局也是不同,越是出身低的人,他們越怕再窮一次,格外珍惜眼前的日子,劉邦當年封了好多的王,後來異姓王全部都被他鏟除掉,後來又搞了一個『白馬盟誓』,隻封劉姓王。

朱元璋更是將自己的兒子到處封藩王,將對皇孫朱允炆有威脅的武將全部鏟除,為朱氏子孫謀足了福利。

以至於到元朝末年,朱氏子孫多大十萬餘人,將國庫拖累虧空了。

朱元璋

第二點,決定著功勛大臣留或者不留,主要是在戰略層面上,這些文臣武將是否具有剩餘價值。

劉邦晚年曾寫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句詩代表了劉邦的心聲。

其實就是想守護家產的意思。

所以對於韓信這樣打天下的武將,用處不大,反而會威脅到自己的劉氏江山,因此,劉邦欲除之而後快。

同時他又需要搞建設,所以把能臣幹吏都留了下來。

朱元璋在打下大明江山後,也是同理,封自己的兒子去鎮守邊關,其實就是守江山,劉伯溫、藍玉等大將已經不需要了,留著還威脅皇孫的地位,所以隻能除掉。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他還想繼續開疆擴土。

這時候便需要武將進一步發揮剩餘價值,所以平定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能得善終。

秦始皇

第三點,如果君主年富力強,功臣基本都能得到善終。

秦始皇年輕,王翦歲數大,王翦善終。

韓信比劉邦小20歲,韓信卒。

藍玉是朱元璋的幹兒子,藍玉卒。

其實,這些事分析其本質,都是萬卷不離其中。

歸根結底,還是要向范蠡學習。

越王勾踐復國成功後,兩個最重要的大將,一個是文仲,一個是范蠡。

最後的結果呢,文仲慘死,伴君如伴虎。

范蠡就逍遙遊啦。

帶著西施就跑了,范蠡曾寫信給文仲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