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的禍因,劉邦他能想到這樣的後果嗎?《網路歷史》

說起七國之亂起因必須提及劉邦,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賈誼。

賈誼是洛陽人,少年出名、胸有大志。

十八歲就能以宋詩主文受到河南郡守吳公的賞識。

吳公是法家代表人物,和李斯是同鄉,也是李斯的學生。

無論是做官還是做學問,都非常地有水平。

他見賈毅是個好苗子,就把他召至自己的門下學習。

幾年之後,吳公被漢文帝提拔為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長,也就是廷尉。

他任職之後呢,不忘自己的得意門生,就向文帝推薦說。

我給你推薦的青年才俊,人品和能力都沒得挑了,你用用就知道了。

文帝此時正處於求賢若渴的階段,便接受了吳公的舉薦。

把賈誼召到了中央,任命為博士。

博士就相當於皇帝的智囊,皇帝有啥不明白的,可以向其咨詢。

這賈誼學識淵博,頭腦反應特別的快。

每次皇帝拋出了問題,他都能夠對答如流,並說出自己的看法。

文帝看到他的水平比自己想象的還要高,就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

賈誼在當太中大夫期間,曾建議文帝改正數,也就是新年中的第一天。

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將法家那一套全部變革為儒家制度。

文帝對他的建議很重視,但同時又表示現在時機還未成熟,全部實行的話會有很大的風險。

不久,文帝就準備授予賈誼公卿之職,但是讓他想不到的是,這一決定就引起了功臣們的恐慌。

包括周勃、灌嬰在內的一幫老牌政客都急,而反之,指責賈誼,專欲擅權,分亂諸事。

文帝無奈啊,隻好於公元前一七七年外放賈誼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又調任他為梁懷王太傅。

在任梁懷王太傅時,賈誼針對文帝時代政治社會上的種種病象,就提出了一套規模宏大的革新計劃,這便是治安策。

治安策指出了當時最為嚴重的問題,是中央弱而封國強像得了重症的患者 ,這個肢體和指頭不能屈伸一樣。

若不立馬解決,扁鵲在世也沒得救。

賈誼怕這個文帝沒有辦法,在文中就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他說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眾建諸侯而守其利。

就是說對現有的諸侯進行再分封,直到遞進而止。

這樣一來呢,各個諸侯國骨小吏弱,想有歪念頭,也沒有實力支撐,天子呢就能省下不少的事兒了。

賈誼的這個意見啊,文帝當年就看到了,但是他沒有立即做出回應。

公元前一六九年,梁懷王劉揖騎馬不慎摔死了。

作為太傅的賈誼認為這是由於自己沒有照顧到位導致的。

腎以自責,第二年便憂傷而死,年僅三十三歲。

公元前一六五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文帝呢就趁機將其拆分成了六國。

接著呢又將淮南王國一分為三,這顯然是在賈誼眾建諸侯而守其利的思想指導下做出的決定。

隻不過這個文帝魄力有限,未能持續進行下去。

結果他不僅不能抑制諸侯王的發展,反而就引起了他們的猜忌,促使割據勢力加快叛變的步伐。

公元前一五七年,漢文帝病逝了,三十二歲的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執政之初,中央與諸侯王的關系幾乎就到了是同水火的地步。

別說讓他們平籓漢室了啊,就是讓他們消停一會也不太可能了。

在眾多蠢蠢欲動的諸侯王中,野心和勢力最大的當屬吳王劉濞。

這個劉濞他是劉邦的侄子啊,因在平定叛亂中立有功,被封為了吳王。

當初封王拜印的時候啊,這劉邦就見他不像個安分守己的人,還特意用狠話敲打他一番。

老夫昨晚做夢了啊,夢見幾十年後,這東南方有叛亂,該不會是你小子吧。

這劉濞嚇得直冒冷汗,趕忙對天發誓否認了。

劉邦他盡管仍然沒有消除疑慮,但是封王詔書已經下了,也不好反悔,隻得作罷。

劉濞打仗是把好手,發展經濟也非常有一套他所受封的吳國面積不是最大,人口也不是最多。

可是GDP 卻是每年第一。

劉濞治吳四十餘年,深知兒子沒錢,當不了孝子,國家沒錢就缺乏凝聚力的道理。

始終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讓國家有錢,讓百姓有錢。

漢文帝時 這朝廷為了防止劉濞有不臣之心,就讓他的嫡長子劉賢進京陪皇太子劉琦解悶。

其實這就是變相的扣押人質。

一天這個皇二代劉啟,請王二代劉賢飲酒下棋,期間就發生了爭執。

這倆人平時都被人關著,這個王二代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那也是天王老子呀,他自然誰都不肯退讓。

這劉啟他下手也不知道輕重,一個不小心用棋盤把劉賢給砸死了。

劉賢死後,文帝就讓人把屍體運回了吳國。

劉濞忍著喪子之痛,悲憤的說,天下同姓一家,現在人都死了,還是哪兒死哪兒埋吧?

他又讓人把這個遺體運回了長安下葬。

這下這個劉啟算是與劉濞徹底結下了梁子了。

劉濞自此開始稱病不出,逐漸露出了反應。

不過真正促使劉濞造反的卻是禦史大夫晁錯提出的削藩策。

這個晁錯是潁川人,也就是河南禹州。

早年拜師張輝,學習身傷行明之學,胸懷奇才,博學善辯。

文帝任晁錯太子傅,深得當時太子的景帝信任被稱之為智囊。

景帝知道晁錯乃曠世之才,所以即位之後立即提拔他擔任內史中職,接著又拜為禦史大夫,位列三公。

當時呢,吳國是強橫跋扈,反噬一城,根本就沒有把西漢皇帝當成哪根蔥。

晁錯很早以前就以其政治敏感意識到了諸侯王是西漢政權統一的嚴重障礙。

因此他一當上禦史大夫就像景帝上了一封削藩策的奏章。

在奏章中啊,這個晁錯主張借諸侯王觸犯法網的機會削減他們的封地。

他還特別指出了這個吳王劉濞正招攬天下罪犯圖謀叛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早反或小、遲反或大、故晚削不如早削。

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

楚、趙、膠西三國分別以罪為削,一時諸侯王嘩然,形勢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吳王劉濞見朝廷使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不斷的下令削地,他就料到了,很快就會輪到自己,於是決心公開叛亂。

公元前一五四年冬,這個劉濞趁景帝下詔削吳國會稽、豫章等地的機會,終於扯開了反叛大旗,公開向朝廷對抗。

為了贏得勝利,他在吳國內征發十四歲至六十歲之間的所有男子,即三十餘萬人。

從廣陵也就是揚州出發。

接著事先就與吳國串通好的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六國也都起兵響應。

其中趙王甚至還派人與匈奴進行了聯絡。

淄川、濟南等六國也都起兵響應,其中趙王甚至還派人與匈奴進行了聯絡。

此即是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叛亂的消息傳至長安的時候,七國聯軍已經以神話般的速度占據漢朝的半壁河山了,是讓景帝大為的震恐。

他沒有想到對手會如此的強大,相當的後悔,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景帝無奈,他隻能硬著頭皮一面派周亞夫,也就是周勃的兒子杜英董大將率兵前去迎擊,一面召集謀臣商議下一步對策。

然而正在這時呢,一名叫袁昂的人要求覲見景帝。

這個袁昂和晁錯不和,他在擔任吳國丞相期間呢,曾因受賄被晁錯治罪。

景帝覺的他是個人才,就開恩赦免他為庶民。

誰知道呢?

這個晁錯有點小心眼兒,不願意放過他,便借七國叛亂的機會,又向景帝告發。

袁昂說他知情不報應該判刑。

結果有人就把晁錯的話復述給了袁昂。

袁昂一聽他就急了呀,慌忙前來求見景帝。

景帝接見了他。

袁昂卻說,陛下,我不是來辯解我那些破事的,我是為叛軍之事向陛下來獻計的。

景帝一聽這話就來了精神了,就問他,那你說說看。

袁昂就說陛下應該看到前線的戰報了,以劉濞為首的叛軍打的可都是誅晁錯清君側的記號。

這說明什麼問題啊,說明吳楚等國的反叛皆是由晁錯鼓吹削藩引起的。

因此,現在想要避免更多的流血犧牲,唯一的辦法那就是殺掉晁錯赦免七國君主的罪行,將削掉的封地再歸還給他們。

景帝他為人仁慈,聽說需要殺掉自己的肱骨之臣才能平息叛亂,多少是有些猶豫的。

這袁昂見景帝沉默不語,就用話進一步的激他。

陛下犧牲一人,便能換取天下的安定,絕對超值啊。

如果我是那個人,我早就自覺自願的提頭來見陛下了。

這有什麼呀,自己犯下的錯,理應就由自己去承擔嗎?

這景帝聽後覺得也挺有道理的,再加上他見這個袁昂說的是情真意切,於是就決定誅殺晁錯。

晁錯死後啊,景帝是日夜盼著劉濞撤軍。

但是當這個校尉鄧公從前線歸來的時候,他的希望才徹底破滅了。

鄧公向景帝指出,劉濞蓄謀造反已經有幾十年了,可以說和晁錯沒有半文錢的關系啊。

陛下殺掉了晁錯,這看來是個錯誤的決定啊。

景帝喟然長嘆說。

看來我還是太天真了。

這謀和的路被堵死了,擺在井地面前的隻有武力鎮壓了。

於是,漢軍在主帥周亞夫的率領下,開始了絕地反擊。

當時這個吳楚軍隊呢正在加緊的圍攻梁國,這周亞夫卻不顧景帝,讓他前去支援的命令,他毅然派兵切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

吳楚聯軍,他久攻梁國不下、士卒雞皮,終於是自行撤退了。

周亞夫急令軍隊銜尾追擊,很快就大破吳楚聯軍。

最後,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率領數千人逃走了,不久即被東越人誘殺。

其餘各國一看主力吳楚都戰敗了,也都紛紛投降了。

而這場戰亂前後僅僅持續了三個月時間。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政府趁機收回了一些諸侯國的部分土地,並對其內部進行了大力的整頓。

如規定諸侯王不得親禮國政。

各諸侯國的重要官吏皆由中央任命等等。

這諸侯國的官僚體系啊也是改的改撤的撤。

像丞相被改成為像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均被廢除。

即使未被廢除的機關,在人員上呢也進行了限制。

自此,諸侯國在行政上幾乎等同於中央直轄的郡縣。

諸侯王的問題終於不再是政治上的嚴重問題了,果真如此嗎?

大漢朝最終還是沒有逃避諸侯割據的亂世局面。

親友們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