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劉邦‘偷’過的男人。《網路歷史》

文/清歌向暖

漢王劉邦

01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

一輛來自齊地的馬車,自稱使者,駛入了廣武的漢軍大營。

已經和項羽對峙了很長時間的劉邦聽說這件事,喜出望外。

因為不久前他得到消息,大將軍韓信在濰水擊破了楚將龍且的二十萬軍隊,齊地已經被平定。

這時候韓信派使臣來,肯定是來和劉邦通氣,商議怎麼樣幹掉項羽。

可當來人呈上書信後,劉邦臉上的笑容卻隨著字跡間遊移的目光漸漸凝固,又從凝固變為失落,進而生出扭曲。

因為韓信的信裡,不僅沒有向劉邦想象的那樣和他商量什麼時候來解決項羽,還向劉邦提出了一個令他難以接受的要求:請劉邦批準他暫代齊王的職務,好安撫新征服的齊地。

當著使者的面,劉邦將書信扔在地上,高聲罵道:『老子被困在這兒,日夜盼著他韓信來支援支援我,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跟我講條件,這是趁火打劫!』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

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02

這封信,歷來被人們視作是韓信在對劉邦落井下石。

但其實,為了對付項羽,封韓信等人為王,是劉邦自己一開始的構想。

早在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56萬聯軍在彭城兵敗如山倒,劉邦本人狼狽西逃,因為覺得車不夠快,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被劉邦踹下車三次。

為了擺脫失敗的命運,劉邦曾經問計於張良:『我現在想找幾個合夥人,只要他們能打敗項羽,函谷關以東的土地我都可以封給他們!你覺得哪些人合適?

張良的眼光毒辣,一下就給劉邦抓到了爭天下的三枚關鍵棋子:韓信、彭越、英佈。

《史記·留侯世家》載: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良進曰:『九江王黥佈,楚梟將,與項王有郤;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

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聯絡英佈,拉攏彭越,又讓韓信單獨領兵,進而破代滅趙,降燕伐齊。

現在才過去兩年不到的時間,韓信的功勞足夠封王了,而項羽也還有能力把劉邦一腳踹翻,在天下未定的關鍵時刻,如果不給韓信『代理齊王』的名號,很有可能導致戰局在頃刻之間逆轉。

這些劉邦不會不清楚,那韓信刺痛的是劉邦的哪根神經呢?

03

我們後人在看楚漢戰爭的歷史時經常會有一種誤解:漢軍在對楚作戰時的兵力消耗,完全依賴於蕭何在關中地區的經營作為補充。

雖然蕭何在戰後因為及時輸送糧草、穩定後方,而被劉邦稱為第一功臣。

但是我們不得不深究,這個『第一功臣』的水分有多大?

因為有一個基本的大環境長期被我們忽略了,那就是:劉邦此時控制著的關中地區,實際上是個空殼子。

首先,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後,秦軍四處滅火,除了關中,別的地方無糧可征,對關中的經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其次,項羽在巨鹿戰後,一次坑殺秦卒二十萬人,給關中帶來了毀滅性的傷害。

秦朝滅亡後,劉邦又為了突破包圍圈,和章邯司馬欣等人打得不可開交。

幾番蹂躪之後,等到漢二年五月,劉邦讓蕭何征兵補充兵員缺口的時候,蕭何沒辦法,把不符合征兵年齡的老人和孩子全部打包送到了前線。

《漢書·高帝紀》載:

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

如果再多幾次的話,劉邦遲早後院起火。

到時候項羽都不需要全力進攻,劉邦自己就吃不消了。

所以,全部指望蕭何搞定後援支持?

不能夠。

那劉邦的生力軍又從什麼地方來呢?

答案是:從韓信那裡。

劉邦經常領著夏侯嬰,兩個人一輛車,詐稱自己是『漢王的使者』,在韓信還在營帳中呼呼大睡的時候,把韓信的調兵虎符拿走,隨便去調韓信的兵給自己用。

這種招數劉邦屢試不爽。

何況蕭何征發的有可能是剛扔下鋤頭的農民,而從韓信那裡調用的都是有戰鬥經驗的老兵。

所以,就是靠著吸韓信的血,盡管在與項羽的戰事中屢戰屢敗,但劉邦可以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迅速再集中力量對付項羽。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

至,宿傳舍。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

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

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這段對話未找到出處 倒是挺應景 哈哈哈哈哈

04

可一旦韓信做了假齊王,劉邦的這種征兵福利就沒有了。

為什麼呢?

在當上假齊王之前,韓信雖然自領一軍,有很強的獨立性,但韓信對外的身份仍然是漢王劉邦的大將軍,是正兒八經的劉邦屬下。

那作為漢軍的最高統帥,劉邦自然有權直接征調韓信的兵馬。

可做了假齊王,有了自己獨立的封國,那韓信和劉邦之間就不再是同一個利益團體的人,手底下的人馬就隻會單認韓信這個齊王。

就像英佈。

英佈原來是項羽手下第一大將,但當英佈成為九江王之後,對項羽的要求變得愛搭不理,陽奉陰違。

他隻是想借助強大的項羽來保護自己,別的履行義務的事他是不會幹的。

只要不把手伸到他英佈的地頭上,就算劉邦在彭城再打上18次,英佈也會堅守自己吃瓜群眾的本職工作。

《史記·黥佈列傳》載:

隨何曰:『項王伐齊,身負板築,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眾,身自將之,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

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騷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

而韓信呢?

在滅齊之後,韓信的兵力達到了三十萬,總人數超過了當時劉邦可以指揮得動的漢軍數量。

這個時候,自然有人跳出來給韓信謀劃後面的事業。

比如蒯通就勸說韓信要在楚、漢之間保持中立,不要再做劉邦的臣屬。

你這個分公司的產值已經比集團總部的產值還要高了,幹脆自己當老板算了,你現在不單飛,功高震主,大禍臨頭的日子在後面!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05

那當上齊王之後,韓信真的有想過自立門戶,造劉邦的反嗎?

沒有。

因為韓信的志向並不是自己當老大,而是成為雄霸一方的諸侯王。

這是韓信給自己的心理定位。

低於這個段位,韓信就會不停的改換門庭。

比如,項羽讓他做執戟郎中,他要跑;

劉邦讓他做治粟都尉,他也要跑;

隻有蕭何看得最清楚,除非劉邦有一統天下的野心,給予韓信裂土分王的高位,否則誰也留不住他。

而一旦第一異姓諸侯王的名位到手,韓信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無論誰來勸他看清形勢,坐山觀虎鬥,他也不會聽。

這大概就是韓信的士人風骨。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不過,雖然韓信拒絕了蒯通的意見,沒有單飛,但也不代表他心裡就對劉邦完全忠誠,沒有自己的盤算。

在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意見,忍氣吞聲封韓信為齊王之後,韓信還是沒有立即動身去支援劉邦。

而是又提高了價碼,逼得劉邦承諾把原秦朝的陳郡、泗水郡和東海郡劃作韓信的戰後封地,韓信這才不緊不慢的命令灌嬰率領精銳騎兵南下參加對楚作戰,並一舉在垓下奠定楚漢戰爭的勝局。

06

站在劉邦的角度上看,劉邦這輩子都怕極了項羽,劉邦能贏項羽,靠的是吸血韓信外加彭越的敵後騷擾,以及英佈的側翼牽制才成功把項羽給耗死,並不是劉邦本身的軍事才能穩壓項羽。

而韓信在垓下一戰,卻跟項羽玩起了正面對沖,還成功消滅了項羽。

有這樣的韓信在身側,你不後怕?

所以項羽剛死,劉邦就剝奪了韓信三十萬大軍的指揮權,齊王也不讓他做了。

挪個位置,楚地比齊地大,你就做楚王吧。

做楚王和當齊王時不可同日而語,韓信等於被束之高閣了。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07

韓信後來被廢為淮陰侯,軟禁長安。

如果是蕭何,一定會給自己再潑一盆臟水;

如果是張良,早就一溜煙跑的沒影去修仙了。

但韓信懷念的,永遠是自己做齊王時的高光時刻;

他怨恨的,也是劉邦拿下了他的王爵。

這段對話也未找到出處

做齊王的時候,韓信沒想過造劉邦的反,可是被軟禁長安5年之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