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透視秦始皇陵,地宮內部驚現四個謎團,為何還不能發掘?《網路歷史》

在驪山腳下有一個傳說

,每當天空陰雲密佈的時候,山體的深處便會傳來一陣陣金鈴的撞擊聲,伴隨著整齊而又低沉的腳步,墓主的銅棺浮在用水銀灌成的暗河上。

在陰兵的護衛下漂到地宮祭壇的入口。

這時他的魂魄便會離開銅棺,登上這座宏偉的九層祭壇,他仰望日月星辰,俯瞰三川四海,永享萬世至尊。

此墓的主人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那麼這個故事描寫的墓中情形是真實的麼?

帶著這些疑問1962年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第一次全面的勘察。

經過仔細的測量,秦陵的封土高55米,

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約12萬平方米,

相當於17個足球場的大小。

陵墓以封土為中心,向外延伸還有內外兩層城垣,高度在8到10米左右。

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

城垣的四面設置了高大的門

,象征了天子的尊貴與威嚴。

在這之外是叢葬區,共有600多座陪葬坑,以陵墓為核心呈眾星捧月之勢。

考古隊最終測量發現,

整個墓區的面積是56.25平方千米,等於是78個北京故宮的大小。

消息傳出立馬震驚了世界。

要知道埃及胡夫金字塔面積是5萬平方米,而秦陵是它的2.4倍。

史書記載秦陵由丞相李斯設計,少府令章邯監工,

前後征集了80萬民工,耗時39年才建設完工。

但是隨著考古的繼續深入,四個謎團浮出了水面!

第一:究竟有沒有被盜?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當年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將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

【原文如下】

此外《漢書·劉向傳》中記載項羽搗毀了秦始皇陵,當時有很多人都看見過。

之後有一個牧童,在秦陵周圍放羊的時候,有一隻羊掉到了地洞中,牧童打著火把下去尋找,結果誤闖到秦陵地宮裡,驚訝之下引發大火,將秦始皇陵燒毀。

【原文如下】

如果史書的記載沒錯,那秦始皇陵應該隻是一個空塚,裡面的奇珍異寶已被盜掘一空。

為了破解這個謎團,2002年國家秦始皇陵863考古計劃正式啟動,這次行動匯聚了全國100多名頂尖考古專家,並且使用當時最先進的遙感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全面的探測。

隨後考古隊在秦陵周圍鉆探了五萬多個小洞進行勘察,他們發現秦陵地宮的墻體厚達五米,還找到了地宮隧道入口,同時也監測出了不少的盜洞,其中最大的盜洞直徑1米,深度9米。

但是這些盜洞無一例外地全都偏離了方向,通過遙感發現墓室內的陪葬品擺放整齊,並且墓道內的環境比較幹燥,沒有出現滲水的情況。

種種跡象表明秦始皇陵歷經千年並沒有被破壞,保存得十分完整。

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好消息,要知道中國已知的,

五百多座帝王陵墓幾乎全部被盜,截止到今天隻有兩座沒有被盜,

一座是唐高宗李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另一座就是眼前的這個秦始皇陵。

第二:百噸水銀從何而來?

考古專家發現封土之上的汞含量,要比周圍土壤的汞含量高出幾十倍。

如果數據沒錯的話,這很可能就是地宮內部水銀揮發的結果。

並且遙感技術也監測出了地宮中有大量的液體在流動,

這些液體難道就是水銀麼?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記載秦陵裡使用了大量的水銀來模擬江河湖海,並且用某種機關使其不斷地流動,而水銀在密閉空間裡揮發的極慢,所以至今依然流淌在地宮中。

【原文如下】

而且專家還檢測到地宮中有一個金屬物體的位置經常發生變化,專家解釋由於水銀比銅的密度大,所以這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銅棺飄在了水銀上。

通過全方位的勘探,地宮中的液體東北方最多,南方次之,西北方最少。

這樣的分佈恰好符合中國山川湖泊的走勢,看看地圖中國的東北方是大海,南方是長江和湖泊,西北少河流氣候幹旱。

如此看來《史記》的是真實的,

地宮中的確暗藏了大量的水銀。

但是新的問題卻出現了,要讓銅棺漂浮的話至少需要上百噸的水銀才能實現。

但史書記載即使到了宋代,一年的水銀產量也隻有1.1噸,這個上百噸的水銀等於宋朝100年的產量,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大家都百度不得其解,這麼多的水銀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專家們查閱資料,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發現了一名叫巴清的女富豪

,從事采煉丹砂的生意,掌握了先進的冶煉技術,在當地形成了壟斷,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家族興旺延綿數代而不衰。

【原文如下】

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記載

巴清是唯一一個為秦始皇陵提供丹砂的供應商。

而丹砂作為制作水銀的重要原料,被源源不斷地運輸到秦陵的施工現場,然後再通過冶煉技術將丹砂提煉成水銀,就這樣地宮中才擁有了這上百噸的水銀。

秦始皇為了表彰巴清的功績,允許她擁有私人軍隊,還建設了一座『懷清臺』以昭天下。

好,既然水銀的疑問解決了,那麼這座巨大的封土之下究竟還隱藏了哪些秘密呢?

考古專家們也迫切地希望能夠早日探明真相,他們決定繼續深入勘察,

但一個更大的謎團卻出現了!

第三:神秘的九層祭壇

當考古隊員使用遙感探測器對封土進行更深入的勘查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

重力異常現象

,這個發現讓考古隊段長感到非常的驚訝,因為隻有建築物才會引起重力異常,難道這個封土下還有大型的建築?

段隊長非常不解,自己從事考古工作幾十年,也閱覽過無數的歷史典籍,

從來沒有聽過說封土下面還有建築的,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他覺得可能是隊員們的測量出現了錯誤,隨即便親自帶隊重新進行了勘察,結果依然顯示重力異常,

並且還檢測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夯土臺。

為了解開謎團他立即采取行動,使用洛陽鏟垂直測量,結果一鏟子下去果然發現了6至7厘米的夯土層,難道封土下面真有一個巨大的祭壇麼?

隨著勘查的深入,

最終探明封土下面的建築上寬下窄,類似一個倒立的金字塔形狀

,底部為長寬500米的正方形,一共九層,表示九五之尊的意思。

整個建築等於十層樓那麼高,面積是五個足球場的大小。

從造型上來看,這的確是一座祭壇,但祭壇是供後人祭祀先祖用的,都是修建在地面之上。

而這個祭壇卻修建在封土之下,考古隊段隊長非常不解,腦中突然閃現驪山腳下的那個傳說,難道這真是為了讓秦始皇在死後登上這座九層祭壇,從而俯瞰他的帝國?

段隊長翻閱典籍終於在《漢書》中找到這八個字:

中成觀遊,上成山林

其中這個『中成觀遊』應該說的就是秦始皇的靈魂離開墓室,登觀出遊俯瞰眾生的願望。

第四:地宮奇珍知多少

1》黃金鳧雁

晉朝的《三輔決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項羽入關後派了三十萬人盜掘秦陵。

在挖掘的過程中,突然發現了一隻

金雁

,隻見它躲開人群躍出墓室,騰空幾丈一直往南飛去,令在場的人驚懼不已。

按理說在春秋時期,魯班祖師已經能制造出可以飛的木雁,那麼幾百年後的秦朝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個好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即便如此在不看重科技的古代,兩千年前就能制造出這樣復雜的機械,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是科技史上的一個奇跡。

2》長明燈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意思是說秦始皇地宮裡面的長明燈是使用人魚油做的,可以長明不滅。

這個人魚油其實是鯨魚的油,《史記》中也講過徐福忽悠秦始皇出海捕獵鯨魚的故事,隻不過歷史學家都覺得不太靠譜。

一直到2002年,湖南湘西的裡耶鎮出土了36000枚簡牘,上面的確記載了秦始皇在山東

芝罘出海獵殺鯨魚的事情。

3》傳國玉璽

完璧歸趙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塊曠世奇玉原本歸趙國所有。

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命人將和氏璧雕刻成玉璽,

永傳後世象征著皇權和地位。

由於至今沒人見過傳國玉璽,隻是傳聞此璽方圓四寸,上面雕刻著一條龍,正面刻有: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表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也因為如此歷代皇帝你爭我奪,幾經易手,最終下落不明銷聲匿跡。

那麼秦始皇作為傳國玉璽的創造者,他有沒有可能把玉璽帶到了地宮之中呢?

而後世出現的傳國玉璽都是贗品呢?

仔細想想也是可能的,畢竟秦始皇非常貪戀權力,肯定希望死後到了陰間也是正統的帝王,而且他能建造如此龐大的地下宮殿還有

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還有什麼事是他辦不到的呢?

4》上古神書

神州大地在上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創造了璀璨的文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流傳下來的文化典籍也是極其豐富的。

但是到了秦始皇登基後為了統一思想,進行了焚書坑儒的行為,致使眾多珍貴的典籍被焚毀。

比如

《山海經》《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黃帝外經》《

魯班書》

《太公兵法》

等等這些上古神書都被毀於一旦。

但相傳秦相李斯在焚毀前,已經事先抄錄了一份,藏在官方檔案館中。

那麼這些古書會不會最終被埋在了秦陵地宮裡呢?

如果有朝一日這些上古神書能夠重見天日,那必將引起全世界的轟動。

5》青銅棺材

《水經註.渭水》中曾描述,赤眉軍起義攻入長安後,盜掘秦始皇陵,然後『消槨取銅』。

【原文如下】

同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記錄,這樣看來秦始皇的棺槨很可能就是青銅打造的,按照常規2米乘1米的尺寸,那麼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之一。

而依據考古學家的勘測,秦陵地宮中的確有一個金屬物體在移動,這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青銅棺材。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由於水銀比銅的密封大,這樣銅棺材便能浮在水銀上面,

讓秦始皇躺在他的棺槨裡,飄蕩在以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之上,繼續巡視著他的帝國。

雖然我們目前已經通過遙感技術探測出了秦陵地宮內的大致情形,但是畢竟不是現場發掘。

地宮中到底有多少奇珍異寶,我們沒有還看到。

但是從已經出土的

青銅車馬和龐大的兵馬俑軍陣上來看

,這些陪葬品就已經精美異常了,可想而知地宮中的寶藏肯定是無與倫比的。

那肯定會有朋友問,為什麼國家不去進行考古挖掘呢?

就連三星堆這個距今五千年的遺址都已經重啟挖掘工作了,秦陵為何遲遲不開始呢?

其實這個還真不行。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難度太大!

第一:危險性

我們已經知道秦陵地宮裡面藏有大量的水銀,而水銀形成的汞蒸氣是有劇毒的,貿然開啟不僅會破壞文物,而且會危機人們的性命。

而且這樣做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防盜。

另外《史記》中記載秦陵地宮內安裝了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設施,一旦有人進入就會觸發機關。

第二:技術難關

很多人都知道當年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一個個色彩斑斕、栩栩如生。

就是因為技術手段落後,所以不到幾分鐘就全部氧化掉了,成了現在灰突突的樣子,非常的可惜。

這樣的例子在考古界比比皆是,所以我們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是不會去重蹈覆轍的。

第三:文物保護政策

1956年明定陵挖掘時,因為保護不當,導致成千上萬的字畫、綢緞迅速腐化,成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從此之後發現和保護便成為了考古界的基本決策,一直延續至今。

除非在已經被盜或者被破壞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搶救性發掘。

不過這些年隨著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不斷發展,全息透視技術也開始嶄露頭角,說不定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在不打開墓室的情況下,一覽秦陵地宮的盛況!好,本期內容就講到這裡,

完整視頻版點擊此處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