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再次踏進關中。
不過,由於連年戰亂,關中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糧食價格持續暴漲,劉邦面臨的社會形勢非常嚴峻。
一年前『約法三章』的承諾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吃飽飯是民眾安分守己的底線,實際上,當時已經出現了殘忍的『易子而食』。
然而,由於還要與項羽等其他諸侯作戰,本就緊缺的糧食被大量征作軍用。
為防止百姓因糧食外流而聚眾鬧事,劉邦采取誘騙加強迫的方式,用軍隊將百姓驅趕到巴蜀一帶自謀生路。
劉邦先是大肆哭窮,借以表明自己的無奈和無辜,然後將整個事件說成是『令民就食蜀、漢』,硬是將『流放發配』式的強制性軍管美化成了民心所向的慈善救濟。
這一包裝之後,劉邦不但擁有了足以表明政績的慈善工程,還樹立起了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形象。
但是,關中百姓太多了,總不能將他們全部遷往四川,況且用來『護送』百姓的軍隊數量畢竟有限,前方戰事又很吃緊。
面對物資匱乏的狀況,劉邦不按常理出牌,沒有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調控,而是把經濟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刻意渲染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道德敗壞』的商人就這樣成了危機的替罪羊。
這招轉移視線的效果還挺好,不明真相的百姓對現實的不滿被引向了無辜的商人,哄搶物資也成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有效手段。
依靠這種賊喊捉賊式的炒作,以犧牲商人的名譽和利益為代價,劉邦不但順利轉嫁矛盾,迅速穩定了關中的社會形勢,還占據了道德制高點,為自己樹立了『仁義』的形象。
內部穩定後,劉邦全力出擊,打敗了各路諸侯。
不過,劉邦集團也元氣大傷,全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對劉邦來說,恢復經濟是當前的主要任務,而這需要大批的勞力投入。
但是,在沒有將異姓諸侯王的隱患解決之前,解散軍隊無異於自尋死路。
就在大家是為保江山還是促生產猶豫不決的時候,劉邦令人意外地喊出了『裁軍』的口號,高調宣揚『和平壓倒一切』,並且他還說到做到:公元前202年八月,劉邦下令士兵解甲歸田,並且給予六年到12年不等的免稅政策。
這個政策再一次讓人們看到了劉邦要解散軍隊的誠意,一時間,諸侯王們松了一口氣。
然而,僅僅在兩個月後,劉邦就以『謀反』之名對燕王臧荼動武。
而所謂『裁軍令』,不過是借以短時間內調動和集結士兵的華麗障眼法,既能讓處於疑懼中的臧荼等人放松警惕,又能讓民眾包括軍隊都對其感激涕零《至少是充滿希望》。
劉邦拿『裁軍』作噱頭,借以表明自己愛好和平、重視民生,這種刻意的包裝在無形中迷惑了許多人,尤其是讓疲憊的軍隊興奮了一把,既穩定了軍心,又鼓舞了士氣。
最終,在局勢相對穩定之後,公元前201年初,劉邦才大赦天下,釋放囚犯、解放奴婢。
這個舉動很及時、很給力,不但彰顯了主政者的仁義道德,而且降低了執政成本,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勞動力的不足,還贏得了人心,堪稱恢復經濟與穩定統治的雙贏之計。
劉邦似乎是個包裝大師,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面對困境,他總是有借口,總會有思路,總能把雜亂的形勢扭轉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不斷創造政績,並樹立新的正面形象。
通過環環相扣的設計,劉邦在統籌兼顧中始終把握著事態的進展,穩定形勢、走出困境、取得成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