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殺韓信,真正意義不是韓信謀反,功高震主無法脫身。《網路歷史》

天下已定後,韓信做了兩件事,一是申軍法,與蕭何次律令,叔孫通制禮儀,張蒼定章程一起,開漢之基,推動了漢朝建設,於是詩書間出,百廢待興;二是序次兵家典籍,凡百二十家,刪減其要。

這些都是為韓信幽禁時期而做,可見韓信此時仍然發揮著一個臣子的職能。

《三輔黃圖》裡記載長樂宮有韓信射臺,雖不一定為真,但如果為真至少證明劉邦韓信關系不差。

那麼劉邦不動韓信,韓信也並不會對劉邦不忠貞。

劉邦殺韓信之心為何?

韓信束手就擒可以見其貞,說是裂土封王而他實際對於齊國也沒有表現得有多熱衷,他乖乖聽從了劉邦的調任,對劉邦抽兵偷兵符一系列事情全都默認,可以說是對劉邦盡誠。

劉邦將其由王廢侯,參照張敖說是劉邦放了韓信一馬也未嘗不可。

陳豨與劉邦交好,二人共同仰慕信陵君,反而韓信和陳豨倒不熟絡,陳豨和劉邦親近又受劉邦恩寵,韓信有什麼把握勸說一個和劉邦親密與自己不相熟的人謀反呢?

何況陳豨謀反完全事出突然,並非蓄謀已久,可見韓信勸陳豨謀反為子虛烏有,即便假設韓信勸說,然而陳豨也沒有考慮過,所以一開始這勸說也是徒勞。

那韓信是想不到這點,還是他病急亂投醫或者對自己頗為自信?

劉邦平叛陳豨還邀請韓信一起,然而韓信病不能行,周緤關心劉邦年老出征,劉邦因而流淚,也是對於自己年邁奔波的傷感,劉邦未必沒有在韓信身上寄托其能守國的希冀。

劉邦能駕馭韓信,呂後卻會害怕劉邦百年之後韓信重新接近權力中心,所以呂後除韓信有她的恐懼與迫切性在裡面。

呂後大封諸呂,王陵性格魯直,一直受到劉邦尊重,然而面對呂後行為隻能憤然歸家。

如果韓信還在世,以韓信昔日功業,那麼呂後封諸呂行為必然會遭到很大阻力。

總而言之,呂後行為不在衛漢,呂後屠戮功臣是為其積攢權威,達到與劉邦抗衡的目的,致使劉邦廢立不能成功。

而呂後的目的性一直都很明確,從屠戮功臣開始,到呂後欲重親迎魯元親女為後,再到呂後屠戮宗室,盜殺他人子詐為皇後子,封呂氏,她一切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目的,那就是尊呂氏,縱觀她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可以說每一件事背後的目的都是這個。

呂後佈局,劉邦默認。

這是呂後做的局,劉邦從韓信提出『假齊王一事』就知道他不會反,所以不存在劉邦質疑韓信的問題。

被貶淮陰侯,調回京城一事,就已經說明了韓信沒有兵權,不可能反。

所以韓信的死,最大應該歸咎於呂後的野心《呂後害怕像韓信張良這樣的人在劉邦死後威脅她,事實證明,確實威脅到了》,另外韓信確實功名太盛,『百姓不知皇帝,隻知韓信,稱其白龍』。

劉邦借呂後殘殺威脅的勢,默認了韓信之死。

韓信之死,功高蓋主隻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懷璧其罪,雖在漢初三傑之列,卻有三分天下之武功。

而立稱王,韓信太年輕了。

年輕到讓不可一世的呂後都忌憚,不要瞧不起呂後,呂後和竇太後絕對是媲美武則天的人物。

信之功,唯叛國罪可誅,所以韓信造沒造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漢朝的未來需要他這個未知數去死,需要用他的死去埋葬所有的異姓王,生而滅六國,死帶走異姓王,新王舊王都隨他而去吧,新的世界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