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在戰場上從無敗績,為何卻會輸給劉邦?兩千字看懂項羽的敗亡。《網路歷史》

項羽雖然在戰場上沒有敗績,但是在戰場之外,項羽卻輸得一敗塗地。

而且,項羽的失敗,其實從鴻門宴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公元前207年,隨著項羽在巨鹿一戰當中,戰勝了秦朝最後的一部分精銳。

秦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阻擋。

不過,巨鹿之戰以後,項羽為了盡快趕往關中,擺脫秦軍降兵的包袱,竟然選擇將二十萬投降的秦軍士卒,全部坑殺!

項羽的這個決定,自然是為他惹來了巨大的非議,同時也為後來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不過,如果從當時的局面出發,我們就不難發現,項羽這個選擇,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一方面,在此之前,聯軍這邊有約定,誰先攻入關中,誰就能稱王。

此時的項羽,迫切需要這個機會,來奠定他的地位。

另一方面,整整二十萬秦軍士卒,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就算這些秦軍士卒,肯乖乖聽話,項羽的後勤補給,也養不活這二十萬人。

不過,項羽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算他以雷霆般的手段,清理掉所有的包袱,輕裝簡行,依然還是慢了一步。

就在項羽攻入關中之前,劉邦已經搶先一步,入主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

得知此事之後,此時的項羽,處境其實也很尷尬。

如果按照原有的約定,讓劉邦順利稱王,項羽就會錯失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所以,接下來,項羽依靠自身強大的軍力,在一場飯局上,迫使劉邦讓出了咸陽。

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鴻門宴。

鴻門宴結束之後,劉邦很識趣地讓出了咸陽,把先入關中的名分,讓給了項羽。

此後,項羽借助這個名分,大封諸侯,不但就此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同時也得到了很多諸侯王的支持和臣服。

最重要的是,在劃分地盤的過程當中,項羽可以自行選擇土地最肥沃,人口最多的一塊地方給自己。

在劃分地盤的時候,項羽麾下的謀士范增,曾經勸告項羽,讓項羽選擇就藩關中。

後世很多史學家,都堅定聲稱,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但如果我們帶入當時項羽的視角,我們就會發現,這個選擇其實十分困難。

因為就在這不久之前,項羽剛剛坑殺了二十萬秦軍士兵。

這二十萬人,大半都來自於關中地區。

剛剛殺了人家的親人,如今又要來給人家做王。

這樣的王位,能不能坐得穩,也是個大問題。

反之,項羽自己選擇的那塊地盤,人口比較多,經濟條件更好。

最重要的是,項羽在那邊比較有群眾基礎,統治起來也容易一些。

所有的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最佳選擇。

但問題是,如果項羽從一開始就錯了,那接下來,他選擇的所有補救措施,或許都是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接下來,各大諸侯帶著各自的軍隊,返回自己的封地。

在這之前,為了防止劉邦鬧事,項羽還特意把劉邦放逐到了漢中地區,並且把三位秦朝投降的將領,封在了關中地區。

在項羽看來,這樣或許可以徹底堵死劉邦的所有出路。

接下來,再給他一些時間,他就可以憑借自己麾下軍隊的強橫戰鬥力,一個個去解決其他諸侯王。

如果單從戰爭角度來說的話,項羽的這個選擇,其實並沒有錯。

但問題是,此時的項羽,唯獨錯算了一點。

在他麾下,有個不太受重視的護衛,因為沒有得到他的重用,此時選擇離開了他的麾下,轉投了劉邦那邊。

這個人,名叫韓信。

如果項羽能夠知人善用,重用韓信的話,或許整個歷史的走向,都會變得截然不同。

但可惜,項羽最終還是錯過了韓信,這一局,他敗在自己不會知人善用上。

隨著各大諸侯王返回封國,項羽成了當之無愧的霸主。

為了徹底擺脫所有的束縛,接下來,項羽放逐了起義軍名義上的領袖,義帝熊心,後來又指使他人,將熊心殺害。

在項羽看來,或許隻有熊心徹底消失,自己才能沒有任何束縛,施展自己的報復。

但他的這個選擇,卻讓自己再次輸了一局。

這一局,叫做道義。

接下來,就在項羽剛剛返回封地後不久,山東地區便開始發生叛亂。

因為之前項羽大封諸侯的時候,並沒有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

所以,這場叛亂,自然也就發生的理所應當。

但對於項羽來說,他前腳才剛剛給人家封王,後腳就有人叛亂,這顯然是在打他的臉。

而且,山東地區,就在項羽地盤的側面,項羽就算為了自身的安全,也不可能視而不見。

於是,不久之後,項羽再次率領大軍,進入山東地區,平定叛亂。

然而問題是,就在項羽率領主力軍隊離開的同時,遠在漢中的劉邦,卻開始突然發難,率軍挺進關中。

而那三位秦軍降將,根本擋不住劉邦。

僅僅幾個月之後,劉邦便攻陷了整個關中。

隨著劉邦挺進關中,楚漢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

在這之後,劉邦開始聯系其他諸侯,聯合大家一起圍毆項羽。

而劉邦打出的旗號,恰恰正是之前項羽殺害了義帝熊心。

在收到劉邦的聯合請求後,其他諸侯王,未必有人真的想替熊心報仇。

但誰都想幹掉項羽,爭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在極短時間內,一個強大的反楚聯盟,憑空出現。

更要命的是,因為之前項羽帶走了麾下大部分的主力軍隊,導致項羽地盤內部,極為空虛。

所以,當劉邦聯合其他諸侯進攻的時候,很快便一路攻破了項羽的都城。

得知劉邦前來進攻之後,此時的項羽,拼盡所有力氣,盡快解決了山東地區的戰爭,然後親自率領麾下精銳,返回自己的封國。

接下來,當項羽率軍返回之後,項羽展現出了強大的作戰能力。

僅僅率領兩萬多精銳,便打敗了劉邦這邊五十六萬聯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彭城之戰。

不過,彭城之戰結束後,劉邦開始率軍死守滎陽一線,牽制住項羽集團的主力。

與此同時,劉邦派韓信率軍北上,在北方開辟第二戰場,從側面夾擊項羽。

面對劉邦的進攻,項羽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在滎陽一線,項羽雖然徹底壓制住了劉邦,但是卻始終無法突破這一線。

然而就在項羽主力被拖住的同時,其他諸侯王開始再次倒向劉邦,韓信也開始橫掃北方,最後直接攻入了山東地區。

面對韓信的進攻,項羽隻能派出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將龍且,前去阻擊韓信。

然而沒想到的是,龍且根本打不過韓信。

最終,雙方一場大戰,龍且不但戰敗,而且麾下二十萬楚軍精銳,全部被全殲。

經此一戰之後,項羽幾乎徹底失去了對山東地區的控制。

到了這個時候,項羽總算意識到,自己已經落了下風,急忙和劉邦議和,雙方最後決定以鴻溝為界,二分天下。

此時的項羽,如果能得到兩年的喘息之機,或許還有勝算。

但是,就在雙方剛剛簽訂協議後不久,劉邦便再次進攻,直接將戰線帶入了楚國腹地。

再之後,韓信和其他幾大諸侯王,紛紛率兵前來,和劉邦一起圍攻項羽。

項羽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在一群諸侯王的進攻之下,仍是接連戰敗。

所以最終,項羽被劉邦和幾大諸侯圍困在垓下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圍困之後,項羽主力軍團,補給斷絕,軍心潰散。

昔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隻能率兵突圍,但最後突圍失敗,自刎於烏江之畔。

這就是項羽戰敗的整個過程。

從整個楚漢戰爭的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項羽對戰劉邦,在戰場上確實少有敗績。

但是在戰場之外,項羽卻輸得一塌糊塗。

不管是識人用人,還是團結其他諸侯,亦或者是整體戰略規劃,項羽都輸得一塌糊塗。

這樣的項羽,就算在戰場上堪稱無敵,但最後恐怕還是要註定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