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水銀除了具有保護屍體、祈求長生的作用,更為直接的用意當在於防止陵寢的被盜。
盜墓現象在中國由來已久,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盜墓行為的累累遺跡。
歷史上有記的被盜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距今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個玉印,上有十字,沒有一個人能夠認出上面寫的到底是什麼。
唐人顏胄詩所謂『群盜多蚊虻』、『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等等,便是盜墓現象的真實寫照。
通過考古工作的實踐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葬都曾經遭到盜掘。
這種現象就是中國古代厚葬習俗的附生物。
陜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發掘時,考古專家們發現了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質均與四周夯土顯著不同的247個盜洞,真切感受到歷代盜墓活動之驚心怵目。
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盜洞最多的一座墓葬。
盜掘的時間表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
這座大墓發掘的最後階段,有十數個盜洞竟然一直打到槨室。
幹盜墓的人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官盜,像董卓以及民國時的孫殿英等。
他們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佈各地,人數眾多,集中在河南,陜西,湖南長沙周邊一帶.
專業盜者平常是兩個人合夥,多人團夥是少數,獨幹得更少,因為一個人顧不過來,需要一個人挖,另一個人放風和清土,以後一個進入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物品。
兩個人合作,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親屬,但父子合作的卻很少,因為一旦出了危險,家中就沒有男人了。
在找合作夥伴的時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見財起意.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有很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並對防盜機關很有辦法。
他們在確定目標後,如果小墓不會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種地為名,在周圍種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個兩個月的盜掘活動,二是在墓邊搞個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內,從外面看是什麼也看不出來的,三是在古墓邊修建一座假墳,同時在暗中掘一條地道,通入墓內盜掘財物。
在中國,盜墓可以說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產業』,針對盜墓行動也發明了許多『專業』性的工具,其中最具代表者當屬『拐釘鑰匙』和『洛陽鏟』。
拐釘鑰匙示意圖
拐釘鑰匙的由來已經無從知曉,這種工具在中國已經失傳已久,直到1957年5月,中國考古學家在開啟明代萬歷皇帝的定陵時,方讓拐釘鑰匙的仿制品浮出水面。
此時,專家們想起了史籍上曾記載:當年為把吊死的崇禎帝和周皇後埋進此前已死的田貴妃的墓中,曾使用過一種叫『拐釘鑰匙』的工具。
於是,新的『拐釘鑰匙』開始實驗。
一名有經驗的師傅將一根一米多長的鐵絲一端拴上繩子,又準備了五六根一米來長的竹板,然後將鐵絲彎成半圓,立著從石門縫兒送進去,再轉過來,套住頂門石腰部,再將鐵絲邊彎邊往裡送,等進入門內的鐵絲頭兒轉出來,再用鉗子將兩頭擰死,形成一個『拐釘』。
『拐釘』裝牢後,一名隊員拽住拴在鐵絲圈上的繩子,其他人將竹板從門縫裡伸進頂門石上端,邊頂邊推門,門縫越來越寬,直到可容一人側身鉆進,就派出一名隊員進入,抱住頂門石將其扶直。
一陣『嗡嗡』的聲響後,塵封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宮的秘密被考古隊員們推開。
在又用『拐釘鑰匙』打開另一道石門後,萬歷帝後三人再次『重返人間』。
洛陽鏟
除此之外,盜墓者還各自有各自的專用工具,有專用連體服裝《行話叫作『老鼠衣』,上面佈滿各種『裝備』》,而且有的發掘工具相當先進:例如有一種工具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迷你版!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盜墓者是極其隱蔽的。
國家發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致,甚至用刷子幹活。
方式上幾乎全都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
而盜墓者不然。
因為歷朝歷代對盜墓行為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概念很強、『隱蔽性』很強。
實際上,並不是那些龐大的墓盜不開,而隻是受制於時間罷了!
而且,盜墓者一般看重輕便易攜而又價值昂貴的金屬器,對於大件的陶器有時會因無法從狹窄的盜洞中搬出而進行惡意毀壞。
另外,他們對墓葬的方式等風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
這無疑是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遺存的嚴重損害!
人們不得不對秦始皇陵是否被盜而產生了深深地憂慮,而歷史上的記載,更讓人們對此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
由周文率領的一支浩浩蕩蕩的起義軍不久便打到戲水附近,距陵園不足10裡。
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隻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搖搖欲墜的秦王朝在掐紮中維持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告覆滅。
隨著秦王朝的覆滅,秦始皇陵的厄運也就降臨了。
最早光顧秦始皇陵園的是楚霸王項羽。
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史書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前後出入較大。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
在他所有涉及陵園的記載中隻字未提項羽近代陵一事。
隻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塚』。
此話出自項羽的對手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隻好客觀地還原了劉邦的原話。
後來班固在《漢書》記載此事時也是比較慎重的:
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
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
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
班固這段話同樣也不是他本人的發明。
這段話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的上諫書中。
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歸延陵,制度泰奢』面對成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勸諫成帝應當薄葬,反對厚葬。
他在諫書中既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著重敘述的一個厚葬的例子。
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
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光顧始皇陵,縱火焚燒了陵園的『宮室營宇』,但無法斷言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
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註·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
他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其實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而另一部分則空無一人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做了人為的發揮,字裡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那這麼說是否就意味著秦陵未被盜過呢?
未必!官方盜墓的行為雖然沒有出現,但民間的盜墓行為就難說了。
民間盜墓者看重的是陵寢中的值錢物件,而秦始皇陵中的珍寶無論在史籍記載中還是在民間傳說中都數不勝數,怎能不讓這些以盜墓為生的人眼紅手熱?
但中國古代對盜墓現象的打擊十分嚴厲,盜墓者隻能偷偷摸摸地做『地下工作』這就對時間的要求分外嚴格。
秦始皇陵如此巨大,想要盜開並不是輕松的事,短時間之內很難完成。
另外,據史料記載,地宮之內還針對盜墓行為設置了大量的機關陷阱以及一觸即發的弩箭,即使記載不是真的,也足以嚇退盜墓者的貪心。
而且,秦陵地宮中的汞含量的確高得異常。
能流動的水銀百川江海,不僅可以讓地宮中富麗堂皇,還能夠有效地防腐防盜。
高濃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體吸入,輕則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一命嗚呼。
與重重機關和強弓弩箭相配合,多重防盜措施完全可以保證地宮的安全。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越來越多地考驗著人們的想像力。
但現在我們還隻能通過推測來解開秦陵之謎,還不到將秦始皇喚醒的時候。
這主要是因為,地宮結構復雜,至今沒有搞清,而且很多技術問題也不能解決。
若倉促發掘,會造成嚴重破壞。
要發掘這樣規模巨大的地下陵墓,必須先要修建一個面積達到36萬平方米的頂棚,若不建頂棚防雨、防曬、防風,地下建築則難以完美保全。
而若想建這樣的大棚,目前國內的技術力量還達不到,就連世界上最大的頂棚也隻有四萬多平方米的面積而已。
另外,秦始皇陵地下水位高,距地表16米就見水,而大量的地下建築都在16米以下,如發掘時沒有大型抽水、排水設施,會使整個地下宮殿被水淹沒。
再者,發掘秦始皇陵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這也是一個問題。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秦始皇陵的發掘之日總會來到,那必將又是一個空前的世界奇跡。
我們有足夠充分的理由這樣說,因為僅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就已被世人驚呼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