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風雲——拓跋弘暴斃,馮太後再出山,北魏進入新時代。《網路歷史》

拓跋弘想幹一番大事業,但北魏國內的反對派讓他阻力重重,就連馮太後都與他有些貌合神離。

為此他索性傳位給兒子,做起了太上皇在幕後操縱全局。

但事情遠沒有拓跋弘想得這麼容易,意外還是發生了。

延興六年《公元476年,劉宋元徽四年》六月辛未日《十三日》,一向身體健康的拓跋弘突然與世長辭,年僅二十三歲。

次日,北魏朝廷就宣佈實行大赦,然後急匆匆地改年號為承明。

隨後將拓跋弘安葬在金陵,謚號稱獻文皇帝。

這一切來得太突然,讓人不免懷疑其中似乎有貓膩。

一切證據又似乎都指向拓跋弘的嫡母馮氏,看來拓跋弘之死和她脫不了關系。

雖然不是親生母子,但拓跋弘也是馮太後一手帶大,不是親生母子卻勝似母子,為何馮太後要痛下殺手呢?

有人認為是因為馮太後的情夫李奕被拓跋弘所殺,導致馮太後深深怨恨,於是她派人秘密下毒,最終殺了拓跋弘。

先不論這事真假,但馮太後無疑成為了勝利者。

由於此時的北魏皇帝拓跋宏年幼,馮太後便以太皇太後的身份再次攝政。

重新出山的馮太後開始了新的人事任命,她先是任命征西大將軍、安樂王拓跋長樂為太尉,尚書左仆射、宜都王拓跋目辰為司徒,南部尚書李訢為司空。

隨後馮太後還想任命馮熙為侍中、太師、中書監。

但馮熙認為自己是皇家外戚,堅決辭讓朝內官職,馮太後於是任命他為都督、洛州刺史,但仍保留侍中,太師職位。

不久後,拓跋弘的牌位即將進入太廟,有關部門奏稱:『依照前例,太廟中有關官員都應加封爵位』誰知這樣一件慣例之事卻遭到了秘書令程駿的反對,他上疏表示:『加封爵位,賞賜采邑,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不是誰都可以獲得,要麼是皇上的親戚、要麼是對國家有功勞貢獻的人,從來沒有聽說因為皇帝牌位進廟而有關官員接受封爵的。

皇家前例,隻是一時的恩龐,怎麼可以作為後世的法則!』

對此馮太後非但沒有表示任何異議,反而認為他說得對,采取了他的意見,對文武官員說:『凡討論問題,都應當按實際情況來討論,不可一味援引前例!』說完又賞賜給程駿衣服一套,綢緞二百匹。

雖然看似隻是個小插曲,但從對拓跋弘身後事的處置上不難看出,馮太後對這個兒子還是有些不滿的。

馮太後是個不簡單的人物,她生性聰慧,心思縝密,又生性猜忌殘忍,工於權術。

這不免讓人對小皇帝拓跋宏的命運擔憂,好在拓跋宏對這位祖母皇太後十分孝順,能經常取悅於她。

另一邊,事情無論大小,拓跋宏都交由馮太後來決定。

馮太後大權在握,她所寵幸之人也開始飛黃騰達,這其中不乏一些奸佞小人。

宦官王琚、安定人張祜和杞嶷、馮翊人王遇、略陽人苻承祖、高陽人王質都依仗馮太後的權勢,開始在北魏朝廷中作威作福。

其中張祜官至尚書左仆射,還被封為新平王。

王琚都官至征南將軍,封高平王。

杞嶷等也都官至侍中、吏部尚書、刺史一級,封公爵、侯爵,賞賜給他們的錢財達數萬之多。

更有甚者馮太後還發給他們鐵券,承諾保他們不死。

除了重用心腹,馮太後的手腕也是十分強硬,比如說她私生活相當豐富,但她又害怕別人對自己譏諷議論,於是官員言談中只要被她認定是在諷刺她的,就立即誅殺。

她所寵愛的左右侍從,即使有小小的過錯,也一定鞭打,有時要打一百餘鞭。

但馮太後的厲害之處在於,她對人從不記仇,到了第二天又同平常一樣,甚至有人被鞭打而因此變得富貴。

所以在馮太後的高壓統治下,卻也沒有出現人心離散的情況。

北魏也逐步進入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