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高長恭,北齊最後的戰神,卻因功高震主而被冤殺。《網路歷史》

功高震主這個詞,適用於中國歷史上任何時代的君臣關系。

尤其是皇帝和武將之間,這是根本無法調和的矛盾。

皇帝一方面希望武將為自己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一方面又害怕武將權力過大,取自己而代之。

總之,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都是正確的,沒有是非之分。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歷史上許多重大戰役中,會出現皇帝或者皇帝手下的監軍出來瞎搗亂,其目的就是防止武將功高震主。

舉個例子,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大都督司馬懿準備乘勝追擊,可是卻被魏明帝拿掉兵權。

南宋初年,嶽飛第二次北伐,連戰連捷,形勢一片大好,卻遭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

這裡面或許有著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防止屬下功高,絕對是一個主要原因。

沒辦法,這必須要防,因為人的欲望是會不斷膨脹的,如果皇帝不適時出來敲打制止,很可能最後就會被取代。

歷史上武將兵變,黃袍加身的事情不在少數。

北齊後主高緯冤殺堂兄蘭陵王高長恭的根源,就在這裡。

高緯執政時期,北齊已經國勢衰微,不僅被北周壓得喘不過氣來,就連南邊兒的陳朝,也能時不時的來報復一下當初侯景之亂的大仇。

最關鍵的是,北齊皇室,混亂不堪,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朝堂烏煙瘴氣,國家民生凋敝。

好在北齊還有蘭陵王高長恭等一眾武將,替高家外禦強敵,內震饞臣,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維持著當時的三足鼎立之勢。

高長恭在當時幾乎是戰神的代名詞,芒山一戰,高長恭帶著鬼臉面具出道,率五百精兵,直沖北周大軍陣中,打得北周大軍潰不成軍,丟盔棄甲蔓延三十餘裡。

蘭陵王因此一戰成名,鬼臉戰神的名號開始在北周軍中流傳。

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

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

據說他戴鬼臉面具是因為長相太過俊美,在戰場上沒有足夠的威懾力,所以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

當然,不管怎樣,聲名鵲起的高長恭開始被委以重任,長期擔任北齊邊疆州郡的地方長官,抵擋北周大軍。

而高長恭也不負眾望,屢次擊敗來犯的北周大軍,連北周的柱國大將軍,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都曾是高長恭的手下敗將。

一時間,高長恭就成為了北齊軍民心中的守護神,尤其是在軍中,高長恭的聲望頗高,連北齊大軍唱的軍歌都是《蘭陵王入陣曲》。

而這,對於新君繼位的北齊後主高緯來說,無疑是催命曲一般的存在。

至於原因,前面都講過,武將聲望過高,對於皇帝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最為關鍵的是,高長恭還是北齊皇族子弟,雖然此時已經算是旁支,但好歹也是高歡的親孫子,其血統並不比高緯差。

甚至於,從道德角度而言,高長恭一脈,比高緯一脈更有資格做這個皇位。

因為高緯他們這一脈的皇位來得並不正。

他們高家,其實有點類似當年三國時期的司馬家。

最初是由權臣高歡,掌控了東魏大權,並將權力順延到長子高澄手中。

高澄是高長恭的父親,所以,高長恭他們家應該算是妥妥的嫡系。

隻不過,高澄死得比較早,弟弟高洋又是一位雄主,所以高家權力被他所把持,最終高洋稱帝,建立北齊。

高長恭一家,便也從嫡系,轉為了旁系。

而高洋駕崩後,原本皇位由兒子高殷繼承,但是卻遭遇政變,皇位被高歡第六子高演。

上演了再一次的兄終弟及。

嫡系一脈又傳到了老六手裡。

但這事兒還沒完,駕崩後,高歡第九子高湛拿下皇位,嫡系一脈又傳到了老九手裡。

高湛駕崩後,由其子高緯繼位。

所以,單論長幼順序,高長恭在宗室的地位,不比他高緯差多少,要不是權力壓迫下的兄終弟及,說不定高長恭都能當皇帝了,就算不是皇帝,也是皇帝的親兄弟。

那麼,高長恭有著兵權,有著聲望,還有著合法的身份,他要是謀反,豈不是輕輕松松?

所以,這無疑是讓高緯心中憂慮。

尤其是高緯主政時期,國力逐漸衰落,朝堂政局動亂,他這個皇帝位置愈發的不穩。

他需要通過剪除威脅,來保證自己的位置,事實上,在殺高長恭之前,高緯已經動了許多刀了。

比如誅殺瑯琊王高儼,扳倒外戚斛律光一家,並廢掉皇後。

所以,高長恭不是個例。

其實高長恭不是不明白自己的處境,他曾經故意貪污財物,以降低自己的聲望,從而降低高緯的對他的猜忌。

但是,像他這種人長得帥,仗又打得好的全才,在當時的北齊就是偶像,哪有那麼輕易敗壞。

除非他放棄權力,主動下野。

但是,這也同樣不容易,一來,國家危亡,他一走,誰來抵擋北周大軍?

二來。

隨著權力地位的攀升,蘭陵王代表的已經不再是他自己,還有一大批的追隨者和利益共同體,即使高長恭想脫身,這些人也不願讓他走。

最後,名留青史,受萬民敬仰的偶像位置,誰甘願離開?

既然高長恭放不下手中權力,那麼他和高緯之間的矛盾就不能解除。

當初芒山一戰,還未登基的高緯,在關心兄長親入敵陣安危的時候,得到的回答是這是自己家事,自然要盡心盡力。

芒山之捷,後主謂長恭曰:『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高長恭身為北齊宗室,這樣說其實沒有什麼問題。

但身為未來皇帝的高緯卻不這樣想,君臣有別,即使有血脈之親,但也得擺好自己的位置。

北齊是他家的,而不是高長恭家的。

從這裡開始,其實高緯心中就對高長恭有了不滿之意。

隻是此時的高長恭,成名不久,手中權力並不大,所以高緯心中的不滿也隻是一時之情緒而已。

但這就像一顆種子,隨著高長恭的功高震主,它會越長越大,最終等到爆發。

公元573年,蘭陵王高長恭被賜毒酒身亡,其被賜死的理由便是,因言『國事即家事』。

當然,高長恭之死,北周也有一部分責任。

因為高緯雖然一直猜忌高長恭,但是當時確實需要高長恭來幫自己抵擋北周。

所以他登基後,不僅一直沒有動高長恭,反而還給他加官進爵,愈發重用。

但是,就在高長恭被賜死的前夕,北周遣使來訪,兩國握手言和。

此時高緯天真的認為,高長恭已經無用,狡兔死,走狗烹,自然是殺之而後快。

然而,高長恭死後不過三年,自毀長城的高緯便自食惡果,身死國滅,想來也是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