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經是一個橫行天下的存在,拓跋珪、拓跋燾雄才大略、威名遠播,厲行漢化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被視為『有舜、文王之姿』然而,就在孝文帝去世24年之後,北魏王朝就陷入了崩潰,隨後陸續淪入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人手中。
這一變故是怎麼產生的?
為啥會誕生爾朱、高、宇文這幾個軍事集團?
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強大無需贅言,並且逐步進行著漢化運動,但也面臨著上層貴族日益腐化、階級矛盾逐漸尖銳等危機,鮮卑舊俗根深蒂固,對王朝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掣肘。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位時,試圖將鮮卑徹底漢化、從而加速政權的一體性,故而以遷都洛陽為契機,推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雖然阻力重重,但孝文帝以堅定的決心、高超的統治藝術,初步實現了改革目的,北魏王朝階段性地實現了政權升級與經濟進,走在正確正確的歷史發展道路上。
可惜的是,正當孝文帝再接再厲、試圖進一步解決政權問題時,卻於公元499年、年僅33歲英年早逝。
他的繼任者既沒能力、也沒繼續深化改革的意識,反而並且快速腐化,最終迎來了六鎮起義。
何謂六鎮?
早在遷都之前,北魏在都城平城以北的邊境設置了六個軍鎮,用以捍衛統治中心、抵禦草原柔然,這六鎮自西而東分別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
六鎮軍人的主體,是世代傳承的鮮卑中上級貴族子弟:『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 擁麾作鎮 ,配以高門子弟……』,也夾雜了漢、胡等各族軍民。
曾幾何時,六鎮毗鄰平城,地位重要、權益吃重,身為鎮兵待遇好、受人尊敬、升遷渠道通暢,是一份人人羨慕的美差。
而隨著遷都洛陽,北魏軍政中心南移,這份風光日漸遠去。
孝文帝遷都洛陽僅僅五年便離世,並未來得及妥善處理這一問題;而在接下來,宣武帝元恪的執政風格與父親完全相反,奉行『寬以懾下』的政策,北魏政治日趨腐敗,局面迅速惡化。
一方面,上層勛貴隨著朝廷南下,在中原吃香喝辣、錦衣玉食,把控著核心資源、肆意放縱,史書稱:『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爭修園宅,互相誇競……』
而在另一方面,六鎮軍人的地位則一落千丈,曾經的寵兒淪為困守苦寒之地的可憐人,不僅升遷無望,內部重重盤剝,有道是『號為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
而本宗舊族,各各榮顯,顧贍彼此,理當憤怨』
可以說,六鎮與洛陽、邊軍與朝廷,處境可謂冰火兩重天。
宣武帝死後,胡太後掌握政權,越發的驕奢淫逸,北魏政治江河日下,土地兼並嚴重、勞動人民苦不堪言。
於是,到了公元523年,也就是距離孝文帝駕崩僅僅24年後,隨著破六韓拔陵在沃野鎮殺死鎮將,轟轟烈烈的六鎮起義爆發了。
這一由邊軍發動的起義隨後蔓延河北、山東、關隴地區,參與者包含鮮卑、羌、氐、敕勒、丁零、漢等各個民族,實際上演變成中下層軍民與上層地主階級、軍人與貴族、老派鮮卑與漢化權貴之間的劇烈對抗。
在這個過程中,腐朽的北魏廟堂不堪一擊,最終掃平亂局的終究得依靠『在野』的梟雄,爾朱榮強勢登場。
爾朱氏家族屬於羯族的一支——契胡族,世代為契胡族部落酋長。
出自這種家族的爾朱榮,相貌英俊不凡,射獵嫻熟、軍事才能出眾,而且強悍驕縱、行事果斷堅毅,一看就不是泛泛之輩。
隨著北魏大亂,他立即招兵買馬,建立了一支為數不多、但卻極為強悍的契胡騎兵,借著替北魏朝廷效力的機會發展壯大。
公元526年,他已經被朝廷任命為鎮北將軍,同時在肆州已形成了自己的大本營,成了不容小覷的一股軍事力量。
期間,不斷有人投靠爾朱榮,其中就有出身懷朔鎮的高歡、侯景。
就軍事能力而言,爾朱榮可謂是那個時代一騎絕塵的神話。
他的經典之作,就是掃平葛榮的戰鬥。
隨著六鎮起義的蔓延,葛榮強勢崛起,逐漸掌控了北方七州之地,手下軍隊多達三四十萬。
公元528年,他率領大軍南下,作勢一舉推翻北魏朝廷。
然而,這支看似不可抵抗的龐大軍隊,竟然被爾朱榮帶著7000精銳騎兵一戰擊潰,讓人依稀看到了當初楚霸王的影子。
戰後,爾朱榮在葛榮餘部降兵中精挑細選,獲得了眾多驍勇善戰之人。
其中有許多在接下來呼風喚雨的人物,比如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
當時的爾朱榮,憑借自己過人的軍事才華迅速穩定了北魏王朝,可謂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史書稱贊『茍非榮之致力,克夷大難,則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
在這個過程中,爾朱榮建立起他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巨大名望,成了北朝的實際掌控者,政令皆出自爾朱氏。
幾乎所有在接下來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都是他的部下,高歡、宇文泰、侯景無不服服帖帖。
這樣的爾朱榮,可謂才華絕倫、令人膜拜。
然而,這僅限於軍事層面。
當時的北魏仍然困難重重,隨著爾朱榮的崛起,擁護鮮卑舊制的新興軍政集團與倡導漢化的地主勛貴、世家大族之間的客觀矛盾反而更加凸顯。
可以說,對於政治家而言,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最大的才能。
可惜的是,爾朱榮軍事是天才、政治是庸才。
他對北魏的掌控,是純粹的以武力挾制政治,在制度上毫無建樹;他通過『河陰之變』,他把北魏朝廷勛貴大臣屠殺殆盡,這在無形中激化了朝廷與軍人集團之間的矛盾,無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由他擁立的孝莊帝看在眼裡,下意識地對其起了戒心。
對於這一切,爾朱榮竟毫無戒備。
公元530年9月,他在入宮時被自己的女婿——孝莊帝元子攸擊殺,一代軍事傳奇就此謝幕。
而依托爾朱榮個人軍事才能的爾朱氏家族隨即失去了對北魏的掌控,北方分裂為一西一東兩股軍政集團。
西邊的領頭人,是賀拔嶽的部下宇文泰,即爾朱榮小弟的小弟;東邊的大哥,則是爾朱榮麾下另一位悍將高歡。
高歡家族出自渤海郡,六世祖高隱曾擔任西晉玄菟太守。
隨著西晉覆滅,高家為慕容氏、拓跋氏服務;高歡祖父高謐因罪徙居懷朔鎮,隨後世代身在軍鎮。
由於這種經歷,高氏逐漸鮮卑化,史稱歡遂『習其俗』,還娶了鮮卑女子,因此後來高歡之子高澄經常被侯景叫作『鮮卑小兒』。
在為爾朱榮效力期間,高歡就體現出了過人的才能。
爾朱榮被殺後,其堂侄爾朱兆弒殺孝莊帝,隨後高歡借機自立,依托六鎮餘部攻滅爾朱氏,擁立孝武帝元修為帝,重演挾天子自重的老套路。
公元534年,孝武帝奔逃關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隨後以洛陽毗鄰關中、南朝為由,遷都鄴城,史稱東魏。
從此,高歡開始了持續16年的權臣生涯。
至於宇文泰,先祖源出南匈奴,後融入鮮卑族中,北魏時期徙居武川鎮,成為世代鎮兵。
六鎮起義中,宇文泰一家先後跟隨鮮於修禮、葛榮。
葛榮失敗後,宇文泰投靠了同為武川人的爾朱榮部將賀拔嶽,並隨之掃平關隴。
公元534年,賀拔嶽被高歡設計殺害,其部將擁立宇文泰為主;不久後,宇文泰毒殺進入關中的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巧的是,高歡的核心班底,出自懷朔鎮;而宇文泰則依靠武川鎮。
也就是說,兩大軍鎮的佼佼者瓜分了北魏王朝。
如果隻看軍事能力,高歡、宇文泰差不多是半斤八兩,但就算他倆加起來,估計都不是爾朱榮的對手。
不過,若論政治水平,這兩位稱得上青出於藍;而且曾經的地位越低的人,政治能力越出眾。
即:爾朱榮比不上高歡、高歡又比不上宇文泰。
高歡的起點比宇文泰高了太多。
當初北魏的統治重心,是北起平城、南至洛陽的華北及中原地區;而東、西魏並立後,這裡就是東魏的控制區域。
因此,北魏的衣缽絕大部分被高歡家族繼承,其人口、財富、資源、文化等等各項指標羨煞旁人,遠非當時占據了殘破不堪關隴地區的宇文泰所能比擬。
因此,東西魏並立之後,高歡常年憑借絕對實力優勢對宇文泰發動進攻,試圖在雙方實力差距最大的時期滅掉對手。
不過,終高歡一生,他都未能邁進關隴半步;在他死後,占盡優勢的東魏/北齊逐漸被西魏/北周反超,並最終被其吞並。
個中原因,咱們估且不細談兩邊的當權者如何,隻是粗略比較高歡、宇文泰的政治水平便可見一斑。
北魏崩盤後,最大的政治問題是什麼?
如何整合漢胡各族力量、捏合成一股繩。
在這方面,高歡比爾朱榮有所進步,他施行的是『漢胡各司其職』的政策,依托六鎮鮮卑打仗,農業生產的任務則依靠漢人。
面對雙方的矛盾,身為鮮卑化漢人的高歡試圖調解;但這種動作並非有效制度,作用有限,而且他明顯偏袒鮮卑,造成了當時的北齊民族矛盾極其尖銳,與當初孝文帝時期相比是巨大的歷史倒車。
史書稱:『高歡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齊客觀上不得不重用漢族士大夫,這是後話;單看高歡在位期間,其實是歷史的退步。
西邊的宇文泰則不同。
雖身為鮮卑人,但當初跟隨賀拔嶽進入關中的武川嫡系並不多,所以他們不得不加強與當地漢族地主的合作,反而迅速漢化。
『周』這個國號,就是體現了向先秦時期周王朝看齊的姿態;而北周統治者,執政時向來以周禮為理論根據。
同時,有鑒於自身與高歡客觀實力相差懸殊,宇文泰偏向從制度角度入手、加強自身競爭力。
最關鍵的,莫過於重用蘇綽、盧辯等精通儒學的士大夫,創建了一套符合現實、博采眾長的政治制度。
比如蘇綽的六條詔書,主張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無不體現出傳統儒家治國思想的精髓。
其中的『擢賢良』,制度性地打破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對政治的壟斷,無愧為歷史的巨大進步。
在軍事上,宇文泰創建府兵制,促進了武川軍人集團與關隴地主的聯合,相對於高歡的胡、漢分工,高下立判。
由上可見,宇文泰在政治上的創新、貢獻遠遠超過了高歡,更碾壓了曾經的大佬爾朱榮。
更具積極意義的是,北周的軍政制度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為空前強盛的隋唐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