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元興三年《公元404年》二月二十八日奪占京口,二月二十九日即進軍竹裡,三月一日連續展開了江乘和羅落橋兩場惡戰,三月二日,又迎來了覆舟山大戰。
經過兩場惡戰的義軍將士,休整了一晚。
第二天,義軍將士吃過早飯,將剩餘的糧食全部扔掉。
劉裕命令吃飽喝足的義軍將士推進到了覆舟山以東地區。
即將到來的覆舟山之戰,是一場雙方實力懸殊的決戰,全靠死打硬拼,沒有必勝的把握。
對此,劉裕心知肚明,他在戰前即做了相應的安排。
他命令老弱殘兵多帶旗幟,分為數路,登上山巒,所到之處,插滿旗幟,作為疑兵。
遠遠望去,劉裕義軍的軍旗佈滿山崗。
桓玄的偵察兵向桓玄匯報∶”劉裕之軍到處都是,不知其確切人數。
“桓玄一聽更加恐懼,趕忙派遣武衛將軍庾賾之率領精銳部隊支援前線各軍。
劉裕擔心有伏兵,他看到劉鐘就在身邊,說∶『山下肯定有敵人的伏兵,你可率領部下前去探路』劉鐘領命而去,果然發現有數百伏兵,一舉將其趕走。
前線桓謙等人的士兵,大多是北府軍團的舊人,素來敬重佩服劉裕,與劉裕交戰,本來就沒有多少鬥志。
當時,天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東北風,義軍趁機到處縱火,霎時間,火光煙氣遮天蔽日。
桓玄軍處於下風口,原本就處於劣勢,再加上煙氣彌漫,一時大亂。
劉裕與劉毅等人分率眾人,直接朝桓謙中軍殺來,劉裕身先士卒,高舉將帥大旗,沖到隊伍的最前頭。
義軍將士做殊死搏鬥,無不以一當百,喊殺聲震動天地,建康城內都能聽到,桓謙之軍大敗,劉毅又趁勢進擊,擊破了卞范之之軍。
覆舟山之戰,幾乎摧毀了桓玄在京師的全部軍隊,這一戰也奠定了劉裕光復建康的基礎。
其實,在桓玄派出增援部隊的同時,他就已經決定棄守建康了,他暗中派遣殷仲文在石頭城提前準備船隻,為西逃做好準備。
當桓謙等人失敗的消息傳來,桓玄立即帶著兒子桓升、侄子桓潛,率領數千親信,對外宣稱是要與劉裕決戰,實際上卻並沒有出北門,而是從建康的南掖門出城,往西逃奔石頭城,再乘船逃離了建康。
覆舟山之戰的當日,劉裕即挺進建康城。
自劉裕起義到桓玄敗走,僅僅4天時間,真可謂是奇跡。
第二天,即三月三日,劉裕移駐石頭城,在那裡設立留守政府,恢復晉朝百官職務;在宣陽門外焚燒了桓溫的牌位,重新制作晉朝先帝的牌位,安放在太廟中。
與此同時,劉裕下令劉毅、何無忌與自己的弟弟劉道規率軍西上,追擊桓玄;命尚書王跟率領百官前往潯陽,迎接晉安帝;誅殺未曾逃脫的桓氏子弟,如桓石康的侄兒桓權、桓振的哥哥桓洪等人。
劉裕還命令自己的內弟臧熹入宮,收拾圖書、器物,並查封朝廷的府庫。
長期以來,晉室法律松弛,無人遵從,大族豪門,橫行霸道,欺壓良善,百姓愁怨,哭訴無門,再加上司馬元顯政令無常,桓玄雖想加以整治,但他頒發的法令又煩瑣眾多,吏民無所適從。
劉穆之根據具體情況,對當時的法令進行針對性的簡化。
劉裕以身作則,先以嚴刑峻法約束百官,重整朝廷秩序,兩三天之後,建康官場的風氣大變,納入正軌。
在此期間,劉裕和劉穆之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就是留守政府的人事安排。
當初,桓玄被公認為一代豪傑,他接受晉安帝禪讓,登上皇帝寶座,晉朝所有的大臣和地方官員都表示效忠於他,盡心侍奉楚國。
然而,劉裕地位低微,無現成的軍隊,竟然在百姓中振臂一呼,數日之內恢復了晉室。
原投靠桓玄的晉朝高官們在百姓中的威信頓時大打折扣,對劉裕深為忌憚。
三月五日,經過兩天的醞釀,桓玄的司徒王謐與眾人打算推舉劉裕為揚州刺史,劉裕審時度勢,堅決予以推辭,並反過來讓王謐當侍中,兼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王謐則推舉劉裕為使持節,都督揚州、徐州、兗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並州八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徐州刺史;劉毅為冠軍將軍、青州刺史,何無忌為輔國將軍、瑯邪內史;孟昶為丹陽尹;劉道規為振武將軍、義昌太守。
劉裕又任命魏詠之為建威將軍、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為輔國將軍、宣城內史。
當然,劉裕與王謐之間的互推,是缺乏合法性的,因此,劉裕還要繼續尋找一個合法的代言人。
然而,就在劉裕積極尋找代言人的時候,建康城內卻醞釀著一樁陰謀。
太原王家自過江以後,歷經王承、王述到王坦之三代。
王坦之與桓溫結為親家,王坦之共有四子∶王愷、王愉、王國寶、王忱。
王坦之四個兒子關系向來不好,王國寶和王忱均為司馬道子父子一黨,而王愷與王愉和桓氏關系特殊,王愉娶的就是桓溫的女兒、桓玄的姐姐。
桓玄掌權以後,王愉被任命為尚書仆射,王愷被任命為吳郡太守,不久去世。
劉裕入主建康後,為了安撫舊臣,加王愉為前將軍,任命王愉之子王綏為冠軍將軍。
王愉因為自己是桓玄的姐夫,再加上他素來輕視劉裕,因此,內心不安,就與司州刺史溫詳暗中勾結,企圖發動政變,誅殺劉裕。
很快有人就告發王愉父子謀反,劉裕下令將其滅門,王綏的弟弟王輯之子、14歲的王慧龍,被王家所養和尚僧彬藏匿,得以幸免。
其實,王愉一家的滅門慘案,極有可能是劉裕報私仇的一場冤案,而王愉父子謀反一事也可能純屬子虛烏有。
王愉被滅門對劉裕而言,既報了宿怨,又殺一儆百,樹立了自己的威信,還趁機削弱了門閥士族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