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在與周邊各族人民長期的融合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成分而發展壯大的。
魏晉時期進入中原的各少數民族,經過200年左右到北魏統一北方的時候,已經基本漢化。
鮮卑拓跋部進入中原時又帶進一批新的部落,開始了新的融合過程。
孝文帝改革總結和肯定了以前的民族融合的結果,又促使了這一融合進程的迅速發展。
北魏末期,由於受到漢族文化影響,較少的邊鎮鮮卑和受它控制的各少數民族又進入中原,並且成為東、西兩方政權的支柱,因而一度出現了鮮卑化的趨勢,但它隻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大融合洪流中的一些小的漩渦。
到了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已經和漢族基本上一樣了。
高歡的部下包括鮮卑、漢人和其他各族人。
他對軍士講話時而用鮮卑語,時而又用漢語,說明當時各族人民都懂得這兩種語言。
當時的鮮卑族沒有文字,詔令文書都用漢字,因此各級官吏都必須要認識漢字。
一個北齊的武將不會寫字,簽名時寫自己的名字的豎的時候從下往上寫,被人嘲笑為『穿錘』。
因此,他的子孫也開始學習漢族的文化。
至於拓跋貴族的上層人物,漢化程度更深。
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響,也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鬥爭中的附帶同化。
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比如說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夷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