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何南北朝居多?而三足鼎立甚少?《網路歷史》

中國古代為何南北朝居多?

而三足鼎立甚少?

聊天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聊一下南北朝和三足鼎立準備開局時期的兩個重要謀略——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

可以這樣講吧,國內自從秦漢統一之後的三國時期,是國內第一個南北朝對峙時期!

而三國準備開局的時候,魯肅在公元200年在江東給孫權上榻上策,榻上策的核心要義就是全據從川渝一直到江浙的整個長江流域!

然後基本上以秦嶺淮河為界,與曹魏形成南北朝對立的關系;

隨後在公元207年,諸葛亮在荊州的隆中給劉備建議的策略是,拿下長江上遊的川渝和中遊的兩湖,然後團結下遊的孫權,與北方的曹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再然後從孫劉聯軍208年火燒赤壁,到公元1279年元朝統一天下的這1200多年時間的兩段分裂時期——三國東晉南北朝和兩宋時期是實踐的具體過程中,結果是——國內各勢力的主流不是三足鼎立,而是南北朝!

而三國鼎立的時間極短,僅僅隻有魏蜀吳從公元215年到263年的48年,和南北朝的周齊梁534到577年的43年!

而南北朝時期的東晉——宋齊梁陳與北朝對峙,兩宋與遼金元對峙才是主流!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就要好好聊下決定當時國內統一和分裂格局的4大板塊了!

這4大板塊是北方的關中和中原板塊、南方的川渝和長江中下遊板塊!

這四大板塊中,在後期的實踐中,重要性排列依次為,關中大於中原,中原大於長江中下遊,長江中下遊大於川渝!

秦有關中,後加川渝,然後東向南下完成一統;

魏晉有關中、中原,然後再南向,先川渝,再長江中下遊完成統一;

到了後來前秦伐東晉,也是差不多完全擁有關中、中原、川渝三大板塊;

然後北周也是類似於秦朝,先有關中、巴蜀,然後東進南下完成一統!

在這一時期南北對峙是主流,偶有三足鼎立的浪花。

然後再到宋遼金元基本上就是完全南北對峙的格局了!

由此我們發現關中、中原、長江中下遊、川渝四大板塊之中!

關中和中原差不多是北方的基本盤,關中強於地勢上的居高臨下,關中之重要尤其在隋唐之前表現得最為明顯!

而中原面積更大,是北方能夠南下完成統一的人口和物質基礎!

排列第三的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可以這樣講吧,長江中下遊地區是南方能夠對抗北方的基礎;

而長江上遊的川渝,除了在三國時期,形成了極短時間內的三足鼎立局面外,在後面的大部分時期或南屬於長江中下遊,或北屬於關中和中原!

也就是說巴蜀板塊由於地緣太小,雖然有高山群護,但是由於地緣閉塞地理狹小,所以極不穩定!

不容易自成一家!

所以綜合來說,中國古代朝代,分裂時期南北朝居多,三足鼎立甚少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地緣關系!

黃河在北,形成了北朝的人口經濟基礎;

長江在南,形成了南朝代的人口經濟基礎!

而關中和川渝都在黃河和長江的上遊!

如果有關中再加上川渝,可以對整個黃河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居高臨下的態勢,從而完成一統;

如果隻有川渝而沒有關中,那麼川渝隻有北屬和南屬的命運了!

而北方和南方的較量,主要還是中原和長江中下遊這兩個最大板塊的人口和經濟的綜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