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人總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一團漆黑到暗無天日!其實當時也並非這麼黑暗,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也都有一定的發展,後來唐宋的繁榮就是在這段時期的基礎上出現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形態
1、土地所有制形態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態是世家大族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依附農民——部曲、佃客。
這種封建關系的形成,隸屬性被極度強化,但勞動者和土地的結合緩和了兩漢以來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這一嚴重的社會危機。
這時候的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隻是作為這種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補充形態出現的,它們得受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約。
2、門閥士族
關於世家大族這個名稱,有不少人認為不如用門閥士族好。
我認為世家大族和門閥士族其實是同義語。
世家這個名稱,可能會和春秋時代的『世卿』、『世祿』混淆,其實是能夠區別開來的,春秋時代的『世家』,如淳釋為『世世有祿秩家』,我認為這樣解釋是比較確當的。
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就是士族。
《新唐書·杜羔傳》:『開成初,文宗欲以真源、臨真二公主降士族,詔宗正卿取世家子以聞』可見世家和士族本來是同義語。
『士』『仕』本來是一個字,仕族用古義稱士族,而士族二字驟看起來好像帶有書香子弟的味道。
東晉、南朝的瑯邪王羲之、王融,陳郡謝靈運、謝朓,南陽庾信,瑯邪顏之推,他們才華不世出,稱之為士族倒可以;至如北朝的趙郡李元忠、勃海高昂,這些帶有土豪氣息,沒有一點書香餘韻的,稱之為士族,真是不相稱。
所以仍用世家來稱呼他們。
南北朝形勢圖
大族見《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世江東大族』《北史·宋弁傳》:『高門大族』門閥見《北史·辛術傳》:『寒人必擢,門閥不遺』《新唐書·薛登傳》:『魏取放達,晉先門閥』門閥和大族雖然不是同義語,但也很接近,隻是從字面上看來,門閥的門第更高峻一些,一般世家大族有時還不能企及,因此就采用大族這一個名詞了。
世家大族有時候又被簡化成世族,這是根據《晉書·外戚傳》:『庾亮世族羽儀』《宋書·恩幸傳》論:『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把世家大族一詞簡化一下,就成為世族這個名詞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形態和民族融合
魏晉南北朝,西晉的占田制,北朝和唐代的均田制,實際又是封建社會前期,地主經濟已經占統治地位下再度建立起來的村社殘存形態。
到了唐中葉,均田制破壞,兩稅法實施,中國村社的殘餘形態才基本結束,後來隻有實行連坐法的保甲制度還殘存下來罷了。
這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它的中期和後期了。
江南的地方經濟在兩漢以前是不算十分發展的。
歷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北方南下流民和江南土著農民經過長期辛勤勞動,江南的農業和手工業才有了巨大的發展。
侯景亂梁和隋文帝滅陳,江南地方經濟一度出現停滯跡象,到了唐代中後期,全國經濟的佈局,又數『揚一益二』了。
五代十國時期,南宋時期,明清時期,江南地方經濟都有長足的發展,所以江南成為中國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
關於六朝時期江南經濟的發展情況,無論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經歷了民族融合這個過程。
隻有通過這個過程,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吸收了新鮮的血液,才會更加發展壯大起來。
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中,各族人民之間的密切聯系、相互聯合和融合是主流,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
與此同時,對於當時各族統治者或政權《國》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需要指出這些鬥爭的階級實質,區分正義和非正義的不同性質。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長時期的劇烈的戰爭中,湧現了不少優秀的軍事統帥,他們指揮戰爭的藝術,一直到今天,還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這裡著重說一說《尚書·仲虺之誥》裡提出的『取亂侮亡』的問題。
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如果內部安定團結的話,無論敵人勢力怎樣強大,也不見得會被消滅掉。
石虎
十六國時期,前趙進攻前涼,前趙主劉曜有二十八萬軍隊,『列營百餘裡,金鼓之聲動地,河水為沸』。
前涼張茂雖然隻有幾萬軍隊,但內部和睦,使敵無隙可乘。
後來後趙主石虎也動員了十多萬軍隊進攻前涼,還是攻不下來。
相反,兵力雖然強大,如果內部充滿矛盾,像前秦主苻堅統率八十七萬人大舉南下,同隻有八萬人的晉兵會戰於淝水,也會一敗塗地。
劉裕北伐的兵員並不比後秦多,隻是趁著後秦姚氏眾叛親離之際,『取亂侮亡』,終於攻下長安,滅掉後秦。
所以,只要自己內部安定團結,別人就不敢輕易欺侮,在中國歷史上,這類例子還很多。
這個歷史教訓,我們應該好好記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匈奴、羯、氐、羌、鮮卑等部族已經融合到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裡去了。
此外構成中華民族的一些部族,如東北的扶餘、沃沮、勿吉、室韋、庫莫奚、契丹各族,西北的高昌、焉耆、龜茲、於闐、疏勒諸城邦,西邊的吐谷渾、附國、女國、鄧至、宕昌、黨項各部落,西南的東爨、西爨各部落,他們的融合,促使中華文明有了一次大的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四鄰的友好往來,也是非常頻繁的。
東方和海東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以及日本,北方和柔然高車、突厥,西北和大月氏、噘噠、波斯、粟特、大秦以及五天竺國家,東南和占婆、扶南、狼牙修、訶羅單、盤盤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未斷絕過,盡管困難險阻重重,遠遠大於治世。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3到6世紀的東方各國,並不像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所說的那樣,還都處於蒙昧落後狀態,其實它們是有較高的文化的。
而且,它們相互間往來頻繁,包括派遣使節進行訪問和開展經濟文化交流,這些友好關系是值得加以闡揚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發展
直到今日,總有人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看作是中國史上的黑暗時代,認為它一團漆黑,社會經濟停滯不前。
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經濟占絕對統治地位,貨幣近於廢棄,這是由於封建依附關系的加強而造成的,但不等於說這個社會就裹足不前了,這個社會的文化就不再向前發展了。
相反在這個時期,無論是經學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史學著作、地理學著作,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繪畫、書法、雕塑、音樂舞蹈、雜伎等等,以及科學技術方面,都有重大的成就。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上的成就,為以後唐宋時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準備了充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