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宮鎖清秋——突厥公主阿史那嫁給宇文邕,政治聯姻下的悲劇一生。《網路歷史》

『阿史那皇後《551-582年》,阿史那氏,名字不詳,突厥族。

北周時期皇後,突厥木桿可汗阿史那燕都之女。

有姿貌,美容止。

天和三年《568年》,嫁給北周武帝宇文邕,冊立為皇後。

宣政元年《578年》,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尊為皇太後。

大象元年《579年》,北周靜帝宇文闡即位後,尊為天元上皇太後。

大象二年《580年》,尊為太皇太後。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去世,時年三十二歲,謚號武德皇後,陪葬於孝陵』

史稱『驍勇果毅,有出人之才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578年),字禰羅突,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

宇文邕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子,『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

宇文泰曾說:『成吾志者,必此兒也』對其抱有極大的期望。

宇文邕在位期間,誅殺權臣宇文護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其父宇文泰建立的基礎上,使原來弱於北齊的北周轉弱為強。

公元577年,北周滅掉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為日後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什麼樣的女人能成為他的皇後呢?

宇文邕的皇後李娥姿家境貧寒,生活艱苦,但這並沒有阻擋李娥姿成為江陵一帶的蓋世美女。

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李氏全家被籍沒於長安。

魏軍將士見18歲的李娥姿生得楚楚動人,便將她獻給丞相宇文泰。

宇文泰遂將其賜於四子宇文邕為侍女,時年宇文邕12歲。

此後,李娥姿就像一位大姐一樣,盡心盡力地照看宇文邕。

李娥姿

宇文邕漸漸長大,對這位精心照料自己的姐姐的感情也有了變化,男女之間該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

公元559年,李娥姿24歲時,為17歲的宇文邕生下兒子宇文贇,等於向世人公佈了他們的同居關系。

公元560年,宇文邕登上皇位,李娥姿被立為皇後。

宇文邕生活嚴謹,後宮禦嬪不過十幾人,最受寵愛的仍然是李娥姿,其皇後地位也無人可以撼動。

不過,宇文邕還要冊立一位皇後。

雄心勃勃的宇文邕志在稱霸中原,必須消滅北齊。

若想達此目的,要有一個得力的幫手,這就是在北方草原上崛起的突厥。

『突厥滅茹茹之後,盡有塞表之地,控弦數十萬,志陵中夏』

突厥在消滅柔然之後,占盡塞外之地,擁有數十萬兵力,成為北方最為強大的國家,對中原虎視眈眈。

其首領木桿可汗俟斤智勇兼備,能征善戰。

與突厥結成聯盟的最好方式就是聯姻。

文帝宇文泰在位時,就對突厥采取和親政策。

木桿可汗開始想將女兒嫁給宇文泰,不久又反悔。

宇文邕即位後,繼續延用其父的和親政策,多次派遣使者與突厥聯系。

經過不懈的努力,木桿可汗終於同意將女兒阿史那氏嫁給宇文邕。

一樁出於政治目的的聯姻就此拉開序幕。

突厥是一個『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隨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務』的少數民族,史載其『賤老貴壯,寡廉恥,無禮義,猶古之匈奴也』。

這一點從其與文帝宇文泰和親中的出爾反爾即可看出。

對於武帝宇文邕的和親,突厥人同樣是朝三暮四,沒有準數。

木桿可汗於公元560年同意嫁女,到了公元565年,整整5年過去了,其女阿史那氏還在草原的氈帳裡當她的公主,其中的主要緣由是北齊從中作梗。

阿史那氏

因為北周與突厥聯姻一旦成功,稱霸中原的天平就會向北周傾斜,這是北齊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他們千方百計地阻撓此事,不斷地挑撥北周和突厥的關系。

於是,突厥人再次失信悔婚。

和親的成功與否涉及武帝宇文邕的統一大業,他絕不會放棄。

對付木桿可汗這樣一個搖擺不定的人,宇文邕除了不厭其煩地派人遊說北周與突厥聯姻的種種好處之外,還不斷地向突厥進貢。

利益的驅動終於使木桿可汗再度同意嫁女。

事不宜遲,已經23歲的宇文邕迅速組成龐大的迎親隊伍前往突厥。

『保定五年二月,詔陳國公純、許國公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公楊薦等,奉備皇後文物及行殿,並六宮以下百二十人,至俟斤牙帳所,迎後』《周書》)

這次迎親,宇文邕做了充分的準備。

前往迎親的隊伍中,不僅官員的級別高、人數多,還帶上了皇後禮儀行宮以及六宮以下宮女120人。

這固然是為了顯示北周的誠意,還有不將突厥公主迎回誓不回還的意味。

這支豪華而隆重的隊伍逶迤行進在茫茫草原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不過,北周再大的誠意在反復無常的突厥人面前也毫無作用。

當北周迎親的隊伍歷盡千辛萬苦到達突厥時,形勢卻急轉直下。

由於北齊得知北周前來迎親,如法炮制,也提出與突厥和親,送上的禮品幾乎晃瞎了木桿可汗的雙眼。

木桿可汗當即同意,把女兒嫁給北齊後主高緯。

北周和北齊都把與突厥和親提高到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略高度,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

突厥人把一個姑娘許給兩個婆家,兩頭得好處,不費分毫之力賺得缽滿盆盈。

占盡便宜的木桿可汗感到女兒就是一棵搖錢樹,更不可能輕易嫁女,反復悔婚成為兒戲。

他從來沒有想過,當年許婚時女兒剛十幾歲出頭,現在已經出落成十六七歲的大姑娘,還要把她養到什麼時候?

木桿可汗

北周的迎親隊伍碰了一鼻子灰,空手而歸嗎?絕對不行。

皇帝下詔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也要把公主迎回,怎能抗旨不遵?他們決定,就在突厥人那裡等,一直等到突厥人回心轉意。

『純等在彼累載,不得反命。

雖諭之以信義,俟斤不從』(《周書》

不知道北齊人給木桿可汗吃了什麼定心丸,迎親的人費盡口舌曉以誠信大義,木桿可汗就是不為所動。

寒來暑往,一晃又是3年過去。

從突厥人許婚至今已經8年了,如果突厥公主當年就嫁到北周,恐怕皇子都到了上學的年齡。

更讓人憂心忡忡的是,和親遲遲不成,宇文邕的統一大業進展遲緩。

木桿可汗不吐口,拿他也毫無辦法。

讓人稍稍心安的是,好歹公主還生活在自己的氈帳裡,也沒有嫁到北齊去。

什麼力量的介人才能打破目前的狀態?北周、北齊、突厥都在等待。

這一天終於等來了。

這股力量不是來自人力,而是來自大自然。

『會大雷風起,飄壞其穹廬等,旬日不止』天氣突變,雷風大作,吹毀了突厥的篷帳,十多天都不停止。

草原上有惡劣天氣司空見慣,但這一次有所不同。

一支豪華的迎親隊伍已經在突厥等了3年多,就算是考驗人家的誠意也不過如此吧?破壞力極大的狂風驟起,多日不停,這意味著什麼?

受影響最大的是木桿可汗。

連日的惡劣天氣造成極大的破壞,讓木桿可汗有些心虛。

8年之內連續三次悔婚,哪朝哪代有過這種事?是不是老天爺都看不下去,才降下災難懲罰自己?他越想越怕,便決心嫁女。

一場突如其來的風災就這樣結束了和親的拉鋸戰。

『俟斤大懼,以為天譴,乃備禮送後。

(及)純等設行殿,列羽儀,奉之以歸』

準皇後突厥公主阿史那氏已經19歲,差點成為那個時代的『剩女』。

『天和三年三月,後至,高祖行親迎之禮』天和三年(568年)三月初八日,阿史那氏抵達北周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宇文邕親自出宮迎接,並立她為皇後。

如果認為喜新厭舊是所有帝王的特點,宇文邕一定會對新皇後寵幸有加,那就大錯特錯了。

史載:『後有姿貌,善容止,高祖深敬焉』

這個『敬』字大大值得玩味。

是敬佩、敬重還是敬愛,或者是敬畏?不管是哪一種,似乎都和男女之愛關系不大,因為『和親』的重點在『和』不在『親』。

北周與突厥聯姻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婚前宇文邕和阿史那氏毫無感情可言不說,還受夠了突厥人的刁難,自然怨恨有加。

有人會說,感情也可以在婚後培養,帝王和後妃也不乏這種情況。

隻是宇文邕對不得不娶的新皇後心存芥蒂,鑒於以往的教訓,頭腦中還時時緊繃著警惕之弦。

宇文邕曾於公元563年聯合突厥出征北齊,屢屢獲勝,攻占北齊20餘城。

後因突厥背信棄義,北周軍隊孤軍奮戰,最後失敗。

現在,突厥人把公主送到自己的皇宮裡來了,宇文邕深知木桿可汗的伎倆,誰知他把阿史那氏嫁過來,有沒有別的企圖?

突厥人嫁女之後,北周對其進貢並沒有停止,『朝廷既與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

不僅如此,突厥人還把自己當成北周的親家,一點都不見外。

『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者,常以千數』這些人隻是混飯吃的嗎?基於這些考慮,他對新皇後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很少光顧她的寢宮。

19歲的大齡女也許蒙受了不白之冤,寂寞地獨守深宮。

她在知道自己許婚給宇文邕時,不會想到嫁人中原成為皇後會過這樣的生活,隻能靠著懷念草原的肥羊駿馬、藍天白雲打發時光。

皇宮裡的人都知道皇帝對新皇後的疏遠,但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來自異域的公主除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甚至都沒有人多看一眼她的寢宮。

皇帝的家事嘛,豈容他人置喙?

一個剛剛五六歲的小姑娘卻不這樣想,對宇文邕說了一番話,出語驚人。

她就是宇文邕的外甥女竇氏。

竇氏是宇文邕姐姐襄陽長公主的女兒,史載其『生而發垂過頸,三歲與身齊』。

宇文邕非常喜歡她,就留在身邊撫養。

竇氏見阿史那氏無寵:『竊言於帝日:‘四邊未靜,突厥尚強,願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

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

這番話點出了問題的要害:北周還需要借助突厥的力量統一中原,對阿史那皇後不能太冷落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小姑娘真是了得!她就是長大後嫁給唐高祖李淵、生下李世民兄弟的太穆皇後。

宇文邕采納了竇氏的諫言,對阿史那氏的態度有所改變。

強扭的瓜不甜,徹底扭轉這種局面是不可能的。

宇文邕的改變隻是韜晦之計,不會超過『敬之』的范圍。

宇文邕為數不多的妃嬪一共為他生下七位皇子、兩位公主,而阿史那氏跟他過了9年的夫妻生活,卻沒能生下一兒半女。

這9年裡,宇文邕的統一大業凱歌高奏。

公元577年,宇文邕攻下北齊都城鄴城,俘獲齊主,滅掉北齊,統一北方。

第二年(公元578年),他又馬不停蹄,開始實現其『平突厥,定江南』的宏偉構想,於六月初一日,率軍分五道征伐突厥,誓在必得。

不幸的是,宇文邕剛一出發就病倒了,回到洛陽當天就因病去世,年僅36歲。

六月初二日,宇文邕的兒子皇太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北周宣帝,尊奉嫡母阿史那氏為皇太後。

此時,阿史那氏剛剛28歲。

一樁與政治緊密捆綁的婚姻結束了,阿史那氏獲得解脫了嗎?她經過長達8年的坎坷,嫁給了統一中原的英雄,卻始終未能得到英雄的垂憐。

帝王拋棄舊愛另尋新歡的事情比比皆是,正如漢成帝劉驁妃子班婕好在《團扇歌》中所說:

『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好畢竟和劉驁有過一段恩愛時光,秋扇之拋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而阿史那氏連這個也沒有,在她未成為秋扇時就已經被拋棄。

獨守深宮,清冷度日,丈夫的榮耀對於她來說沒有一點兒實際意義。

更何況,皇帝丈夫是在準備蕩平自己娘家前夕病亡的,她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宇文邕雖然去世,但北周對阿史那氏的『敬之』還在延續,表現就是不斷提升阿史那氏的封號。

20歲的宣帝宇文贇對其封號從來沒有滿意過,於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二月,改為天元皇太後;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二月,又尊為天元上皇太後。

看看冊詔上的話,似能對北周人『敬之』的理由有所了解:

『天元皇帝臣贊,奉璽綬冊,謹上天元皇太後尊號日天元上皇太後。

伏唯窮神盡智,含弘載物,道洽萬邦,儀刑四海。

聖慈訓誘,恩深明德,雖冊徽號,未極尊嚴。

是用增奉鴻名,光縟常禮。

俾誠敬有展,歡慰在茲,福祉無疆,億兆斯賴』

窮盡神智,包容萬物,道德周遍萬國,禮儀規范四海的聖母恩情深似明德,雖然冊封美好的封號,但仍未表達出至高的尊嚴。

因此,增奉崇高的名號,使得誠心敬意有所表達,使萬民仰賴於此福。

這等於說,阿史那氏嫁到北周,隻有一個作用,就是接受上上下下、世世代代的『敬之』。

只要阿史那氏生命不息,北周人就『敬之』不止。

殊不知,就是『敬之』毀了她的一生。

她是活生生的人,最需要的是感情的投人和回報,而不是在活的時候就成為被頂禮膜拜的牌位。

『和親』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對於阿史那氏來說卻是一個不得不跳的陷阱。

敬得越重,越是往傷口上撒鹽,心裡也就越痛。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被關閉在高墻深院中的阿史那氏,還要被迫聆聽冊詔上類乎墓志銘的溢美之詞,可憐,可嘆,亦復可悲!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二十五日,宣帝宇文贇因病去世。

五月二十六日,繼位的靜帝宇文闡尊阿史那氏為太皇太後。

阿史那氏去世的時候年方32歲,北周已經滅亡。

『隋開皇二年殂,年三十二。

隋文帝詔有司備禮冊,襯葬於孝陵』隋文帝給予她應有的尊重,將她與宇文邕合葬在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