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時期,全國人口將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也就是4500噸,但比起現在動輒幾億噸的年產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這些鐵產量足夠鑄造出相當多的鐵鍋,供老百姓使用,這是鐵鍋能在這時期比較廣泛地普及的原因。
遠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以至於鐵比金、銀、銅的價格還貴。
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鐵器,僅有少量鐵器在皇族和貴族之間使用。
宋代之前沒有鐵鍋,難道古人就不吃飯了?
答案是否定的,我首先從原始人的飲食說起,看看古人是怎樣一步步用上鐵鍋做飯的。
早期的原始人,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炊具,最初是茹毛飲血,生吃各種食物,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食都是生吃,吃法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
偶然間,人們嘗到了被野火燒死、烤熟的動物肉,覺得很好吃,就效仿以燒烤的方式來獲取熟食。
從最初的用火直接燒烤,到後來發現通過加熱平滑的石板,可以用烙、焙的方式制作出熟食。
再後來,人們發現『凹』形的石板不但可以烙、焙熟食物,還可以加入水進行煮和燜,同樣能做熟食物。
鬲
從此,人們心裡就有了炊具的概念,就開始想辦法制作炊具。
通過不斷試驗,制作出了陶器,主要有『鬲』和『鼎』,鬲是一個卵形的大罐子,頂部有環形外沿,底部有三個支撐腿,主要用來燒開水和煮飯,鼎同樣有三個腿,頂部邊沿露出兩個帶孔的耳朵,方便穿上繩索吊起來,有方形也有圓形,主要用來煮肉。
這時人們的食物以煮食為主,煮一鼎肉湯就算是上好的美味佳肴了。
到3800年前左右的商代,中國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因此,這時期,鼎的材質從陶器變成了青銅,容量也變得更大,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到2400多年前的東周時期,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炊具——釜,釜的材質仍然為青銅,是從鬲的基礎上改造來的,已經非常接近鍋的雛形。
秦朝末年時,著名英雄項羽為了支援被秦軍圍困的趙軍,下定決心,帶領數萬將士渡過黃河後,砸爛炊具,鑿破船,給自己不留後路,從而一鼓作氣大敗秦軍,這個事件就形態成了一個著名『破釜沉舟』,實際上砸爛的炊具就是釜。
釜
比起之前的炊具,釜去掉了三條支撐腿,可以直接放在灶臺上來使用,距離火源很近,能吸收到更多熱量,所以,做飯效率大大提高。
但由於釜仍然是一個卵形,除過煮、燜、燉的方式外,還不適合炒、爆和煎等烹飪方法。
大約在距今1600年左右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把釜從中間劈開,隻留下一個半球形,名曰『鍋』,材質也逐漸從青銅變成了鐵質,不但可以快速受熱獲得高溫,快速做熟食物,更能讓做飯的人省去許多麻煩,方便操作。
也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烹飪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炒菜』出現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
到唐代時,鐵鍋普遍在王孫貴族之間流行,但普通人家用不起,隻能望鍋興嘆。
等待幾百年後的宋元時期,老百姓終於用到了鐵鍋。